夜空中的“明珠”
2016-06-16江轻舟
江轻舟
旅美华裔钢琴家朱烨近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颇具特色的独奏会。虽然在众多钢琴家中,她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但她曾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的获奖者,也是传奇钢琴教育家格拉夫曼的弟子,与郎朗师出同门。
开场曲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被公认为一首极难演奏好的钢琴独奏作品。尽管这首小品没有炫耀的技术段落或复杂的曲式结构,但其影射的音乐涵义却是极其深刻的。在短短的六分钟里,作曲家由冥想变得黯然神伤,由不安变得愤怒,甚至是绝望的搁置,然后无奈地回归到初始的冥想式思虑,抑或是自言自语。然而,莫扎特式的惊喜还在继续,同名大调的出现让音乐进入到无忧无虑的欢快中,虽然篇幅不长,却犹如镶嵌的宝石,让原本略显黯淡的底色灼灼发亮。朱烨的演奏可圈可点,生动自然。她的特点并不在于将伟大的音乐推向无限的深刻化、复杂化,相反,她的诠释充满单纯。她的速度安排严谨地遵循着音乐内在的逻辑,将这首曲目中最重要、也是演奏家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结构,演释得颇有说服力。
接下来的两首中国作品分别来自于刚刚离世的中国作曲家王建中先生的《浏阳河》以及同享盛誉的中国作品《平湖秋月》,均改编自中国的民间歌调及古曲,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朱烨的手中,它们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余音缭绕在音乐大厅里。或许是勾起了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一时间,身处听众席的我泪流满面,情不自已。
上半场的终曲是本次演奏会中分量最重、篇幅最长的曲目:阿根廷作曲家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作于1952年。据钢琴家本人介绍,这首作品很少在中国甚至世界舞台上演奏,其特点之一便是强烈的舞蹈特征。
第一乐章是充满力量的“allegro marcato”(强劲的快板),演奏家在乐曲一开始就立刻展现了其把控近代音乐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元素的能力——键盘大范围内的快速跑动,带有打击乐器特性的声响以及不断变换的节拍标记等等。音乐结束在强大的fff(极强)中, 转而进入“presto misterioso”(神秘的急板)的第二乐章。在这个飞快的篇章里,持续的6/8拍三音组进行以无穷动式驰骋在各种音乐语境里:多变化音的,刺耳不和谐的,双手反向的,始终连贯的旋律型线条,铿锵断奏的连续和弦……朱烨的演奏张弛有度,让听众在来不及喘息的动感十足中,却还有暇享受其中的从容不迫,其技术和对节奏的把控能力真是要让人拍手叫好。
第三乐章是狂想曲式的,这也是吉纳斯特拉晚期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即相对自由或抽象的曲式结构,作为奏鸣曲的一个乐章,这样的作曲思维已经出现苗头了。整个乐章由一些速度不同的版块组合而成,之间的衔接部分多是采用标有减慢(molto rallentando)、放宽(allargando)、逐渐消逝(smorzando)等过度性质作用的设计。华彩乐段、自由速度乐段以及被拉宽的音符时值比比皆是,增强了近乎幻想曲体裁的倾向。这个乐章无疑是振奋、运动的几个乐章之间的一个小间歇,而朱烨也确实带听众进入了片刻的冥想和意象。
终乐章,即全曲的第四乐章是传统式的“回归”——火焰般的热量在固定低音写作(ostinato)的效果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整个乐章都在3/8和6/16的节拍之间持续交替,当作曲家将此乐章标记为“Ruvido”(近乎鲁莽的)时,赋予钢琴家狂放,甚至可以是粗鲁的表达方式的暗示似乎已经十分显而易见了。或许朱烨瘦小的体格不是她“降服”这支野兽般狂舞的舞曲的法宝,然而她娴熟的技巧,对音乐风格、语言的把控以及敏锐的节奏直觉才真正将这首并不为人熟知的阿根廷作曲家的代表作演释得精彩绝伦。
音乐会下半场是堪称“永远经典”的曲目:四首肖邦谐谑曲。朱烨用她充满血肉之感兼具智慧之性的演释,成功再现了一次经典——无论是富有诗意、略带缅怀的慢篇章,还是气宇轩昂、热情饱满的技术性乐段,在她的指尖下都汇集成美妙绝伦的音乐语言。虽然是常规曲目,但如此完整地呈现这一系列的作品也不算太常见。无论是耐力、精力甚至是记忆力,这套曲目对已经年过四十的演奏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朱烨的选择让我们看到她对艺术的不懈追寻。由于体裁、曲式结构的相似性,当四首谐谑曲被连续演奏时,更显得一气呵成。加演的两支圆舞曲恰如餐后甜点,让意犹未尽的听众再回味一下这场听觉的盛宴。
音乐会后,不少乐迷排着长龙队,久久不舍离去。朱烨,这个名字略显陌生、外貌看似平凡的华裔钢琴家,用她的真挚、技艺和灵性打动了所有的听者。这样的绚丽,犹如一颗明珠在宁静的夜空里烁烁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