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感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06-1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吴国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吴国良
“首感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吴国良
一、“首感效应”的概念
早在1957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发现人刚接触新的事物或现象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就是心理学当中所说的“首感效应”。他认为:这是人们交往或认识事物的“第一黄金定理”,强调了“首感效应”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这指的就是“首感效应”,或者称为“第一印象”。
二、“首感效应”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举例
【教学片段】“孙悟空会变脸”——新授“分数除法”。
反馈后提问:
1.一个数a,除以什么数的计算最方便?(生:除以1,商与被除数相同,0除外)
3.小组继续讨论,孙悟空在计算时是怎么变脸的?是怎么运用这根金箍棒“1”的?变脸的依据是什么?你会变脸吗?齐练“练一练”第1题。
(1)引导归纳分数除法的法则。说说在计算分数除法时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2)出示分数除法儿歌,齐读:“儿歌记牢,认真动脑,前数照抄,除变乘号,后数颠倒,一起写好,约分约掉,再乘就巧。”
(3)解释,并指出注意点:①前数后数指算式中的什么数?②如果除数是带分数该怎么办?③除数怎样颠倒?④先约分再相乘,有什么好处?
4.孙悟空依靠变脸与金箍棒来战胜敌人,我们这堂数学课也依靠把不是0的除数转化为“1”。这个“1”像根金箍棒,它一出场妖魔鬼怪一扫光;使计算化难为易,使我们学会了分数除法。
三、“首感效应”的运用策略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注意力,大脑皮层没有引起足够的兴奋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奋程度不够高,那么“首感效应”只能是纸上谈兵,这也是运用“首感效应”的关键所在。
课始出示卡片“孙悟空变脸”。孙悟空,儿童熟知的人物;变脸,童话式的语言,贴近儿童的认知范围。学生一接触“变脸”一词,联想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要仔细观察孙悟空在数学计算时是如何变脸的;探索并思考为什么会变脸的道理;同时会产生跃跃欲试我也会变脸的欲望。这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也符合“首感效应”中接触新事物时的认知规律。
2.注重观察,深掘根本。运用“首感效应”,不应该出现“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一闪而过的现象。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变魔术,而应该将变脸的过程详细具体地呈现。笔者认为,“第一眼45秒钟内留下的印象”是一种极其夸张的叙述手法,不可能用科学方法测出这个时间值,其目的是引起读者注意“刚开始”阶段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45秒钟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看清楚、想明白、会得做。
“看清楚”指观察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与前提条件。“想明白”是重点,是关键,只有彻底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过目不忘。“会得做”是教学目标和落脚点,观察与理解的结果是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然后逐步形成能力。
课中,出现的几个提问,如:“一个数a,除以什么数的计算最方便?”“怎样使除数变脸为1?”“变脸的依据是什么?”等等,就是具体地体现如何探索、如何运用“首感效应”。
3.研究学生,创新设计。“首感效应”的特点之一是个“新”字:新颖、新鲜、新奇、新巧。新,能迅速地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与兴奋程度,这也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课中,第一次出现了数学运算中乘除法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的规律;第一次提出了“除以什么数,计算最方便”的问题;尽可能寻找解题的捷径,第一次把神话人物变脸的情境引进了课堂;第一次采用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法则。所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4.激发童趣,加深印象。要使“首感效应”的运用发挥到极致,那就必须使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学生才会认真听、认真看,学生的“第一印象”也才会更加深刻。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生动有趣的比喻手法,将除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的过程比喻为“孙悟空变脸”,将除数“1”比喻为金箍棒,再加上任课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抑扬顿挫及肢体语言,课堂中时时传出学生的笑声,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度被调动到尽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教学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新、美感和活动的鲜艳色彩,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首感效应”,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尽可能地变得新颖、有趣、易于观察,那么,“首感效应”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