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公益放映以影像感知世界

2016-06-16羽佳万语清影纪录片放映机构提供

至爱 2016年4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

■文|羽佳 图|由“万语.清影”纪录片放映机构提供



纪录片公益放映以影像感知世界

■文|羽佳图|由“万语.清影”纪录片放映机构提供

吴桐(前排右二)和她的团队

“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渐繁荣的今天,也是纪录片发展的大好时机。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纪录片素材,可以从各种视角去解读当下的社会进程,捕捉多样的生活片段。就像钟大年先生讲的,这正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大好时代,‘历史的存证’与‘时代的见证’在这一刻合而为一,它不再是‘记录’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地让‘纪录’成为了一种功能。”吴桐,这位“万语.清影”纪录片放映机构的负责人不无感慨地对我说。谈到她与纪录片公益放映的机缘,她说要从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的邂逅说起。

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发起免费的纪录片影像放映计划

2006年春,雷建军牵头创立了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带领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的师生及校友们,共同致力于影像制作、传播与研究。工作室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电影文化艺术组织,拥有众多优秀的电影专业学者、创作者,并与国内电影圈内的主流艺术家保持着长期、稳定、密切的联系。

2009年起,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联合社会诸方力量,发起一项免费的影像放映计划,以“多元、宽容、沟通、思索”的态度,免费为观众放映优质纪录片。该活动得到近百位电影人和数以万计观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吴桐是一位知名的图书出版人,因与雷建军对于出版和纪录片等艺术文化方面有着相同的理念和坚持,合作策划出版了“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该系列已经出版了三本,以清影工作室在2009年至2011年间放映的片目、导演采访录、导演与观众映后交流为线索进行编辑整理,集中展示了当年度颇具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可呈现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平的作品,同时借由作品精彩呈现了导演们对艺术、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这三本书的出版被誉为是当时最大规模的纪录片导演访谈录。三本书图文并茂,以时间为序,以每本书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命名,分别是《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再见乌托邦:清影纪录中国2010》《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图书得到了顾长卫、白岩松、贾樟柯、张献民、钟大年、杨澜、陈鲁豫等知名人士的联合推荐。“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还将继续出版下去,2016年拟定再出版三本,内容是2012—2014年间放映的片目介绍和导演访谈录等。

“万语.清影”驻点华东 推动纪录片走向大众视野

吴桐不拘传统出版之一格,倡导“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在出版了“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之后,她便萌生了与雷建军合作在上海做纪录片推广的念头,希望通过跨界地组织纪录片的放映与交流,为读者、观众多提供一个阅读这个世界的窗口。

“万语.清影”纪录片放映机构就是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与上海万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华东地区设立的放映点。该机构在上海自2012年3月24日万语清影“影像.中国”纪录片放映巡礼活动首映以来,已经累计放映了近百部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放映活动不仅会邀请纪录片导演亲临现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同时还会邀请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名人、学者、作家担任导演的对谈嘉宾,共同探讨通过纪录片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与人生的诸多问题。4年多来,共有50多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来到现场与观众进行颇有深度及艺术见解的深入沟通。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诚如白岩松在给“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做推荐时所言——好的纪录者,有助于未来的历史在细节处更加真实。而靠近他们,将有助于我们提前感知:未来的历史,正在被怎样地存留着。

“万语.清影”放映机构秉承“以影像感知世界”的理念,拟搭建起“影像.中国”的品牌平台,并致力于采用各种渠道向大众推广纪录片,让更多的人爱上纪录片,让纪录片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几年来,活动从每场三四十名观众逐渐增加到一两百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沪上白领的关注和支持,其中不乏忠实的纪录片粉丝,几乎每场放映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并常常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导演、学者们进行探讨交流。

看到关注纪录片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吴桐特别欣慰,也更加有信心和激情去继续推动这项活动。2016年,她会和震旦博物馆合作组织更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活动将以纪录片放映与交流为切入点,形成固定主题的专题活动,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读书沙龙等,用多样的形式,丰富城市人的生活。透过纪录片关注我们时代的方方面面,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倾听我们的内心,让生活慢下来,静下来,从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中解放出来,感知周边很多美好的事物,鲜花、绿树、云朵、草地……用身心去感受生活,触摸这个世界。

吴桐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纪录生活,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写写、拍拍,为自己的家庭、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留下点什么。今年,她将推出一个重点项目,叫做“家家有本口述史”,这个项目已经酝酿了近两年。该项目呼吁每个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拿起摄像机,把镜头对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下他们的口述人生史。在用摄像机纪录长辈们故事的过程中,完成家庭的亲情重建、家族的传承,促进家庭的和谐和睦。

清影工作室汇聚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作品

中国当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充满了多样的纪录片素材和主题,纪录片是社会百态、芸芸众生与制作者灵魂的速写,透过一部部贴近现实的纪录片作品展示,让观众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自己的生命,温暖我们的世界。而独立制作纪录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清影工作室将这些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聚集在一起,向大众更好地介绍这些汇聚导演思想精华和独特视角的作品。

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在中央电视台从事纪录片创作多年的范俭导演,2007年开始独立制作纪录片,2009—2011年,两度参加南方多媒体短片节并两度获奖。他的纪录片《活着》将视角对准汶川地震后活着的人们。聚焦家住都江堰在地震中失去8岁女儿的妈妈叶红梅。她希望再生一个女儿,但对于已经40岁的她而言,再生育的进程非常艰难。因年纪大、输卵管也有损伤,她已不能正常生育,试管生育成为她的唯一选择。她能成功吗?该片成为2011年阿姆斯特丹电影节竞赛单元参展影片,并获得2011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

周浩,21世纪影像工作室导演。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任摄影记者。周浩拍了8年,最后剪辑成只有80多分钟的纪录片《棉花》获得了2014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长片纪录片奖。2015年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周浩凭借作品《大同》蝉联了该奖项。周浩是位高产的导演,他的作品还有《厚街》《高三》等。

顾桃,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2004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作品有:《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呼麦北京》《我的身体你做主》《成吉思汗的守陵人》《神翳》等。2013年纪录片《犴达罕》获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获得2010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自然类纪录片金奖。

《乡绸》是朱晓闻导演的作品,拍摄制作历时两年,纪录了美国洛杉矶第一家进口中国真丝面料的商铺店主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奋斗史。影片以行云流水的结构,细腻观察、描述了王先生和商店的共存关系,亦通过他和不同顾客的交流,反映出个人生活价值对时代变迁提出的疑问。

“万语.清影”放映的都是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还有如杨蕊导演的《毕摩纪》《翻山》,金华青导演的《花朵》《呼啸的金属》,于广义导演的《小李子》《光棍》,谢升皓导演的《那个喇嘛》,林鑫导演的《同学》等等,都是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年度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

在雷建军和吴桐看来,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要观众来一起完成,所以映后的交流环节是纪录片创作过程特别重要的一环。每场放映活动,“万语.清影”都会邀请与影片相关的专家、学者、作家作为导演的对谈嘉宾,有效推进整合了业界与学界资源,让各界得到了跨界的思维启发,各位嘉宾都感到幸甚至哉,彼此的思想交流碰撞,也为观众提供了不少启发。有观众留言道:“感谢‘万语.清影’对于纪录片推广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很受益,增加了我对纪录片的了解,更增加了我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生活状态的了解,非常珍贵。‘万语.清影’选择放映的每部纪录片都很经典,每次观看后都莫名的感动,能带给我很多思考。”

纪录真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仰!上海“万语.清影”放映机构与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遥相呼应,共同致力于纪录片的公益放映事业,共同实现着“以影像温暖世界”的美好愿望。“万语.清影”与纪录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林鑫导演和热心观众

朱晓闻导演和专家现场交流

顾桃导演为热心观众海报签名并与观众合影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 休斯敦火箭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