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捐赠仪式及座谈会侧记
2016-06-16俞新宝李太东贺思聪
■文|俞新宝 李太东 图|贺思聪
《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捐赠仪式及座谈会侧记
■文|俞新宝李太东图|贺思聪
九十高龄的著名老报人秦绿枝先生(原名吴承惠)为《新民晚报》原编委、副刊部主任、高级编辑,著名专栏作家,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辟有“休息时断想”“不拘小记”小品专栏,出版著作《平凡的断想》《人生看戏》《海派商人黄楚九》《戏迷说戏》《开封府》等,深受读者喜爱。这次新出版的《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包括《太平世事》《珍重悠悠岁月》《休息时断想》,收入秦绿枝先生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专栏上的文章。这些文章质朴自然,贴近生活,多为社会见闻、家庭琐事、儿女情分、朋友来往等,有不少当初发表时就曾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日前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新书座谈会于1月19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祝学军,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上海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常务副主任吴捷,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上海航空公司原总裁、上海市物流协会会长范鸿喜,上海市作协党组原书记、作家孙颙,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马远良,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民进中央原副主席邓伟志,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方荣,上海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市政协评弹国际票房会长蒋澄澜,《新民晚报》副总编阎小娴,《新民晚报》原副总编严建平,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孙洪康,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等领导和各界人士五十余人参加座谈会。九十高龄的吴承惠先生精神抖擞,早早来到会场,接受大家的祝贺。
座谈会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何元龙主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刘淑英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俞新宝与您同行专项慈善基金”管委会主任、《解放日报》高级记者、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俞新宝,向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赠送了430套《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以此向吴承惠先生表示敬意。会长孙洪康在接受赠书时说:“《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是一套接地气的书,有书卷气的书,海派味十足的书,晚报味很浓的书。作为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代表在这里接受赠书,我既感动又感谢。借此机会,谨向吴承惠先生表示感谢,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俞新宝与您同行专项基金”表示感谢,向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俞新宝先生表示感谢,向在幕后力推此事的龚心瀚副部长表示感谢!”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我与吴老一见如故,并在与他的交流中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展读他的新作,我深切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他的从容儒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向吴老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表示祝贺。”徐炯谈到报纸的转型,他说,报纸转型很重要的是人的转型,报人应该与时俱进,使报纸好的传统和互联网更好融合。徐炯还对吴老正在抓紧整理、准备集结出版的作品表示期待。吴承惠先生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今天来了这么多领导和朋友,其中很多是很早之前的老领导、老朋友、老同事,如大世界投资管理公司原副总裁、市政协京剧票房负责人秦来来,漫画家郑辛遥,《新民晚报》编辑杨晓晖,评弹老艺术家陈希安,越剧老艺术家金采风、滑稽老艺术家童双春、京剧大师盖叫天的长孙张大根等。他说:“去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病虽然好了,但体力差了很多,不能多动,文章也不大写了。生病时我经常在反思,多亏很多前辈给我的教诲与指导,才让我成为一个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报人。”对新出的这三本书,吴老的评价是:有点可读性,有点趣味性,有点社会性。他说:“之前有很多老前辈的作品没能出版,我非常幸运,等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伟大的党。”
上海市作协原党组书记、作家孙颙在发言中谈到,现今有很多“注水”的文字,一些年轻作家一天洋洋洒洒可以写两三万字,但是吴老却是一个字一个字在“抠”,如以前写戏曲报道,连续几个晚上看戏,最后只写八百字左右的文章,真是字字珠玑。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民进中央原副主席邓伟志说,吴老的文字真是润物细无声。他把很多的道理,寓意在闲谈聊天之中,把一些小事说出大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新民晚报》原副总编严建平说:“吴老是我在《新民晚报》的前辈。当时吴老与其他前辈带着我们一起工作。《新民晚报》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吴老这些前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办报,把读者当作真正的朋友。这次吴老以老报人身份出版的这套文集有三个特点:一是‘杂‘,包含文学的、戏曲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二是‘实‘,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空话;三是‘精‘,篇幅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新民晚报》副总编阎小娴在发言中说:“我读中学时就是《新民晚报》‘夜光杯‘和吴承惠先生的忠实读者,自己也投过稿,有一次被采用了,特别开心。刚才听大家的发言,我深有感触,也学到很多。吴承惠先生作为一个老报人,把对我们晚辈的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还记得之前吴老几次到我们副刊来,每次与他交流,我都能收获很多。现今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挑战,但像吴老这样漂亮隽美、发人深省的文字,任何时候都是有读者的。”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在发言中点赞:“吴老的文章篇幅不长,基本上都在一千字左右,但是每一篇文章都不空洞,每一篇文章都让读者有所得所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吴承惠先生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他的文章写的大多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事情,再通过通俗易懂、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的道理。”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马远良说:“我从很早之前就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尤其喜欢看副刊‘夜光杯’,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喜欢读吴老真实、感人、悦人的文章。这次《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出版我很开心,同时也得知了一个令我激动的消息,那就是吴老以前采访京剧大师盖叫天的资料竟然还在。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资料整理、收集起来,让我们上海图书馆来做这个事情,将资料数字化,一个都不漏地保存起来,这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时,吴承惠忍不住插话说起事情的原委:“我的文章在‘文化大革命’前从来不留,就留了一篇《盖叫天演剧五十周年》,是在《新民晚报》连载的。我把剪报贴在贴报本上给盖老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与盖老失去了联系。这次在马馆长等的帮助下找到了这批资料,我正在整理,准备以后出版,书名叫做《采访盖叫天》。”原大世界投资管理公司原副总裁、上海市政协京剧票房负责人秦来来诙谐地说:“最近天冷,后背痒挠不到,真难过呀!找人帮忙挠一下痒那真叫一个舒服。吴承惠先生的文章就能挠到大家心里的痒处。”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也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吴老是上海新闻界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作家,他的文章我很喜欢。他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的短文堪称一大特色。吴老满头白发,九十高龄了,但读他的文章,感觉还是像他的笔名一样,是很新鲜的‘绿枝‘,充满青春的活力。我认为,吴老的文章有三大特色:一是传承传统文化;二是言之有物,不发空论。他在当人大代表期间写的文章都很有针对性,都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有的题目很小但是立意很大,这表明他的心胸和视野很开阔;三是文字老辣却很新颖。这不容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祝学军表示:“《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吴承惠先生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信任和厚爱,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吴老的文章用很短的篇幅说明质朴的道理,虽是身边小事,或激励心智,或苦中作乐,或开怀大笑,或黯然神伤,处处感到一种雅致。我们要为吴承惠先生继续出好《采访盖叫天》,再给社会一个美好的秦绿枝!”
座谈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方荣,上海市政协原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协评弹国际票房会长蒋澄澜和电影《高考1977》编剧顾绍文,漫画家郑辛遥,《新民晚报》编辑杨晓晖,评弹老艺术家陈希安,越剧老艺术家金采风,滑稽老艺术家童双春,京剧演员、京剧大师盖叫天的长孙张大根也分别发言。他们向吴承惠先生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套好书表示祝贺,向九十高龄的吴承惠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力推《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出版的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最后发言。他说:“当初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原院长、我的老朋友王其康同志找我商量出版这套书,我一听很高兴,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吴承惠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这些文章,相当大一部分我在茶余饭后细细读过。《新民晚报》是大家喜欢读的报纸之一,所谓‘晚饭吃饱,新民晚报’,可见《新民晚报》的影响。我对王其康说,吴承惠用秦绿枝笔名发表的这些散文杂感,就好比小康人家的小摆设,小巧有趣,赏心悦目,相信许多读者也会喜欢。我觉得,《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的一个特色是‘实’,摆事实,说实话,说实情,讲实意,实话实说,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正如他自己表示的,文章不打官腔;另一个特色是‘广’,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一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再一个特色是‘轻’,文风轻松随意,不是在讲堂上侃侃而谈,而是围坐在家里客厅茶几周围,像平常谈天那样,娓娓道来,以小见大,谈出人们喜欢的事情和道理来。这使人想起上世纪早期知名才女林徽因每个周末在家里举办的下午茶;最后一个特色是‘重’,文风轻松,内容则是有‘轻’有‘重’,有的则‘轻’中有‘重’。秦绿枝写到,有人说他写的这种东西是短命的,只有几分钟影响。秦绿枝回答是的,谁叫我是新闻记者呢?想不通这一点也就别干这一行了。我想补充的是,新闻的本质就是及时性,就是速朽,越速朽新闻的时效性就强,新闻性就越强。不速朽就不能成为新闻。记得当初我刚进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导师就告诫我们,你们要懂得新闻记者不是写不朽之作的,是写速朽之作的,你们想写不朽之作,就不要来读新闻系,不要当新闻记者!导师特别强调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时效性,新闻要及早、及时,要新。其实速朽与不朽是相对的。有的正因为时效性强才成为不朽呢!这套《秦绿枝散文杂感文集》的文章过时了么?没有!至今还有可读性,还颇有意思。如果过时了,没有意思了,堂堂的上海辞书出版社还乐意出版么?这套书不仅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还有社会学意义,对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状况很有意义。这套文集里的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是应运而生。吴承惠先生和老百姓一样,在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处在悠悠岁月中,过得相当平安,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有读者知音。吴承惠中晚年正是赶上了好时代,秦绿枝这个笔名就是包含了他处在这个好时代的意思。吴承惠先生说他不喜欢秦绿枝这个笔名。这个笔名来源于李白的诗句‘秦桑低绿枝’,他嫌这个笔名有鸳鸯蝴蝶气,有附庸风雅的俗气。我倒不这么看,‘绿枝’好啊,‘绿枝’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有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有了春风才会有绿枝,绿枝沐浴着春风,证明绿枝处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时期,象征着春天已经来临。有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有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往吃过不少苦头的吴承惠才会变成‘绿枝’,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啊!吴承惠说不喜欢‘秦绿枝’这个笔名,那是他的幽默!他才喜欢这个笔名呢,他才喜欢这个时代呢!否则‘秦绿枝’这个笔名怎么一用就是二三十年。大家说说看,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道理?”
新书座谈会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大家依依不舍地和吴承惠先生握手告别,暖暖的春意留在了上海图书馆的会议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