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2016-06-16李利锋
李利锋
454000 河南 济源,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
临床研究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李利锋
454000 河南 济源,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药物降温治疗。观察治疗后第2、4、6小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具有疗效确切、降温速度快等优点。
【关键词】高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儿童
发热是目前临床上儿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它是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持续高热可导致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还可增加患儿热量的消耗,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胃、肠等重要脏器,机体抵抗力亦随之下降,并产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临床上应积极给予高热患儿降温治疗[1-2]。临床上降温方式可分为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为探究不同降温方式对患儿不同的疗效,对本院195例发热患儿采取不同的降温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中男59例,女44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6.3±3.0)岁;体温39.1~40.6 ℃,平均(39.9±0.4)℃;呼吸系统疾病54例,消化系统疾病30例,其他系统疾病19例。对照组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6.5±3.1)岁;体温39.0~40.7 ℃,平均(39.8±0.5)℃;呼吸系统疾病49例,消化系统疾病27例,其他系统疾病1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原发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小儿内科学》中发热的诊断标准[3]。
1.3纳入标准(1)符合发热的诊断标准;(2)年龄3个月至12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1)病因不明高热者;(2)治疗过程中转院者;(3)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5治疗方法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物理降温治疗,物理降温方法为温水擦浴法,其方法详述如下:(1)关闭病房内的全部门窗,对患儿进行遮挡。(2)在进行温水擦浴之前,护理人员将冰袋置于患儿头部,将热水袋置于患儿足底部,并在患儿擦浴部位下方垫一毛巾垫。(3)将毛巾浸入温水中,待毛巾湿润后将其拧成半干状,将毛巾弄成手套式后缠绕在护理人员自己手掌上。(4)将毛巾以离心的方向拍拭患儿,在此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两块毛巾。下肢的擦浴顺序:患儿髂前上棘→大腿外侧→脚背,患儿腹股沟→大腿内侧→内脚跟,患儿腰部→大腿后侧→足跟。上半身的擦浴顺序:患儿颈部侧面→上臂外侧→手背,患儿胸部侧面→上臂内侧→手掌心。后背擦浴顺序:颈下→背部→臀部[4-5]。(5)在擦拭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点擦拭患儿大血管丰富之处,这样可促进血管扩张,发挥散热作用。(6)擦浴时间要求:一次全身擦浴时间控制在15~20 min,即四肢、背部的擦浴时间各控制在3~5 min[6]。(7)擦浴结束30 min后测量患儿体温,当患儿体温<39 ℃时,取消患儿头部冰敷。(8)在对患儿进行擦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如患儿寒战、颤抖,应立即停止冰敷,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药物降温治疗,方法为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每次2 mL,每日3次。
1.6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患儿体温下降>1 ℃;(2)有效:患儿体温下降0.5~1 ℃;(3)无效:患儿体温下降<0.5 ℃或体温上升[7]。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第2、4、6小时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分别见表1~3。
表1 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治疗后第4小时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82,4.21,P<0.05。
表3 治疗后第6小时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44,5.61,P<0.05。
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第4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结果表明,治疗后第6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病理性体温升高。目前临床上最常见、最有效的降温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本试验探究不同降温方式对患儿的不同疗效进行分析,效果良好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急诊高热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成熟,且儿童抵抗力一般较差,因此急诊高热患儿需要安全、有效、快速的降温方式。在本研究中,治疗后第4、6小时观察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治疗后2 h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物理降温主要是指利用液体、固体等导热物质,有效运用蒸发、溶解等方法促进机体散热,达到促进机体降温的目的[5]。药物降温则是采用各种解热镇痛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进一步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机体排汗量等方式促进机体散热,达到促进机体降温的目的[8-9]。当发热高到一定程度时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在物理降温的临床过程中,患儿的舒适感好,可以防止高温对大脑的损伤,也避免了药物降温对患儿的不良反应,且物理降温具有安全、有效、降温快等诸多优点,该降温方式备受临床的广泛青睐。
综上所述,急诊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疗效确切,并且降温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 LY,Huang LX,Wang J,et al.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presenting with persistent high fever[J].J Zhejiang Univ Sci B,2011,12(5):381-384.
[2]Kakino T,Nakayama T,Yamamoto H.Persistent high fever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lated periaortitis[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9,5:1059-1062.
[3]朱宗涵,申昆玲.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陆睿,邹璐檐,吉学元,等.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3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6):547-548.
[5]陈峰.物理降温在轮状病毒肠炎高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12):1494.
[6]杨文娟.发热患儿物理降温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1977-1978.
[7]李复华,汪锴.综合物理降温在手足口病高热患儿体温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84-985.
[8]季红梅,王艳玲,许正香,等.自拟通腑泻热汤防治小儿高热惊厥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36-337.
[9]马君蓉,冉志玲,余勇,等.小儿浴热净搽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3):210-212.
(本文编辑:刘颖)
Effect comparison of physical cooling with drug cooling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LILifeng.
DepartmentofPediatrics,People′sHospitalofJiyuanCity,Jiyuan45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hysical cooling and drug cooling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MethodsA total of 195 cases of high fever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03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92 cases in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hysical cooling and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 cooling.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fter 2,4 and 6 hours,respectively.Results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obvious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2 h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4 and 6 h,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obvious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hysical cooling is quick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Keywords】High fever;Physical cooling;Drug cooling;Children
作者简介:李利锋(1973-),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科疾病的护理,E-mail:ggjbsgj@163.com
doi:10.3969/j.issn.1674-3865.2016.02.025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865(2016)02-0198-03
(收稿日期: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