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题“更具风采”的逻辑谬误

2016-06-15朱爱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

摘 要: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出来,不少地方开始以一、二卷题为导向进行模拟命题,然而,笔者最近细细审题时,发现二卷“更具风采”的比较型论述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逻辑漏洞,在当前作文语境背景中,“更”字的提法不符合比较的逻辑规律。

关键词:作文题;“更具风采”;逻辑谬误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出来,不少地方开始以一、二卷题为导向进行模拟命题,然而,笔者最近细细审题时,发现二卷“更具风采”的比较型论述存在着较大的逻辑漏洞,二卷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 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 “大国工匠”之路。小刘, 酷爱摄影, 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 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 “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 这三个人中, 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毫无疑问,作文题所给的写作任务是“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如果要得出谁更具风采的结论,那么前提势必是对三者风采的高低进行比较判断,然而这三者的风采可以比出高低吗?

要对风采进行比较,首先需明确“风采”的内涵。风采: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 ①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神采:~动人。②文采。依作文题语境应指“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但似乎不足以概括题中对三位人物的描述信息,在此不妨借用百度辞典的一个义项——泛指景物和事物的面貌格调,那么风采的内涵确定为“美好的精神面貌、仪表举止”比较合适。

那么,这三者“美好的精神面貌、仪表举止”到底可以比较吗?

接下来,我们势必要了解什么是“比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作文语境,可以选择 “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这一义项,于作文题而言,“更具”自然是比较高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比较的前提是同类事物,要有相同属性,从表面上看,相同属性是风采,但是风采本身是个泛化的普遍概念,只能跟较为鲜明的不美好比较,而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老王爱岗敬业、练就绝活,小刘追寻美,品味世界,这三者都美好,并不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如何量化比较判断呢?美好、更美好的比较是需要依据的,那就是美好精神面貌的相同属性,才可以比较,比如三者兼具创新、务实或求美,因此可同比创新、务实或求美的程度等,而题目中表述的创新、务实、求美恰恰是三者各自的特点,是美好精神面貌的特殊属性,这三者在逻辑上是反对关系,而无交叉关系,因而不具备比较的条件,没有可比性,不合比较的逻辑。

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不比“个人风采”,既然是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我比“时代风采”总可以吧?且不说这样狭义化地界定风采,是否有失偏颇,我们也不妨看看“时代风采”能否比较。而实际上,依照题目所给的信息,“时代风采”也是很难量化比高下的,除非是社会价值有明显高下的,而题目中这三个人物社会分工不同,分属不同领域,在各自领域各具积极意义和影响力,你说科学对生活更重要,我说艺术直接关系心灵更重要,可量化比较吗?就像我们不会拿爱因斯坦和托尔斯泰比他们的社会价值,他们在不同领域各有较大贡献,很难权衡出谁作用大谁作用小。就像社会分工一样,并无高下、主从之说。

也许还有人会问,真善美在一定前提下,也可以比较,比如在科学上,真比善美更重要,就艺术而言,美比真善更重要,但这种比较并非在具体情境中,而是直接加以前提条件,比较品质的价值。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在科学领域上,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比追寻美、品味世界更重要,但这种比较不在本作文题的人物风采比较之列,且是常识,不必长篇大论。

总之,比较本身需遵循比较的规律,比较对象需具有可比的相同属性,否则,形在比,神却失去了意义,甚至有害思维,有伤情怀。此类不可比的命题出来后,出现写作的乱象是必然的。正如阅卷老师反馈的那样,学生写作思辨性差、思维混乱,无法很好地体现权衡比较。在我看来,作文题难辞其咎。在不可比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如下几种典型的写作乱象:(1)诉诸无奈或淡化比较,因为不可比,只好直接忽略作文题任务,大谈“千姿百态,各有其美”,或淡化比较,直诉欣赏理由。(2)诉诸情感,比如我喜欢(欣赏)XX(比如老王)XX(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因而我觉得他更具风采。主观偏好就是真理,难免贻笑大方;(3)诉诸为个人量身定做的主观化个性化标准,忽视“风采”一词本有内涵,直接曲解“风采”或赋予“风采”新的内涵,比如,我认为的“风采“是新时代背景下,踏实、埋头苦干、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精神,因而,我认为老王更具风采。这和诉诸情感在本质上并没区别,虽建立标准,但这标准同样欠缺客观性,不具普适价值;(4)诉诸主观臆断,就像笔者在一份优卷中看到,大意是说当今浮躁的时代,最需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极力追求创新的科学家,因而认为小李更具风采。首先,当今浮躁的时代最需要的是谁,这个前提本身就需要推论,况且关涉到前边提到的社会分工、社会价值,同样是很难判断的;其次,在这份优卷中,也同样淡化比较,只突出科学家“小李”们的作用,“若没有‘小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也只是片面强调科学家们的作用,不具有客观性,况且,这也是每个时代的科学家们的共性,也不能说明“当代社会风采”。

表达个人倾向、权衡比较要建立在理性、客观、讲求逻辑的基础上,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这是本就应该遵循的一般写作逻辑。命题者试图引导写作者表达个人倾向、权衡比较,却忽略了比较本身应遵循的规律,这是命题的漏洞所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漏洞呢?应该是命题者思维不严谨所致。命题者忽略了生活情境向写作情境的切换,忽视了写作情境本身需要遵循理性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原则,这便是一个小小的“更具”所造成的命题漏洞。而引导学生在不可比的情况下硬比,让学生只能诉诸情感、制定个性化主观标准、主观臆断等,不但坏了思维,而且容易以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人物之上,对待各有千秋、各有其美、平行各异的风采,非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一评高下,也有伤平等、尊重、自由的人文情怀,不利于命题的人文导向。因此,我建议不妨把命题比较型的论述改为“你更欣赏谁的风采,为什么?”只表达个人主观倾向就好。

作者简介:朱爱萍(1981— )女,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作文题
主题:老师,一个闪光的词语
与作文题共舞
名师解读二〇二〇年高考作文题
推陈出新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作文与考试》中旬刊“高分素材”应对2014年中考全国55省市61道作文题,最佳契合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