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一扇门 开拓一片天

2016-06-15宣海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5期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化的动态过程,虽然教师上课前都要以教参和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备课,预设课堂上的问题,但是课堂毕竟是互动的,学生的思维不是统一的。课堂上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打开教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自主开拓新的天地。

关键词:思维动态;生成教学;课堂预设

语文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多向思维的,而不仅仅是单向思维。课堂应该是开放、多元化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程序式的、机械式的操作过程,而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教师、学生的思维要时时能够碰撞出“火花”,从而触动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执教者能够将文本内容梳理到位,按部就班地按照字词梳理、段落理解、主旨揣摩、课堂练习的次序完成教学。

观摩之后,我一直都纠结于两个问题:这节课是否有效地为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我们该怎样更高效地选定教学内容?为此,笔者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内容的生成问题。

一、事先准备,故意生成

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许多教师习惯于“屈从”权威。权威之一是教科书,之二是教学参考书。离开这两本书就不能备好课,似乎这已经成为定律,但长此以往,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害的。在这个“消解权威”的年代,我们需要勇敢地对这些所谓的权威说“不”。

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它处于初中开始阶段第一个单元的第一篇。正如“亲近文学”序言所言,编者目的是想借此打开学生的“文学之门”。但是,客观地讲,这篇文章从理论层面讲述了文学的价值,但总体上表述比较抽象。对于处于感性思维日益完善、理性思维刚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这样的文章难以起到有效激发学生文学兴趣爱好的作用。为此,如果仅仅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转述,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乃至无效的。可事实上,不少教师就是这样操作的,这样的行为必然会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埋下“祸根”,学生必然提不起文学鉴赏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增强文学素养了。

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揣摩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之后,教师需要在自行研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有意生成一些教学内容。例如,文中关于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了解人生意义的概述,就不能满足于对仅此一句话的转述,而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下去。我在执教之前,特地准备了对《西游记》的系列解读材料。对于这部名著,学生比较熟知,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他们大多停留于对主要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的直观感悟上,只了解一些富有乐趣的故事情节。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学教育的效用远远没有达成。因而,在备课之时,笔者准备了对主要形象孙悟空进行分析的系列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发现其性格的发展变化:由目空一切到脚踏实地、团结他人,由鲁莽到谨慎等等。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性格完善与人生成功的关联,反思自身处于成长期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理应日臻完善的人格、思维等增长点。经过这样的特定预设内容生成,学生对文学、对人生的意义理解加深,教学效率由此增长。

二、对话文本,随意生成

有经验的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预设的一些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有效传授,反而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乃至质疑中随机生成的一些全新的教学内容却能够实现有效传授。应该讲,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因为从生物学的本能意义角度看,没有哪一个教师喜欢重复“咀嚼”熟悉的文字大餐。正是在与文本的多维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了一些“新大陆”,收获与享用了一些新鲜的“美味”。

为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极力鼓励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力求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寻找佐证。例如,有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心声”进行了理解。学生以《水浒传》为例,讲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学生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和英雄故事的感知,知晓了当时奸臣当道、社会混乱的现实。接着,学生借此揣摩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惩处奸佞小人,重用立志报国的英雄,实现王朝的复兴、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再如,有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进行了解读,学生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简要讲述了作者变成盲聋人后的艰难生活和求学生涯,赞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热心帮助。据此,这位发言的学生期望同学们正视当下拥有的一切,珍惜生命,让生命之光闪耀每一天。这样,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学生对文学的价值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文学鉴赏与善待人生的态度也自然生成。

三、师生交流,碰撞生成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阅历较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与感悟存在不足。正因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不可代替。从教学效度提升的角度讲,教师最需要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适时、适度的交流。

以《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为例,在学生对《水浒传》进行意义解读之后,教师及时融入这个话题,要求全班学生对这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品读。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是出于对权威的质疑与超越,因为当下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形成了“仅此一个”的声音,这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为了引出不同的评价,我提出对宋江这个核心形象进行重新评价,要求同学们对其消极作用进行梳理。很快,他的招安、征讨义军的行为被提出来。据此,笔者适度拓展了这个关键人物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风向标作用,他走上梁山就预示着为义而聚的兄弟们会为他的愚忠而散而死。我发表完观点之后,学生听到了异样的评论,领略了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精彩,激发了学生对文学殿堂的更强烈的向往之情。

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教学进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调整,以达到课堂需要。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门学问,聪明的教师总是善于推开文本这扇门,引领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在更为丰富的内容中耕耘。这样的门值得推开,更希望这样的天地常被开拓。

参考文献:

[1]段学政.应重视语文课堂的生成性[J].文学教育,2009,(10).

[2]张素荣.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浅谈[J].中国教师,2011,(1).

作者简介:宣海霞(1977— ),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