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招生信息窥探其管理系统的设计
2016-06-15刘冰
刘冰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实际招生情况的了解,分析了高校招生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可行性、需求以及系统基础设计,希望能够更合理的对高校招生采取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系统设计 招生信息 管理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高校在开展招生录取工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创新。当前高校已经广泛运用远程网上录取方式招生,为招生工作创造了便捷。可是,高校还不具备一整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基本上以人工或半自动化方式,完成每年招生后期的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招生后期的数据处理与迎新工作等任务都十分繁重,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招生工作的要求。所以,为方便高校自己的管理和应用,研制开发实用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一、系统可行性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实际招生情况的了解设计了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这样能够有效处理招生录取后产生的大量数据及资料,并对招生工作进行规范策划和决断。经过实践证实此系统可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技术方面。当前社会上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完善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如:软件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Web技术等,通过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建设一个健全完善的招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次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设备及人才都符合要求,不存在任何问题,此外,此研究所需的资金成本不高,不需要额外支出费用,工作人员也不需要进行培训,极大的节省了资金成本。
2.操作方面。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的进行操作和设计开发,同时,高校内的网络完井为系统的检测和使用提供了保障。此外,建立和运行招生信息管理系统适应高校信息化建设大趋势,既符合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招生政策,也不存在任何法律问题。因此,此项开发与研究,在操作方面是可行的。
二、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1.系统需求分析。本文以某市一所高校学院为研究对象,此学院是经过了教育部门批准建立的一所独立学院,当前学院内包含了全日制学生好几千名,校园内部结构为南北两个校区,高速光纤覆盖了整个校园,为学校建设信息化平台提供了有利保障。学校的数据资源分布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办公室不集中,各部门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别较大,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差异较大,所用数据和格式复杂,给数据统计和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系统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这些因素,要尽可能地具有大的包容性和易用性。 招生办公室作为招生信息的集中部门,可以起到领航和控制的作用。 在充分考虑各不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工作主要围绕招生办公室的业务需要进行。1)原始业务流程。传统的招生系统主要是以人工操作的居多,在操作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各种工作漏洞,对于招生数据都是以邮件或者U盘拷贝的形式进行传输,操作速度慢,使用时间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2)基本业务要求。通过招生业务流程图来讲,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学生信息为核心,之后就是学生的专业资料和计划信息等资料。想要快速准确的对招收的新生报到情况进行统计和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系统进行如下处理:1)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将系部和招生办的计划数据进行交换审核。2)招生办要实时更新和处理录取数据,方便与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查询和下载。3)招生办要对新招收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并及时上报与升级管理机构。4)新招收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转换,这一过程会牵扯到学院多个部门,通过采用集中管理模块进行网上操作,将各个相关部门集中在一起,及节省了时间有提升了工作效率。5)招生办及学校相关负责人要实时掌握新生招收的情况以及学生报到和缴费情况,学生到校后要对其进行全面审核。
2.系统设计。1、系统工作流程设计。在对系统工作流程进行设计时要先了解招生工作的基础工作内容及数据流向,首先在申请计划环节要对计算进行填报和修改处理,之后在新生招收环节,招生办要对录取的新生数据进行整合导入,供考生查询和各相关用户下载使用。 在新生报到阶段,招办、各系部等用户登录系统完成新生报到状态的更新、专业调整等,并实时查看数据统计信息。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在整个招生管理系统中有部分系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即:招生计划管理、新生报到管理、专业调整管理、系统接口管理以及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等。根基相关业务流程组合情况来看,得出系统的主要功能:①系统登录;②用户管理;③计划管理;④录取数据发布;⑤数据查询;⑥报到管理;⑦专业调整;⑧系统接口;⑨统计报表。3、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乎着管理信息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及成效。因此,要对数据库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数据存储的完整和真实性。
参 考 文 献
[2]求是科技.ASP 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王轶,赵毅,陈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 20 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