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为什么不幸福

2016-06-15凯西·古力小月遥

海外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帕斯人生工作

凯西·古力++小月遥

现在,是安定、富裕、健康的年代,却也是活得最忧虑的年代。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幸福的真谛,并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得它。

尼尔·帕斯李察得知妻子莱斯利怀孕之后,脑海中就开始构思写一本书。当时他们的亚洲旅行刚结束,正坐在回加拿大的航班上,一位空乘递给他一块松糕,包装纸上写着“恭喜”二字。在旅行快结束的时候, 莱斯利觉得身体不适,可能是怀孕的征兆,在飞机中转的时候,她测试了一下,果真如此。帕斯李察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要跟别人分享这个喜讯!于是将之告诉了空乘。然后,就有了那块松糕。

想要实现接下来的想法,就要花一番功夫了。帕斯李察想要写下所有他已经知道的有关快乐的事。“这是我最想为我的孩子做的事情。”两年之后,帕斯李察大功告成,写成了一本名叫《幸福公式:无欲无求+身体力行=美满人生》的书。无论这本书出版了多少次,更换过多少装帧,它首页的致辞都是不变的:“献给我的孩子们。无论我能否有机会亲自教给你们这些,我都希望你们能懂得书中的道理。”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度过快乐的一生,帕斯李察夫妇也一样。他们一直努力地向孩子们解释幸福的真谛,如何去获得幸福。书中的内容多来源于帕斯李察的博客1000awesomethings.com。过去10年担任沃尔玛超市经理时,他一直在写博客。后来,他把博客上的内容整理并出版了一本书《日常美妙事物大全》。这本书记录着日常生活里让人心情愉悦的小事情。后来,这本书被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出版,还衍生出了一期TED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谈话节目,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年36岁的帕斯李察,不仅是职场佼佼者,更是人生赢家:他在多伦多有一个温馨的家,夫妻恩爱,还有一个小儿子。现在,第二个宝宝也要出生了。虽然帕斯李察的人生如此圆满,但是追求幸福对他来说还是任重道远。他说:“幸福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也没有飞升成仙,直到现在,我还很焦虑,权衡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分配时间。把儿子送去幼儿园,晚上再去接他回来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每周要在公司工作70个小时,这样一来我完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吃早饭了。”所以,他最近做了一件每个人都幻想过的事情:辞掉了沃尔玛的工作。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投注更多的精力在追求幸福上。

帕斯李察完美体现了北美地区新生代所具有的独立性,甚至比他们更独立。这一代人过着高品质的生活,但是仍然在思考,或是说焦虑,怎样能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与此同时,身体力行地去实现它。从表面看,他们生活得不错:良好的工作,结交好朋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是他们内心里并不感到满足。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塔雅布·拉希德说:“问题在于,他们追求的目标并不能带来幸福。他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但是他们并不享受于此。”

现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帕斯李察这样的人称作“探求者”。过去,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可能是少数,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成为主流了。他们的探求并不是在艺术上或者智力上,而更像是一种日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焦虑;对如何追求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感到困惑。努力工作,但不过劳,尽心尽责地做父母,但不丢失自己的兴趣生活——这些不幸福的探求者们觉得,40年前,人们可能以社会为中心,但是现在,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在因不满足而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感的作用下,社会产生了很多文化现象,比如喇叭裤和抗议歌曲。自助书籍产业也因此兴起:在Amazon.ca上面搜索“幸福”会显示出49000个搜索结果。一家书店的横梁上垂下一幅巨大的海报,上面写着“幸福的科学:破解你心中有关幸福的密码”。帕斯李察的《日常美妙事物大全》就在横幅背后的书架上,和其他幸福科学类的图书摆在一起。《幸福公式》马上也要被摆在这里了。

理论上来说,追求幸福的想法非常值得称道。但是现实中,这种想法可能让人们的处境更糟糕。加拿大人格与健康研究中心主席,约克大学教授戈登·福莱特说:“人们嘴上总是说人无完人,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完美的人,他们一直想要找一个契机,让自己变得完美。”

帕斯李察塑造了当代人一心向往的目标,然后再写本新书,教大家如何去实现它。他写下这本书,不光是写给世人的,更是写给他的孩子和自己的。帕斯李察说:“我在传播古老的知识,而不是生产新知识。当人们读我的书时,我希望他们的反应是‘这跟我所想所感一模一样,而不是‘啊!这样模仿他就能获得幸福了啊。”

没错,如果说读者很认同帕斯李察的一些观点,但是没有办法实现,那说明读者面临着更深一层的困境: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年代,过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们只想着活下去;而现在,人们希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得出彩。

7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金字塔形的层次需求理论。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就已经被普遍地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萌生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追求爱、归属感、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最后,人们开始向人生的终极追求进发:自我实现。他们想要充分挖掘自己所具有的潜力。

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有所欠缺。每天,人们都在渴望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但是他们却从没了解过这方面的任何知识。福莱特说:“自我实现既包括人生的幸福体验,也包括一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就算是有人达到过那个高度,也鲜有人能够保持。有些人可能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一旦他们渐渐老去,或者人生计划发生改变,他们就会认为,没必要一直保持那种状态。”

人类为了进化不停地战斗。这场战斗把成熟精致的现代社会文明掩盖了起来。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发现负面危险的事物,这种特征让我们得以生存。但是,一个人想要不停发展,就必须向上看,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事实证明,向上看还真不轻松。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说:“如果光靠头脑本身,我们的意识很容易毁掉那些可能产生幸福体验的机会。消极情绪、固有成见、不满、健忘、忘恩负义这些东西,都充斥在大脑里。”

换句话说,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头脑思考和内心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脱节的。现在,人们普遍更加富有,接受过更好的教育,能接收到更多信息,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不过,就像帕斯李察的新书中指出的那样,那些接受调查的个人,相比50年前,并没有感觉到更幸福。幸福究竟需要以什么为代价?帕斯李察说:“我们满脑子都是行动、行动、行动,完成、完成、完成。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快节奏生活,跟汽车引擎似的,仿佛你永远都不够好。”

一旦个人和社会整体变得更优秀,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就更高,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也会更高。职场上更是如此。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社会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席斯科特·希曼说:“一旦一个人的职位提升了,他的压力就会像雪崩一样袭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劳工作越来越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他以“高职位压力”现象为中心创建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揭示了一个悖论: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提高,健康状况却在随之下降。一旦到达了某一个点,这个人的整体收益就开始递减。

这就是“外在目标”的负面影响。渥太华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维罗妮卡·胡塔说:“权利、地位、印象、人气和金钱对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其实没什么影响,甚至有害。”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比令人着迷。帕斯李察想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就在谷歌上搜索“如何”,最常见的联想词就是“如何变得幸福”,紧跟在后的是“如何变得富有”和“如何变得漂亮”。

假设谷歌在50年前就存在,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就懂得用搜索引擎来搜索达到目的的方法的话,我们很难想象那时的谷歌会给出什么联想搜索内容。但是今天,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强大作用,就像那个年代的宗教一样。在一个更世俗、更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外部动力比内向动力更容易发挥作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保罗·翰威特说:“我不断看到的是,人们想要抓住幸福,或者自我接受,却一直沉浸在外部世界里。有一个理论能帮你获得幸福,那就是,变得幸福更像是一种权利:我本就应该幸福,如果说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我就会变得幸福,我也应该变得幸福。”事实上,人往往比他自己认为的要更幸福一些。

与当代文化完全看齐,可能有点自恋。日常琐事,比如洗衣做饭、上街买菜、遛狗等等,很多人尽量把这些事程式化,或者干脆请保姆来做。在工作上,随着人们技能的进步,他们变成某一领域的专家,出类拔萃,他们想要成为最有能力,能被别人倚靠的那个人。人们对日常活动充满了激情,但有的时候,执迷和强迫很可能毁了那份本该有的快乐:喜欢跑步的人很多,但他们总是想要去赢得什么比赛;喜欢在家烹饪的人也很多,他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大厨新星,弄得家里险象频生。

与此同时,仿佛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都变成了在社交网站上不停地炫耀。事实上,人们总是希望外部社会认同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同样地,人们的工作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希望这个社会围着自己转。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停地相互攀比,这加剧了现代社会里的完美主义倾向。

“我们一直在关注自己缺少什么,并因此感到不满,所以我们会设定目标。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会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福西亚·西罗伊斯如是说。

这种状态只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人们,西罗伊斯说。她有关“目标”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放在一起进行考虑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更幸福。“如果我们太执着于面向未来,一旦我们遇到阻碍,就会感到沮丧,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自己已经达成过多少成就了。”

换句话说,对幸福的追求之所以那么复杂,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现实断章取义,脱离了生活。当人们感觉靠近幸福的时候,人生就一片大好;当人们感到悲伤或者失落的时候,人生就糟透了。这样看来,日常生活不停地在这种幸与不幸的极端情况下来回转换,简直有点可笑。但这是多数人正在经历的。

在《幸福公式》中,帕斯李察谈道,无论是谁,每周都有168小时。这些时间通常被分为三部分:睡觉、工作、其他。人们如何分配时间能体现出他们真正在乎什么。对于帕斯李察来说,工作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可能对许多人都是这样。但即使是工作之外的事情,也会让人感到焦虑。“今早我的眼镜掉地上摔碎了,我儿子就在旁边,死活不穿外套。”帕斯李察说,“我和每个人一样,为生活烦扰。”

不过,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可能都不一样。帕斯李察说这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要仔细想清楚,我们主要把时间分配给谁或者用来做什么。事实上,虽然人人都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工作并不是毁掉幸福的凶手。与此相反,工作给人们方向感。人们通过工作,来为社会贡献力量,从另一个更私人但是同样重要的角度看:工作让人们每天按时起床,养家糊口。

工作毁掉幸福的原因,多是一个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成果。当人们用年薪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时,他们很容易忽视自己每天的工作价值。帕斯李察在他的书中分别讲了一位教师、一位零售经理和一位哈佛毕业的企业管理者的故事。他们的年收入差别很大,分别是4.5万美元、7万美元和12万美元,但是他们每小时的收入都是28美元。“有些在市中心工作的律师朋友,工作时间非常长,他们经常开玩笑说,认真算起来,我们每小时的工资比最低工资标准还低,”帕斯李察在书中写道,“当你对自己的时间价值估计很高时,你工作时间越短,你每小时的工资就越高。”

《幸福公式》提出了很多如此激进的见解。并且用公式、表格、图表进行证明。帕斯李察概述了9个获取幸福生活的秘诀;他建议人们做一切自己害怕去做的事情,并且找一些跟他们一样幸福的人成为朋友。书中甚至还计算了一对夫妇,基于各自的性情差别,应该待在一起多少时间是最好的,以及他们各自的脾气秉性如何影响彼此。

从结果看来,现在许多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实际上正在让他们远离幸福。对帕斯李察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把自己从那些已经被内化了的外部压力、负担和评价中解放出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放松,你想要幸福吗?先放弃幸福这个概念。”

这是一句妙语,表达出了很科学的观念。“我甚至觉得幸福这个词都不能正确表达我们所追求的东西。研究员们已经开始使用‘美满人生(good life)来代替它。因为幸福这个词有点狭隘,它单单表示感觉良好,而不是综合的良好的人生状态。所以,大家要明智地选择。”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观念转变。

当一个人跟你打招呼问“最近怎么样”的时候,你总要回应点什么。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不错”。无论是不是真的不错。几乎没人会回答“我很幸福”。对这个问题,有一种很愤世嫉俗的解读:人们只是出于礼貌地跟你寒暄,并没有真心关注你的状况。另一种解读认为:可能在潜意识里,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错,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无论自己正面临着什么困境,别人可能也有难处。就算大家都一帆风顺,你回人家一句“我很幸福”都会显得特别奇怪。从这个角度看,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就是简简单单的“不错”两个字。

[译自加拿大《麦考林》]

猜你喜欢

帕斯人生工作
西班牙市长醉酒撒欢儿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不工作,爽飞了?
ITC因专利纠纷对福特混合电动车展开调查
选工作
独一无二的你
爸爸,你是爸爸吗……
以喜剧之王涉嫌报复电视台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