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靖《从政六箴》化用典故的廉政意蕴(二)

2016-06-15赖井洋

神州民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廉政

赖井洋

[摘要]北宋名臣余靖为官凡四十载,恪守“清公勤明和慎”的从政六箴。其《从政六箴》不仅体现了其化用历史典故直抒胸臆、摄取诸家道德精神以明心志的思维特质,而且具有深刻的廉政意蕴和明确的精神指向,对当下之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余靖 从政六箴 廉政

北宋名臣余靖所写《从政六箴》,不仅体现了清、公、勤的从政要求,而且也表现了明、和、慎的价值内涵,具有明确的廉政精神指向。

一、轩铜照胆、明辨是非的明察要求

余靖于《明箴》中指出:“邪正区别,是为精明”。“明”即明辨、明察之意,指区分真伪、明辨邪正。为何要“明”呢?因为社会上勇猛好斗、强弱真伪及巧诈奸邪之事大量存在,“函血奋气,争斗所起,区区强弱,茫茫真伪。巧诈千端,奸邪万计。”所以余靖指出,为官者要公平地处理好这些事情,其前提是要明辨、明察事情的原委,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事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同时,做人也是如此,不畏于势、不黩于贿、不鬻狱奉身,而要清白地做人,像轩铜镜一样,“不将不迎”。

为揭示“明”的内在要求,余靖化用以下典故加于说明。

(一)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之《荆宣王问群臣章》载: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成作福的,都是一种“狐假虎威”的做派。对于狐借虎威的现象,要敢于揭露。

(二)鹬蚌相争

《战国策·燕策》之《赵且伐燕章》载: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余靖化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要说明在复杂的政治生活中,须明辨利益得失。

(三)舞文巧诋与饰智任诈

舞文巧诋是指西汉张汤决狱不公之为,《史记》与《汉书》均有记载。《史记·酷吏列传》载:“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摧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椽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问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自辛,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赢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汉书·张汤传》也记:张汤“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赢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汤决大狱”以“上意所便”为断,乃至造成“汉刑已淫”之局。

饰智任诈是指巧取豪夺之为。《管子·正世》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万民敦悫,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

“舞文巧诋”与“饰智任诈”两典之意是:为君者既要防吏,又得教民。两者之防,同须明察!

(四)聚毚兔以成穴,吓宛鸟雏而得味

“聚毚兔以成穴”是通过《战国策·齐策四》中“狡兔三窟”的引申,意为识别奸邪清正。《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章》载,齐人冯谖食于孟尝君门下,孟尝君初始未识得冯谖之才,后冯援三歌长铗改善了自己和老母的生活,后又挺身而出到孟尝的封地薛邑假为孟尝收债反“市义”而使孟尝君得百姓拥护,最后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恢复了相位,使孟尝君在薛得以立宗庙,终身无祸。三窟的经营,显示了冯援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谋士。狡兔三窟是冯谖为孟尝“市义”而得百姓拥护后之语。该《策》载冯谖之语,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成,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吓宛鸟雏而得味”是对《庄子·外篇·秋水》中“鸱吓宛鸟雏”一典的引申,意为保持高洁、抗拒诱惑。《秋水》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宛鸟雏,子知之乎?夫宛鸟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鸩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将自己比作鸩雏,喻清高自守;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

余靖“聚冕兔以成穴”“吓鸩雏而得味”二典的化用,阐明了识奸与抗腐的深意。

(五)吹毛求疵

为官以明,正确品评人物,必须识大体、重大节,把握大局,而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韩非子·大体》载:“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讬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援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正是体现了明察的要求,从而坚持原则,把握本质。

为了进一步阐明从政之明的要求,余靖还引用西汉贾谊之《新书·官人》之言以证之。贾谊在该书中言“王者官人有六等”,即师、友、大臣、左右、侍御、厮役。六等中唯厮役是“柔色伛偻,惟谀之行,惟言之听,以睚眦之间事君者。”柔色即造作、滑言即诈言,厮役之为即小人之为也。最后,余靖要求做到“轩铜照胆,不将不迎”,表现出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样情怀。

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济之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礼记》中所强调的“中庸”原则。“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是人们立身行事之指导思想,也是达到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论语·为政》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德治国是传统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从唐尧以来所坚持的“从政”之本。同样,以“中和”为核心的治世之方也是一种从政的中庸之道。《论语·雍也》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与《礼记》所阐述的中庸之道同义。

《大戴礼记》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民不可使也。”

《汉书·东方朔传》也载:“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黄主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余靖《和箴》中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其于《公箴》中指出的“张汤轻重其心”造成的“汉刑已淫”,《勤箴》中指出的“二王清谈,晋失其尊”及《明箴》中所指出的“明以处事”“区分正邪”之意是一致的。“刚而又方失乎正,柔而又圆近于佞”。从政,就必须把握从政之“度”,要“济之中和”,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车之下无伯夷”的“慎思谨行”

在《从政六箴》的《慎箴》中,余靖化用了“青蝇止棘”、“薏苡似珠”、“太仆之马,数而后对”;“温室之树,问而不言”、“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车之下无伯夷”等典,目的是说明治理国家、地方如“太行之险”、“龙门之浚”,为此,从政者为了国家、社稷利益,为了清正的政治环境,在施政处事中必须慎重的主张。

(一)青蝇止棘

青蝇止棘出于《诗经》。其《小雅·青蝇》载:“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荆,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营营青蝇,止于榛,构我二人。”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毛诗正义》卷十四之《青蝇》引文同。这是一首斥责馋人害人祸国的诗。

(二)薏苡似珠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士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於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三)温室之树

“温室之树,问而不言”是余靖引《汉书·孔光传》之语。该书载,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年未二十,经学尤明,举为议郎、谏大夫,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由此可见孔光的慎谨。

(四)“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曾载治世之道,“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强调慎重从政。曰:“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危道:一曰断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日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之所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以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奔车、覆舟都是非常“危险”的地方,而仲尼、伯夷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舟”、“车”喻国家、社稷,仲尼、伯夷不会在混乱、危险的环境里生活的,因为“安则廉贞生,危则争鄙起”。因此,谨慎处理好社稷国家,才能使社稷常立,国加久安。

结语

总之,《从政六箴》是余靖的私箴、座右铭。余靖通过其《从政六箴》化用的诸多典故,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保持“士节”的基本要求,是由保持个人清廉到建设清明政治的思想提升,彰显出余靖的廉政精神。

猜你喜欢

廉政
廉政公益广告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为新任村干部廉政课叫好
廉政之歌
切实防范环境监察廉政风险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落实“两个责任” 构建廉政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