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自乐班的魅力

2016-06-15千河

金秋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门戏迷秦腔

◎文/千河

秦腔自乐班的魅力

◎文/千河

西安城里有多少个秦腔自乐班,恐怕没有谁去统计过。但春夏秋冬,城墙根下,大小公园,社区活动场所,甚至有的大学校园,都有秦腔自乐班在活动。板胡的激昂美妙,边鼓、爆鼓、牙子的清脆明快干炼,须生的苍劲悲壮,青衣旦角的哀叹,都是那样的娓娓动听。草根戏迷们把秦腔唱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惹得行人驻足,众人洗耳恭听。游玩城墙的老外们,也被这富有生命的曲调感染,对着自乐班不停地按着手中的相机,有的还和挂衣席戏的演员合影,心满意足后喜滋滋地合不拢嘴。

常在星期天节假日,晚饭后出门遛弯,在和平门、南门、小南门、环城西苑,时不时都能听到秦腔自乐班的唱腔。凡有自乐班的地方,总围有黑压压的人群,中老年多于青壮年,男人多于女人,而演唱者,却是女人多于男人。唱者有板有眼,听者如痴如醉,就连巍然静默的城墙,似乎也敞开如城门洞福态的耳朵,聆听这历经千年、逾久弥新的天籁之音,微笑着给以赞许的目光。

爱围拢在秦腔自乐班跟前的人,大多是来自三秦大地农村的土著。有的已在城里买了房,有的是为照看孙子辈,在这些寻常百姓的意念里,可以说从小就养成了听自乐班吼秦腔的习惯。他们在日常生活里,特别喜好三件事:咥面,吃馍,听戏。面是扯面,馍是白馍,戏是秦腔。

爱听秦腔,这是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是从小就被父辈们的这种爱好沁润在骨子里、渗透在血液里的。可在五六十年代,想到西安易俗社、想进戏曲研究院看戏,那真是一种奢望。连县城的小剧团,一年半载,也是“难识庐山真面目”。只有庙会,才会唱大戏,才有机会一饱眼耳之福。平日里,芸芸众生听戏看戏,主要还是靠土生土长、自娱自乐的秦腔自乐班。

秦腔自乐班,城乡皆有,甚至遍布西北五省。曾经引发很大社会反响的“陕甘戏迷争霸赛”,最终进入十强的高手,都是经自乐班千锤百炼,从两千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秦之声》有个栏目叫“秦声飞扬”,把个“戏迷一家亲——秦腔自乐班大比拼”操持得如火如荼,是因“挠到了戏迷的痒处”,真是嫽扎咧。只要喜爱,不分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只要唱腔有一技之长,“戏台”就是你的。有一次在小南门自乐班看到,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把《下河东》唱得地动山摇,掌声哗啦啦响成一片。

秦腔自乐班魅力四射,源于秦腔艺术的本质是朴素的,其魂魄又源于三秦大地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和普通大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劳作疲惫之时,在心胸抑郁不畅之际,吼几声秦腔,或听一段名伶大家的唱腔,或去有秦腔自乐班的地方转游一下,既解乏又解闷,心胸豁然开朗。秦腔自乐班带给人们的是精、气、神上的愉悦和安抚。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秦腔这门最古老的原生态大众群众艺术老树新花,枝繁叶茂,蓓蕾绽放,千年长开不败。

戏文有人生体验,角色又有自己身影,这是自乐班魅力长久不衰的重要原由。秦腔剧目广泛,“包罗宏富”,不但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独占鳌头,而且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唱词精炼深邃简捷明快。从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老娘不必泪纷纷”“杀庙”“挂画”“玉堂春”“祖籍陕西韩城县”“叫声相公小哥哥”“鬼怨”“夜逃”“金沙滩”“朱春登哭坟”“打镇台”“打柴劝弟”“杀狗劝妻”“砍门坎”“迎灯结彩”“王桂花纺线”“爹爹留下无价宝”“娘的眼泪似水淌”“小常宝控诉血泪账”等等。唱者和听者,在享受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唱腔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体味到人生路途的坎坎坷坷,日常生活的甜酸苦辣。

猜你喜欢

南门戏迷秦腔
我家的戏迷外公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小戏迷登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南门小巷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丁洋澜??《小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