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相“生”玉姻缘
2016-06-15张宏运
◎文/张宏运
龙虎相“生”玉姻缘
◎文/张宏运
虎腾龙跃
中国的老黄历,力主属龙属虎的不能结亲。道理很简单,龙虎相斗,龙虎相克么。
但在时兴老黄历的上世纪40年代,秦岭东段南麓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却有这么一男,石子玉,属虎;一女,李玉兰,属龙,结拜成了夫妻,非但没有相克,而且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演绎出了一生一世的圆满姻缘。
1950年6月的一天,共和国的首任巡检镇领导,巡视街面,很快便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街面上几乎所有的门额、对联,皆出自一人手笔,端庄、秀丽、大气,璀璨醒目。忙打听了,知悉其人名曰石子玉,时年24岁,高大健硕,儒雅风流,先后就读于洛南县西街小学、县立中学、商洛地区联立师范等,曾供职于巡检小学、县立师范等,从事过行政管理,代理过美术教师,是学校篮球队的骨干。因国共内战,学校停课,便避乱回家,帮助父亲打理杂货铺。妻子李玉兰,系县城南郊李家村人,十几岁经石子玉的舅父说媒,远嫁到了县北90多里路的这里,和丈夫一块在杂货铺打杂。但她却从开春3月起,就积极投入到了百废待兴,建设新生活的热潮中。因娘家距县城仅2里多路,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县城里的变革思想,接受新事物较快,眼界也开阔,加之性情开朗爽快,很快便被选拔为巡检新民乡妇联干部。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她这个文盲,竟是巡检妇女冬学扫盲班的教师。原来,她白天把课本拿回家,让石子玉教给她,晚上便去“贩卖”了,一丝不苟地教给她的同伴。又率领6个妇女成立了互助组,上山开荒。
那位领导了解到石子玉的家世、学识和才华后,当机立断,把这只深山里凤毛麟角似的鹰鹞,在区政府门口公示委任为新民乡文书,3个月后,提拔为乡长。
从此,夫妻俩比翼双飞,先后入党,多次被选送到省干部学校、地区党校学习深造。至1963年,石子玉已历任巡检区民政干事,寺耳、景村和古城区的副区长,商南县文教局副局长,又调回洛南县,任文教局副局长。李玉兰则历任新民乡、五仙区、巡检区妇联主任、景村区副区长、商南县妇联主任、洛南县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诚所谓,虎腾龙跃,风生云起,前程一片锦绣。
却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悄然无声地向他俩张开。
虎踞龙盘
1965年下半年,晴天一声霹雳,石子玉家在当时正在开展的“社教”运动中,被补划为地主成分,他本人随即蒙受不白之冤,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已成为农民身份的户口本,该投向哪里去?世界如此之大,却已没有他立足的地方了。
正在城关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的妻子李玉兰,甘冒遭受牵连的巨大政治风险,没有丝毫的忌讳、躲闪,毅然决然地伸出双手,将他接纳到了自己的娘家,距县城仅有二里多路的城关镇窑底乡石桥村2队,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半年多以后,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文革”运动,席卷而来,李玉兰自然在劫难逃,被“夺权”“交印”,软困在家中。她却不甘吃闲饭,把自己“下放”到城关公社的南关生产队,和社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文革”结束,也没被正式宣布“解放”。
定居在李家村的石子玉,从起初频繁不停地向上写递申诉材料的激愤中,渐渐平复了下来。仅有十几户人家的李家村像粒弹丸,被一南一北两座浑厚的石山土塬携裹卫护着,堵绝了外界的喧嚣和争嚷。石子玉和李玉兰夫妻俩暗自庆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恰当其时地蜗居在这儿,石子玉不知要被“文革”戕害成什么样子。他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但是种庄稼的好手,还显露出做木工活儿的出色手艺,最重要的,是他重新能拿起笔,展现自己的本色才华,平生第一次书写出了一间房高的“农业学大寨”的巨幅大字。逢年过节,婚嫁丧事,家家门前的楹联、中堂的条幅,都出自他的手笔。没人在意他为什么来到村里,只知道他是老天爷送给他们的一份意外之喜。他重新恢复了自信和自尊。艰辛的劳动虽然仅够果腹,但有拿工资的妻子李玉兰的资助,时常送回米面油和新购置的衣物,他知足而常乐了。家居的三间土屋,宁静地独立在村落西头,旁边不远的山脚处有一眼筷子粗细的山泉,常年汩汩流淌,下聚一汪小潭,甘甜可人,四围小草茸茂,常年湿润碧翠。他用小椽做了个澄槽,过往行人都要品尝一口。世外桃源似的意境,十三年来,滋润、抚慰着他的身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修养着他的书法艺术,为日后的突飞猛进奠定了稳实丰厚的底蕴。
虎鸣龙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石子玉一下子看到了平反昭雪的曙光。虽几经阻挠、周折,但终究还是形势比人强,1979年3月,他终于拖着条小尾巴——没能恢复党籍——只被恢复了工作,先是被分配到县陶瓷厂工作,1982年调至县司法局,随即恢复了党籍。在第二年即被评为洛南县、商洛地区和陕西省的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得全国司法部颁发的银质奖章。石子玉非常看重这个荣誉,这是他临退休前,用最后一次机会,向党向人民证明自己的满腔忠诚和工作能力。
1983年,妻子李玉兰在担任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社长13年后,从县中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了。3年后,石子玉也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和妻子迎来生命中新的春天。
早在1947年7月,年轻的石子玉到西安参观时,便被街面的门牌、匾额上无处不有的于右任的墨宝吸引住了,特别是“学习”的“学”字,顶盖上的那三点,犹如天神抛撒上去的,韵律飞扬,尾音袅袅,看得他如痴如醉,一下子便掉了进去,再也不能自拔。他至今仍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对“于体”那样一见钟情,热恋到了骨子里。更让他惊喜的是,他随即便买到了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帖。将近40年来,虽然他一直将“于体”奉为书法学习的圭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怎样的忙碌烦杂,从未中断过对它的体会、钻研和临摹。真正的学习,是从他退休后才开始起步。
石子玉重新当起了学生,报考了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函授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拜洛南著名书画家何伯群、王延年等忘年交朋友为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建议。风雨无阻地按时参加各种书画社团的日常学习、交流、研讨、展览活动。倡导成立洛南县于右任书法学习小组,邀请专家学者莅临讲课指教。他根据自己学习书法艺术的实践,牢记唐代书法大师孙过庭的训导,“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告诫自己绝不贪多,企图真、草、行、隶、篆,诸体皆精,百家皆通,只专攻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起床晨练,上午临摹2小时,下午临摹2小时,从不间断。在他看来,临摹不但是学习、继承,更是创新、突破、发展。30年如一日,便成了前15年写的是“于”体,后15年写出了“石”体。
他的书法作品,远观圆润似玉,像雪野腊梅,暗香飘浮,如佛僧入定,超脱怡然,近读则字字如苍松劲竹,枝枝丫丫皆铜铁色,血脉贲张了,呼啸奋争。先后书写了长卷草书《长恨歌》、行书《道德经》,出版有《草书作品集》等。多次获省内外、国内外展览大奖,被接收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选为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第三届顾问、陕西省老科协书画分会艺术顾问等。
而很少抛头露面的妻子李玉兰,则在幕后做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总管,有求必应地供给着石子玉临摹、创作、出外参展的各项开支费用。石子玉从未把他的书法作品“商品化”,老两口将省吃俭用节省下的几乎每一枚铜板,都融化成了纸上的墨香,飘拂向社会,幻化为天地间的大爱。李玉兰又是石子玉的护理大师,除了每日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还要浇灌修饰他的盆景、奇石,把他俩居住的两层小楼,里里外外打扫整理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她又兼职石子玉写字的助手,添墨、展卷、拉纸,兴致勃发了,就当起评论员,指指点点,这个字美了丑了,那点墨浓了淡了,还有布局啊排列啊等等。石子玉总是凝神谛听,然后或虚心采纳或含笑解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们有时也加入进来,家里便像开起了热烈活泼的小型研讨会。老两口慈祥含笑,其乐融融。
石子玉今年90高龄了,李玉兰则以88岁紧随其后。仁者长寿,祝愿老两口青春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