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法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2016-06-15李晓东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1期
关键词:睑下垂上睑单侧

李晓东

郑州人民医院眼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法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李晓东

郑州人民医院眼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单侧离断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47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临床资料,均采取单纯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矫正治疗方案,随访6个月~24个月,评价手术效果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睑裂宽、上睑活动度等指标变化。结果 3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睑裂宽、上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眼治愈37眼,占78.7%;无效2眼,占4.3%。随访未出现复视、血肿、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角质重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重睑自然,并发症少,为重度上脸下垂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单侧离断;额肌瓣悬吊术;上睑下垂,重度

上睑下垂是眼科常见疾病,系提上睑肌和Muller平滑肌功能缺陷或彻底丧失所致。上睑下垂主要表现为上睑呈部分或全部下垂,轻度上睑下垂对角膜的遮盖达1/3~1/2,而重度上脸下垂则超过角膜1/2或甚至遮盖全部角,导致患者不得不眉头上抬,头后仰,并伴额部皱纹加深,时间一久经并发弱视,给患者身心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目前治疗上睑下垂的方法较多,传统的缩短上睑肌方法虽可获得一定的矫正效果,但容易因过度缩短造成睑闭合不全等手术并发症,且对于肌力差的患者,该方法并不适合。本文探讨应用基于单纯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矫正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的34例(47眼)重度上睑下垂患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关于上睑下垂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妊娠期女性;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疾病;有严重瘢痕体质或皮肤炎症病灶患者等。其中男23例34眼,女11例13眼;年龄3~42岁,平均(11.2±2.2)岁;类型:先天性上睑下垂30例,外伤性上睑下垂4例。

1.2 手术适应症

①上睑下垂上睑源下落至瞳孔中央水平线,且下垂长度≥4mm;②Berke测量,提上睑肌肌力<6mm;③Bell征显示为阳性;④眼肌功能正常。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检查 详细观察上睑源位置,检查并评估视力、眼位眼外肌功能、提上睑肌肌力及额肌肌力等状况,之后检查屈光、斜视、小睑裂畸形等状况,排除上睑肌无功能或提起上睑即有严重复视者,重症肌无力、Horner 综合征或下颌-瞬目现象引起下垂患者。术前眼部照相,取同一角度。

1.3.2 方法 1%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依从性差的儿童选择全麻。根据患者上睑下垂程度、对称情况、患者美观度要求及术后预期效果等设计切口。依据重睑成型原则采取上睑皮肤切开线,扇形状,美蓝标记。估计扇形额肌瓣分离范围,若为单侧上睑下垂,则与对侧上睑皱劈相参照,低于其高度0~1mm设计;若为双侧上睑下垂,则坚持双侧平行一致原则设计看,确保对称感。沿着重睑线切开上睑皮肤,分离方式采取眼睑皮肤与轮匝肌交替上行,直至彻底分离轮匝肌,充分暴露睑板。再于轮匝肌与额肌膜瓣锐性离断,直达眉上1cm,接着自额肌膜瓣钝性分离至眉上2~3cm,分离尽快贴近额肌膜瓣深面,避免损失眶上神经血管。分离后轻轻去除切口周边眼轮匝肌,充分暴露眶膈,再通过分离眶膈至之前的眼轮匝肌离断处并剪开眶隔膜2cm左右,形成眶膈通道,经该通道将已形成的额肌瓣向下牵拉,依内、中、外三点定点(三点呈弧形),用5号丝线褥式缝合于提上睑肌筋膜。缝合完成后,让患者直视,以睁眼平视时睑缘无成角、无睑球分离、上睑略高于正常1~2cm为宜。术后止血完毕后拉紧上睑皮肤,常规重睑缝合法缝合切口,适当涂抹红霉素眼膏保护角膜。术后3d换药,7d后拆线。3个月内给予人工泪液或红霉素膏预防角膜炎。

1.3 观察指标

随访6~24个月,观察2组手术前后睑裂宽、上睑活动度变化,同时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约 2 mm,上睑活动度2~6cm,单眼手术后睑裂高度与健侧等大,双眼术后两边对称且≥6 mm,重睑成形自然无畸形,闭睑不全<2 mm;良好:仅部分矫正,较正常差1~2cm,睑裂宽>9mm;无效:睑裂宽>9mm,上睑缘遮盖<1mm。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睑裂宽、上睑活动度改善情况

3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睑裂宽、上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手术效果良好。

表1 2组治疗前后睑裂宽、上睑活动度改善情况(x!s)

2.2 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34例47眼,治愈37眼,占78.7%;良好8眼,占17.0%;无效2眼,占4.3%。手术失败患者行二次额肌瓣悬吊术后成功矫正,效果满意。随访6~24个月,未出现复视、血肿、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3 讨 论

重度上睑下垂分为先天性和外伤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比较多见,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病,主要原因是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全,严重影响眼视功能发育;外伤性上睑下垂多为单眼,与上睑撕裂伤、切割伤、眼睑手术等有关,矫正难度大[2]。目前手术矫正上睑下垂的原理主要有三类:①直接缩短上睑提肌,这契合生理构造,但对于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并不适用,容易过矫;②基于上直肌力量的手术,但术后并发复视几率高;③额肌动力手术,又分为间接连接额肌与上睑进行矫正和直接利用额肌瓣,与睑板缝合。由于额肌瓣受神经支配且灵活度高,额肌弹性强,十分符合眼睑生理功能[3],可实现直接提吊上睑,因此额肌瓣悬吊成为目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

传统的额肌瓣术是直接钝性分离额肌后与睑板固定缝合,实现上睑悬吊,再利用额肌弹性收缩功能带动上睑以达到矫正的目的,一般而言矫正效果尚可,不过该术式需剪断额肌瓣两侧,创伤大,容易损伤支配额肌的血管神经,且还容易并发血肿、感染等,远期效果仍待商榷。卢苇等[4]报道采取不剪断额肌瓣的方法矫正上睑下垂,术后随访发现患者上睑随动性变弱,且出现局部角膜病变。本研究在坚持传统额肌瓣提吊矫正术基础上,改良性地采取不剪断额肌两侧,以尽可能地保留支配额肌的血管神经,同时充分分离额肌瓣与其浅面的皮下组织,最大限度地维持额肌瓣在骨膜层面的活动度,这样不至于降低上睑随动性[5]。本组资料显示,经基于单纯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矫正处理后,47眼睑裂宽、上睑活动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高达95.7%,效果良好,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1] 盛华.上睑下垂额肌瓣矫正术[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300-301.

[2] 张德勇,郭宝,蔡文茜,等.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4(4):48-49.

[3] 靳军华,张瑞瑞.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法矫正重度上睑下垂[J].四川医学,2015,36(3):396-396

[4] 卢苇,李喆,毋巨龙,等.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33(20):2195-2197.

[5] 卢苇,林明,范先群.改良额肌瓣悬吊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6):632-633

李晓东(1980-),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从事眼科、白内障的治疗与研究。

猜你喜欢

睑下垂上睑单侧
上睑脂肪的解剖特征及临床应用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研究
切开联合埋线重睑法治疗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睑黄瘤切除联合上睑松弛成型术修复睑黄瘤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