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序篇
2016-06-14刘德福
刘德福
甲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乙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赏析】
“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的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以情感为主,有专属之对象,故其内容固可无所不包。古人在赠序中,除叙友谊、道别情外,还阐述主张,议论时事,咏怀抱负,劝诫德行等,有的赠序甚至是作者不平则鸣的抒发。
《送东阳马生序》记叙了作者宋濂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经历,阐明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借以勉励同乡后学马君则努力学习,做到业精而德成。
该文的中心是个“学”字。作者记自己幼时如何“嗜学”,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说太学诸生应专心学习,嘉许马生“善学”,及“道为学之难”以送马生等,无一不从“学”字着笔。写自己过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学条件的优越,仍然围绕着“学”字来写,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学习勤奋,勇于克服困难,是为现身说法,阐明学习必须“勤且艰”的道理。列举太学的生活、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客观条件的优越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马生认识到应该珍惜已有的条件,专心求学,做到业精德成。
该文概叙与详叙相结合。作者通过概叙,对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学习的过程与全貌,做了粗线条的叙述;通过详叙,对典型材料、具体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展开。两者结合,使叙述有点有面,既能使读者对作者艰苦学习的情况有整体的认识,又能对其中重点“细节”获得深刻的印象。如细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这一细节,将作者长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勤具体地反映出来。又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久而乃和”这段细叙,将“尝趋百里外”从师途中的环境与艰辛反映得很为生动。再如写衣着,对同舍生细加叙述,与肖像描写几乎没有区别,对自己则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叙,而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却又用了细叙的手法。两者相辅相成,既表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他的志趣高尚。
另外,该文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学习是无关条件好坏的,勉励马生克服不利条件,一心向学。
《送天台陈庭学序》也是一篇赠序。宋濂在这篇赠序中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宋濂作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当东阳马君则和天台陈庭学遇到学业和精神上困境的时候,宋濂便用文化的方式伸出援手,可以想象得出马生和陈生在捧读宋濂的文字时的那种感激敬佩的心情,以及从心底升起的一种昂扬的奋斗精神。
一篇篇赠序,一次次精神的交流,生命在这一张张带着体温的手泽中变得厚重挺拔。
【思考练习】
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去中州万里 去:前往
B.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C.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D.辄糜碎土沉 辄:于是,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肝胆为之悼栗
②臣请为王言乐
B.①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①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①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②何功之有哉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说说这两篇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2.A。(去:距离,相距)
3.C。(C.两句中“而”都是转折连词,却。A.介词,因,因为/介词,给,替。B.连词,来,用来/介词,因为。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为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2)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
5.①以自身经历来鞭策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