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回归经验主义
2016-06-14
新近一期的《探索与争鸣》刊载了萧功秦的文章,对百年来知识分子遭遇的观念陷阱进行了深入分析。
萧功秦说,新文化运动全盘的反传统主义思潮对新一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政治选择,均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激进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人们并不曾意识到的方式延续到文化大革命。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激进反传统主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非西方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都是曾不约而同地诉之于本民族的古老传统,来强化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以此来推进本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后发展民族意识到本国文明与西洋文明的差距,都会产生西方文明先进与本土文明落后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全盘地否定自身传统。
萧功秦认为,中国的全盘反传统思潮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情感与思想逻辑两个层面来考察。心态情感层面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它崇尚自发的冲动、独特的个人体验,强调人在冲决世俗平庸生活的规范信条时,在破除习俗、铁笼般的制度对人心的束缚时,所产生的高峰生命体验。由此而形成的生命美感体验要比可能导致的实际后果更为重要。新文化运动中的浪漫主义,不同于十八世纪欧洲以“回归中世纪”为主旨的牧歌式的浪漫主义,这是一种在极端反传统的快感宣泄中,在与传统的断然决裂中获得精神飞扬感的浪漫主义。
如果说浪漫主义是心态层次的因素,那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则是支撑激进反传统主义思潮的学理与思想逻辑层面的因素。既然传统渗透着腐败与没落,它扼杀了自由人性,使我们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那么,为了求生存而淘汰它,那就成为一个理性人必须接受的“无上命令”。
在扫荡传统之后,填补空白的就是启蒙理性。所谓的启蒙理性,就是以普世价值的“第一原理”为演绎依据,运用概念推演得出真知判断的思考方法。在启蒙主义者看来,一个好社会的蓝图,是无须以经验为基础的,只要根据理性与“科学”原则,就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建构起来。
激进反传统主义导致两种启蒙理性的崛起。一种是右翼的、以西方地方知识为普世价值与仿效标准的西化自由主义。还有一种是左翼的启蒙理性,包括工团主义、基尔特主义、安那其主义、暴力革命主张的平等世界论。以上两种启蒙理性,都相信可以在脱离本土经验的条件下,按主体认定的普世性有效的价值,建立起好社会来。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传统时代相比,二十世纪是思想主义盛行的世纪,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各种主义支配人们的历史行动的世纪。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期望不能太高。知识分子是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来进行思考与思想创造的,而人的理性本身却有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它有一种逻辑上“自圆其说”的能力,它会编织出一种观念的网罗,让人脱离现实,变成作茧自缚的“观念人”。
萧功秦说,对二十一世纪知识分子来说,要避免成为“观念人”,最重要的就是回归经验主义。所谓经验主义,就是尊重历史中形成的经验的连续性,在尝试过程中,在错误中不断地进行纠正,来找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条理路中,经验主义比较安全、稳妥,知识分子应该用经验主义来避免“建构理性主义”的缺陷。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就是邓小平。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就在于,从 二十 世纪初的唯理主义思维回归经验主义思维。他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就是回归到经验主义哲学,就是尊重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经验试错,来寻找实现富强的合适路径,渐进地走向强国、富民、法制与民主的目标,实现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
(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