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日书
2016-06-14王邦尧
幽微
这是梅雨季无数雨夜中的一夜,大雨滂沱,雨声如鼓,楼下小溪黄水暴涨,平野一片汪洋。远处山道两旁路灯昏黄,所见之处水汽弥漫,一团氤氲,不知是橙光暖了水雾,还是漫天大雨的空茫里,因了那橙色的光,有一处小小的暖。
我与小孩在屋里,房间干爽而安静。冰凉雨气越窗而入,沾肤凉沁,且有一种清寂沉静的意味,仿佛娓娓低沉的倾诉,带着某种远古的记忆密码。这种气息令人沉溺,一下记起一年前也是这间房里,一样的雨落倾盆,一样的水汽清润,我与更小的他在床上安睡,半夜醒来,一片清寂,可雨仍在落,风依然凉润,天地依然茫茫荒阔得令人寂寞,如汪洋大海里只余一孤舟,而我与他在舟中飘摇,相依为命,地老天荒。那种感觉并不令人痛苦,反令人清醒开阔,澄明平静,世界全部隐退,只有自己,无欲无求。或许,是因为那空气触肤冰润的真实与舒畅。是的,隔着许多晴明朗日的时光,我依然记得一年前午夜冰润的风。
我记不得很多生命里发生过的事,可却记得住很多曾令我感动的风、令人沉溺的暖阳皎月、鲜花美实。我记得某年中秋一山月色的幽明;记得某年冬日满地月光的清寒;记得某年春晴碧树黛山的明净;还记得某处茉莉雨中寂丽的清嘉。我记得这么多幽微无用的东西,无形无味不可触摸不可保存不可展示,可会在某个类似的场景再次被唤起,而后回归当年一样的宁和澄净。我生命里的那些美好,竟有很大部分与人无关,而与己在某个时空与天地独遇有关,那是立于时空里永不老去的自己。
偶尔也忽然会问,记住一阵风、一片月色、一抹远山、一缕花香,是否有其意义?是否不如去记住一场爱恋、一个拥抱、一次远足、一声安慰或者一本好书、一支好曲、一部电影?我也怀疑过它们的意义,虽然止不住书写它们的美好并试图留下片断,却总羞于对外展示,因其幽微不够宏大。可是,我在某日忽然明白,这些幽微之事,与生命里所有的宏大朗阔嘈杂琐碎一样,是生命的部分,而这些部分,经了岁月的沉淀,变成更加沉静澄澈的东西,沉淀在我们的性格里,令我们的性格能保有一份赤子之真、安宁渊静,不为外界打扰。它们,是另一个不同凡俗的世界,这个世界,你拥有的记忆与沉淀越多,你或许更能幸福、更能平和、更能开阔、更能敏锐,但前提是,你能发现幽微之美。
同一场风,从多少人的脸颊吹过;同一座山,青黛苍茫在多少眼眸里映现;同一阵雨,从高空落下的时候淋湿了多少梦;同一朵花,风带香来时唤醒了多少嗅觉?可是,只有少数几个人,能感受到它们的美,也只有少数几个时刻,它们忽然让你毫无理由地沉溺动容,并保留在记忆里,终身难忘。这些,是天时、地利,更在于人。人要有安宁之想、灵动之思、善良之心、敏锐之感,才能感受。如苏洵所说:“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叶片在同一树稍有不同形状,晴雨时天边云霞有不同色彩,物事运行快慢时有不同声音,不同时刻所看潮水位置不同,这些,都是幽微之事,能否发现能否感知能否引起思考与享受,这其实便是古人所谓的格物致知了,对物能格能察,便能致于知,而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正是古代先哲的规训。
因此,关注幽微之事,便不是毫无意义的了。当然,发现幽微之美并非沉溺细节,忽略大义。幽微与大义并行不悖,知行践守大义,感受探索幽微,能如此,便是格物致知之大境了。
影子
很少人会去注意物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除非是十分落寞的时刻。大抵除了对世间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新生命,才会在意,而当他长大,他还会去注意自己的影子吗?没有影子,对一切都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是否就可以不要影子了呢?德国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说是一个人与魔鬼交易,用影子与魔鬼换取了巨大的财富,却遭到世间人的排斥与诟病,终于他忍受不了了,又从魔鬼那里获得一双穿上便可以跨巨步的靴子,穿着它去周游世界了。如果每个人都有用影子换取财富的机会,大概都不会错过吧?可是,现实生活里,如果你没有影子,意味着你不是处于极亮的地方,便是处于极暗的角落。前者是暴露,后者是隐藏,前者没有隐私,后者没有光明,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没有人会长久喜欢。所以,尽管影子没用,我们还是随身带着它,无离无弃。
但是,就如影子时刻在变,语词的含义也会变。影子到后来已不只是可见的影子,它还有更深的含义,是看不见的内心角落。
十几年前,在性格即将定型的初中,我如一个虔诚合格的圣人弟子,谨记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训,随时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对照着我以为正确的行为准则,评判、自省与修正。我还记日记,满纸剖析、反观与对照,欲塑造自己理想的形象与品质。那时,我最推崇的座右铭,是修身养性与止于至善。我欲成为一个美好善良之人,宽容、平和、向上……凡此种种。那时的自我克制与思想挣扎,皆如此强烈,到几乎不曾停止反观自照的程度。我迄今仍记着某日我与朋友背后议论另一同学之事,过后懊悔不已,觉得背后道人短长实属不该为之事,自我批评了许久,并记得当时看完《平凡的世界》深受震动,处处以孙少平为榜样,鼓励自己克服惰性,不可偷懒,劳动时捡最脏最累的活干,甚至在大家全部回家后自己还在默默地收拾被遗忘的角落。如此,个性终于逐渐定了型,良善、平宁、温和、善于原谅,虽尚不完满,可是,由于能够自省与自律,便有了进一步完满的可能。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是独特的,我将有不一样的人生与一切,我期待着生活在某一天翻开新的一页,令一切皆与旁人有别。为保持这份独特,我亦叛逆,虽然我的叛逆如此内敛,毫不张扬,但依然是存在的。我冷眼旁观别人,并加以反观对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心里要自己日后有所区别,将不能如何如何,要如何如何。这份冷眼的旁观对照亦来自我的父母,当我的思想与他们一次次地发生矛盾,我不令自己与他们产生冲突,却让自己有了分别之心——我将不会是如此的,我一定会避免如此的。我用力地抵抗每一种我认为不好的品行,如虚荣、自私、小气、执拗与偏狭,日日巡视我内心的花园,要护得善花美草,除尽恶莠杂花。
许多年过去了。日子并没有展开新天地,我依然混迹于众人之中,雷同相近。某一日,我在老家看叔叔写字,发现父亲、叔叔、弟弟与我的字在气韵上如此相似,毕竟是同气连枝,这一发现令我沉痛。原来,那一些来自家庭的,我用力抵抗着的东西,我以为远离我的东西,依然在,一直在。我无法与他人有多大的分别,我亦无法与父母截然不同,他们身上的东西,优点与缺点,都像血液,一点一点地传承下来,分布在我的血脉里。就如我发现叔叔与父亲的字迹几乎难辨,我与弟弟、堂弟、堂妹的字迹那么相似。父母身上我所不愿拥有的个性,隐隐仍在,并渐渐显露。
所有的物事皆有影子,影子是光明的相对面,你永远无法逃匿。你反抗与叛逆,欲要与众不同,要卓尔不群,但当时光沉淀,会发现,你依然摆脱不了众人的影子,所有你反抗、追求的一切,皆在他处可见,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你追求良善、宽容、平和、向上等等一切美好,亦必须承受它的影子,诸如善良背后的泛爱、宽容之余的懦弱、平和之时的冷漠、向上途中的苛责等等。你追求名声、权势与地位,亦要承受它的影子,诸如名声之后的受累、权势之余的忘形、地位之中的迷失等等。追求闲适,则有惰性的影子;追求淡泊,则有庸平的影子,凡此种种。如艾略特所说:“理想与现实之间,行动与动机之间,总有阴影徘徊。”影子是一种干扰,就如我们在日光下看着我们变形的影子而看不出我们实际模样一样,我们受影子的干扰而无法得到我们期望的一切,然而,我们无法也不能彻底摆脱影子,它与形同在,是为反衬形的美丽。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皆不过是为了尽力摆脱影子,令影子小到不足以影响美好,却足够衬托美好。你必须克己与自律,不停地自省与修正,方能挣脱出影子的束缚,成为一个活生生明朗朗的人物,而不是影子,事物的影子、光阴的影子、声名与地位的影子,等等一切。因为如此,你无可停步,一生皆无可停步。
雨日书
早上一起床,坐在门口遥看山间的龙须岩,在雨里安静无语,红墙金瓦,鲜艳清新,云雾在山间轻纱般漂浮流动,心想若此时在龙须岩,随意捧书而读,听雨滴阶石,看云起云涌,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果真来了,在雨中一步一步往高处走来,还真有点气喘。庙中有两守岩人,雨中有客至,不免让他们好奇与惊讶,便闲谈几句。大概我神情平淡,不想多谈,他们便走了。坐下给你写信。此时此景,天地静谧,若世间有种神奇力量,你展信阅读之际,必能听见雨声淅沥噼啪而来,清灵有韵;又必能见云霞起于纸笺之中,轻柔盈润,犹带有山间的草木之气;又或者能微闻广玉兰的清香自空蒙处氤氲而来,还有林间一声声叫唤的啼鸟。可惜你捧信时是炎炎烈日,不然也可以感受这信笺接触了凉沁的大理石而犹存的幽润之气。石桌椅的清凉透肌,虽已是夏季,然这山间的雨日,也是受不得这凉的,不管,此间惬意,坐着再说。
一抬头,见对面山间山下小镇升腾起微淡层烟,那烟竟真是青色,青烟一词果真不虚。炊烟也是青色,有颜色方是人间烟火。庙里有一人家来了,在祈求自家的愿望,佛祖今日本想得一清净,谁知竟也不能。呵,何处得清净,雨日不能,晴日更不能了。
雨中一切皆艳。面前一盆香石竹,紫红花朵衬青绿小叶,一眼便引人注目。便无人看着,自一副怡然之气,连艳都平宁得很。庙宇本是金碧辉煌,描金漆彩,琉璃瓦配红砖墙,此刻亦是静静自伫,便我这一袭白衫,于雨中也要成惊目之艳了。方知世上一切艳丽并非时刻皆动而张扬不静,一切淡素也非时时皆静而自守不扬,在雨日,倒一切平等,皆艳丽可心,又静怡安然。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必也是在一片静气之中,方有如此自内由外的妩媚之气吧。心不静,大约见什么都无法妩媚有清象。看着身旁左侧的青松,沉郁而青苍,真是有端正稳厚之气,若一山皆青松,那山便如青润之玉,谦谦君子,必定妩媚。妩媚一词并非只具阴柔之气,亦并非专供形容女性之用,一切动人心之美者,大约不离妩媚之境吧。那松树让我想起聂鲁达的诗句来:“当我想你时,风中的松林,要以它丝线般的叶子,唱你的名字。”此时,它们不知是否在唱。
天地倒以丝线般的雨线絮絮不休了,不知唱的是谁的名字?一笑。什么情有如此天地广阔,连雨亦要为之歌唱?除天地之一片仁爱外。两侧林间倒时有啼鸟,苍苍茫茫不知起于左或源于右,想着来时之路,一路宽阔,却寂静再无来人,唯两侧苍松伫立静守,颇似苏子那词:“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词中之境,能得亲身一历,真是惬意之事。一阵风过,冷得直哆嗦,石凳忽愈加凉了,不能再坐。呵,心之惬意竟也经不得外界的冷热寒凉,更何况人世之冷热寒凉?
从龙须岩走下,到街上,虽下着雨,但因是集日,人仍是多。街上已有卖粽叶盐草者,多数农妇手上已持数把粽叶,两扎碱草,以过几日包粽子之用。盐草是长于高山上的一种草,柔韧不易折,晒干后常作扎东西之用,干净而天然。城市卖粽子的,常用塑料红白绳扎粽子,放在锅内滚之又滚,想来有点可怕。我看那些买卖粽叶的,脸上皆有喜气,大约都是为这即将到来的节日而喜。连我亦沾染了这喜,这古老的节日源于民间,亦只有在民间才有民俗之味。端阳之日,家家包粽子,插艾叶,并不是都知有屈子一人,但人人知此节气,端午一到,夏热便潮倾而至,气温逐日升高,鸣蝉又将终日叫唤不停了,举家吃粽,插艾叶喝雄黄酒不过是为了迎接酷暑避免疰夏而做的准备。说端午又让我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来,我如书里的贞观,常为这样的民间礼义而喜。诸如端午之为一特殊日子,于我,并非因了屈子,亦并非因乃一大节气,而为了节气里的民间之事,及从此间得见的对寻常日子的珍惜敬爱。这份珍惜敬爱,平日几已消失不见,唯有在这样的民间节日,通过约定俗成的一些仪式被唤起,使日子有一份期待与欢喜。节气之事,近来知之较多,感慨颇深。一卖菜老农感叹那些不按时节生长的果蔬说:节令节令,季节之令啊,什么时节有什么果蔬,都是季节之令,人如何不遵循呢?这老农之叹大概亦是多数农人之叹吧。节令之交多事发,果然不假,此数月来,事密而不间歇,虽不难应对,但终究也不是什么好事。近一个月来,大雨不断,几成水患,又有诸多事故,想起一话“春雨淋湿梦”,虽这雨已非春雨,但着实凉却不少人间热血。今日到庙里,见佛祖则例行祷告,不求事事遂顺,唯求平安康泰,亦当然求佛祖关照的人多多益善,连你一同庇佑了。一笑。
雨又复来,不能免,则赏吧。罢笔,且看雨去了。
食物
天寒地冻,又烟雨凄凄,窝在床上看书到日暮。不想做饭,也兼想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便不管风雨与严寒,独自到市里去吃饭。
依然是相见不如怀念。当一腔强烈的念想遇到了真正的食物,食物最多是供予热量和饱腹,能提供心灵的慰藉,安抚浓烈的想念的真是寥寥。记忆是一种不完全真实的东西,它把所有存储的信息提纯、美化或者加深、丑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灵之念。于是,当记忆里存储的美好的味道激发起一种难遏的渴望,最好仅仅只保持这美好的念想,让思想把这种记忆再次提纯,而后以一种更加美好的形式在记忆里存留。当然,如果并不那么在乎去尝试的结果,而重视这种被欲望指引着实践的过程,那么,不妨带着这点兴奋、排除万难也要达成的坚定信念,去实现记忆的忽然呼唤。前者,是一种理智,而后者,近乎情趣,让生活多一点享受,也为记忆增添一点资料。
回头来说食物,像每一个寻常的日子,你与它日日相亲相见,邂逅无数,可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可它又分明在。张爱玲谈吃,把大半生经历过的美好的关于食物与吃的印象都记录下来了,也不过那么短短的数千来字,可是那么长长的大半生,就也那样过去了,在每一次可口与不可口的食物里、在天南海北漂泊所遇的各次餐饮里、在酸甜苦辣风味各异的味蕾刺激里。快乐与不快乐,温暖与不温暖,都可以从每一次关于吃的记录里窥视,像她想念父亲吃过的香肠卷、母亲的红苋菜、姑姑的粘粘转等等,还有那些独自一人发现美食的惊喜与落寞。食物如此休戚相关,既承载着生命的肉,又承载着精神的灵。年轻时看梁实秋的美食文章,见他至老都念念不忘母亲的食物,便十分感慨,想着一日为母,也要用食物让孩子留下一生的念想,让他至老,都能想起当年母亲曾做过哪些可口的食物,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我一日的重要活动,便是想着三餐安排,食品搭配,并在每一日的烟火里,越加体会食物之奥妙与为良厨之不易。
我并不挑剔什么食物,可或许口味比较挑剔,能令我觉得好吃的,让味蕾惊艳的食物十分少数。因为现在的食物越来越缺少味道,烹饪也缺少个性,算得上美味的十分稀少。当然也有难以忘记的食物,比如老家灶里暖红红的火焰煮出来的捞饭,新割下来灶里煮出来的新笋,冬至时柴火灶里红糖煮的汤圆等等。吃饭的美好经历也颇有几个。前几年在峨眉山上的纯阳殿里,午饭时吃殿里尼姑们用的斋饭,清清简简的几样斋菜,却不知如何做得那样美味,几乎要有餐花饮露那样的清气,都要仙风道骨起来。纯阳殿里游人少,饭后又偏逢着夏日瓢泼的大雨,坐在天井旁的游廊上,看珠线般的雨在屋瓦上挂落,噼噼啪啪地砸起一地碎玉。四围的巍巍青山从高处探头而露,无论从天井的哪个位置,向上望到的都不是天蓝,而是山青,雨像不是从天而落,而是山间的浓雾滴下,更加身在世外。檐山挂着盆栽的山中幽兰,苍苍碧碧,清雅秀丽,有一番仙家气象。时空皆极静,仿佛未曾流淌,多年过去了,依然在那里,缓缓地不曾离去。
还有去年在武汉的某一饭店,叫简朴寨,所吃的汤汤菜菜和腌鱼鲜鱼都十分味美,看着倒也真的简朴素淡,毫不花哨鲜艳,却有一种华美蕴藉的口感,倒仿佛真的坐在江边,一股股的江风拂来,浪涛一漾一漾地拍着岸,人陶醉从容的样子,心心口口皆只是食物的好。
食物的好其实并不在乎形式,只是那样用心去做而蕴含在里面的情意,以及合理搭配所发挥出来的最美的味道。因此记忆里深刻的食物,其实是家常的,有生活的温度。曾经的某一阵子,我们常到一家叫三峡小吃的店里吃饭,店主是一对四川来的夫妇,是否是三峡地区的并不清楚,但那里的菜,简单却味美,比大饭店里的华丽菜式略家常一点,比家常的普通菜式略华丽一些,介于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之间,却更令人亲近,令口腹皆欢喜。去久了,两夫妇也十分热情,偶尔逢着他们也吃饭,会给我们一点自己下饭的腌豇豆,用油略炒过了,酸脆且咸香,是我吃过最好的腌豇豆。可惜没过多久,这夫妇俩的店便搬迁了,不知所踪。他们之前说过这里路段不好,盈利不多,想换个地方,或许就是换到一地繁华了。这样也是好的,如果他们的食物能够温暖一颗心与胃,那么就去多温暖一些人吧。
市里的小二黑汤圆店卖的食物十分简单,除了汤圆,就是稀饭,加上几样家常的小菜。他店里的稀饭与小菜,分明就是家里的样子,就好像你不曾离开家,在家里吃一顿日常的饭菜一样。于是我便常常去,就为这份胃口极其熟悉,无需适应或疑虑的归属之爱。这样的小店,满足的是对家的念想。当然也有可惜的事。或许是物价上涨了,也或许小二黑有所变化了,一块钱所能买到的菜越来越少了,偶尔少到如对着家里残羹冷炙,如此,便消减了那种安适。
关于食物,想说的似乎还有很多,但其实值得一说的,当真寥寥。不长不短的岁月过来了,堆堆叠叠的日子过去了,那些日日相伴的食物,偶尔,也只是偶尔,用味道架起一个人生的坐标,闲来细细地看,有时日与情感在里面,有沧桑与平淡在里面,也有五味陈杂的人生在里面。
王邦尧,教师,现居福建省南安市。已发表散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