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促学?乐学
2016-06-14竺肖权
竺肖权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希望能借由导学单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导学单 教学 模式 课堂
【分类号】G633.41
【正文】
教是外因,学是内因,知识本身有自己的逻辑规律,人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这一构建的过程,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唤醒学生内心,把学习交付给学生,如海子诗歌所言:“把石头还给石头”。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殊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放手”,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就必须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语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才能培养出“我想学,我要学”的新时代的学生。
鉴于导学单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上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以导学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看法。
一、课前导学
(一)给学生以自由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知道土地是农民的至爱,却不知道学习是孩子们的至爱,农民有了土地可以耕作,却不知道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权力可以成功地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要知道我们的思想有多宽,孩子们就走得有多远,在教育领域里,也与经济领域一样,自由就是生产。”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仅是体现在老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如何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教《五柳先生传》一课时,我就在导学单上设计【课前准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两个准备:寻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故事及诗文;自读文章,读通文章,读顺文意。因为学案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考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情绪状态。为了完成学案,学生内心的兴趣被打开了,而不是平常课堂上坐等老师枯燥的对人物的生平的介绍。他们会主动收集资料,诸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饮酒》、《桃花源记》等诗文,让他们学会了比较材料之间的异同,去触摸到一个真正的陶渊明。
(二)明确学习任务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列出一些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包含了较多的文言文知识点,并且有些字词的意思与通常所讲意义有所出入,因此就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的形式来讲解特殊的句子及具有特殊用法的词语。通过对文章重点字句的解释和对文章的试行性翻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得以发展。而作为教师则对于导学单上这一类问题的设计,及时了解与诊断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状态。
二、课中促学
导学单在了解学生的学情上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上虽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教师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课堂已经属于学生了,也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是袖手旁观者。由于学生主体的差别,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伊始,收集导学单来了解学生阅读本课时阅读状态,并对学生在学案中学法指导下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做好本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一)创设情境,制造阅读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对于导学单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个写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又颇有一种“想说却说不出来”的如鲠在喉之感。这种阅读的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使得课堂教学少去了很多拐外抹角之环节,直奔主题而来。
(二)放开手脚,组织小组探究。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导学单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看似相似的环节:【走近五柳先生】【走进陶渊明】。要求学生如何从把握五柳先生到最后过渡到对陶渊明认识的提升上。在这个环节里,单靠学生个体的努力是不能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前后左右四个座位形成一个小组进行互助合作学习,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在组内所搜集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中,分析辨别,探究得出五柳先生和陶渊明实为同一个人的结论。而这一结论的得出就为导学单上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写法做好铺垫。
三、课后会学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陋室铭》、及《五柳先生传》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在《五柳先生传》的导学单题目设计的内在逻辑上,我就遵循了一条文言文常用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知识点的层面上,就罗列出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在句子方面则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句式的翻译。通过这样的知识分类,学生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就能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在文本言语特质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式这一特殊写法。从而引发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去关注特殊的文本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但愿导学单的出现能将课堂带入理想的境地,让学生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