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养育之路有何不同?
2016-06-14恩恩麻麻明明亮亮钟慧曹雪梅
恩恩麻麻++明明亮亮++钟慧++曹雪梅++翁妮++孙文婷
当了妈妈,总对宝宝的话题最为关心,所以她们会时不时地交流着各地的育儿观念和资讯。可这个世界那么大,相对于国内,妈妈们一定也很好奇:如果带着宝宝在国外生活的话,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是如网上说的那样什么都好?还是格格不入,无所适从?在国外生活的妈妈们,育儿之路到底辛苦还是轻松呢?
About宝宝出生:(2P)
产检、分娩与坐月子,是升级成为妈妈的必经之路,其中包含着各种酸甜苦辣。让我们走近两位在国外生下宝宝的妈妈,看看她们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独特的体会呢?
日本篇:
文/恩恩麻麻,职员,宝宝227天大,现居住于东京。
东京顺产日记
在日本生宝宝,既有着许多和国内相似的地方,但也有着很多的不同。记得分娩那一天,好不容易迎来了久违的晴天,我连忙拉着妈妈去超市购买宝宝用品,等忙完后躺在床上想休息时,突然发现自己羊水破了。我立刻给还在下班途中的老公打了一个电话,他安慰我别紧张,顺便帮我打电话叫好事先预约的车,我便躺在床上,一边让妈妈收拾东西,一边等车。
大约十分钟后,车就来了,我下楼的时候又流了不少羊水,此时害怕极了。还好很快就到达了医院,门口迎接我的医护人员问我是不是破水了,确认后我便坐上了推车,被送到了二楼的分娩室。称完体重,护士给我上了胎心监护。期间护士要走了我的在留卡,并问我宝宝的出生证明需要几份,上面写汉字还是字母。此时,老公也赶到了我的身边,我一下子安心了不少。
由于迟迟没有阵痛,我又从分娩室回到了病房,此时也到了家属结束探视的时间(晚上九点),老公、爸爸和妈妈都不得不离开了。我一个人在病房里完全睡不着,好在十点半后我差不多每半小时会出现一次疼痛,我连忙把阵痛来袭的信息告诉了护士,护士给我绑上了胎心监护,在等待了许久后,她告诉我可以让老公来陪产了。
到了午夜零点,疼痛愈来愈密集,我去了待产房,护士带着一个瑜伽球放在我腿下,让我侧躺后帮我揉腰,稍微缓解了我的疼痛。等老公赶到后,护士开始告诉我正确用力的方法,可是我怎么尝试,都使不上劲。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到了两点了,护士喊来了助产士,并告诉我能看到宝宝的头了,让我继续用力。我让老公问护士能否使用无痛,但是被告知医院没有这项服务,老公又赶忙问能否可以侧切,但同样也被拒绝了,理由是不符合侧切的条件,我只好继续用力顺产。
凌晨三点的时候,助产士告诉我有希望了,我连忙深呼吸后持续用力,宝宝总算诞生了。老公也松了一口气,他打开摄像机记录下这幸福的时刻。此时,助产士在一边帮我压肚子,护士则帮我绑腹带和骨盆带,医生开始缝合撕裂的伤口。之后,我在分娩室里一直观察到早上九点,期间还换衣、睡觉、吃饭和下床走路。在医院里,我特别佩服日本的妈妈们,因为我们产后第二天就被鼓励淋浴了,月子餐里顿顿都有冷茶(大麦茶)和冷水果,这在国内可是会被长辈们唠叨的。
妈妈的总结:
回顾整个产程,至少我在日本分娩时并没有国内开几指的概念,护士只是在最后说全开了,而且我也没有国内妈妈们经历的内检,也不能和国内那样可以自己要求无痛、侧切或者催产等附加选择,主要还是靠自己努力顺产(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日本的医院都这样)。后来我查看母子手册,才发现自己当时出血量650毫升,属于比较多的情况了,真难以想象。此外,打算在日本分娩的妈妈可不能错过各种产检哦。日本的产检项目没有国内那么多,很多国内妈妈做的检查我都没有做到。当时我由于错过了唐筛的时间,还请假飞回国内做了无创DNA。
美国篇:
文/明明亮亮 职员,大宝3岁,二宝1岁,现居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中国妈妈的“西式”月子
生完明明后,常常会有许多中国妈妈来向我取经:你和孩子他爸没有个帮手,怎么坐的月子?美国有坐月子一说吗?美国的观念和中式的有多大区别啊?
美国也有坐月子一说
其实,我想说的是,美国也有坐月子一说,只是他们称之为postpartum recovery而己。中国的月子是30天,而美国的西式月子则是整整6周(42天),可谓比中国的月子还长久一些,只是方式不同,所以美国的西式月子坐起来,也不是那么辛苦。
还记得出院回家那天异常的忙碌,爸爸要办各种手续,为宝宝和我取各种护理用品及药品;而我则要在病房里等着护士来宣读各类注意事项,如:妈妈如何恢复、如何照顾自己、如何照顾宝宝……也是由此,护士告诉了我如何做个健康安全的“西式月子”。
相对陌生的月子观念
产后敷冰带消肿
在美国,产后会用冰敷阴道伤口以消肿止痛。我是顺产生下明明的(9斤半),阴道有近二度的伤口,缝合后在不知不觉中,护士已经为我敷上了冰带。真别说,这冰带一敷上,那种灼痛的感觉不仅立马消失了,感觉也很舒服,并且第二天护士来查房时,伤口处红肿现象已经完全消失了。不得不感谢这冰带,伤口恢复得真是很快,不出两个星期,就已经一点痛感都没有了。
关于阴道伤口,再多说一句,美国医院一般会提供冲洗的塑料小瓶和无纺布,每次用完洗手间,接温水冲洗做清洁,然后用无纺布拭干,而非擦干,以减轻伤口的疼痛和降低感染的机会。
大口喝冰水以促进子宫收缩。
冰水有助于子宫收缩,不但有利于恶露排出,而且还有助于肚子回缩。不过,对于平时就不喝凉水的我,这点做起来着实有点困难,因此也还是一直喝温水,即使果汁,也是加热了再喝。
勤洗澡,保持身体的清洁。
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少局部感染的概率,而且还能保证妈妈和宝宝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母乳的妈妈们。由于我是先破水,再加上顺产时出汗和流血,让我一个月不洗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明明晚上9点49分出生,第二天早晨7点不到,我就询问了护士能否洗澡,在测量了血压和其它简单检查后,就被许可了。换言之,我产后第一次洗澡是在产后的10个小时,之后每天洗一次。
产后6周之内不要开车与剧烈运动。
开车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新妈妈因产后身体孱弱,开车可能会让妈妈更劳累。适量适度的运动是提倡的,但强烈、过度的运动则需避免。比如我,除了出院第三天、第二周带明明去体检之外,产后两周里我都会推着明明在家周围的公园散步,每天半小时左右。
妈妈的总结:
一般而言,美国的妈妈在产后6周会有一个体检,如果妇产科医生说一切都恢复好了,那么也就是说这42天的西式月子结束了,妈妈们可以尽情地随心所欲。每位新妈妈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并且生产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个月子怎么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而来。对于中国月子的一些忌讳,如不能出门、不能洗澡、多吃鸡蛋、卧床休息等,我不能说完全没有注意,但这注意,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以自身条件为前提的注意。
About 宝宝抚养:(2P)
出了月子,妈妈在恢复体力的同时开始将精力转移到宝宝身上。想要将宝宝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做好,仅靠夫妻俩就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在国外的妈妈是怎么看待的,他们是怎么照顾宝宝的呢?
加拿大篇:
文/钟慧
硬件,养娃轻松的前提
我家老大在上海出生,老二在多伦多出生。说起国内养娃和海外养娃,在我看来最大的差别是国内一大家子照顾一个娃也会手忙脚乱,而加拿大一对夫妇照顾几个娃还气定神闲。这是为什么?或许有赖于硬件。
母婴哺乳室
在我家二宝出生,我开始真正留意到加拿大在公共设施方面对“家庭”的支持很“够格”。几乎所有的大型商场、博物馆、机场,都有体面的哺乳室。通常哺乳室与洗手间在同一区域,但会完全独立分隔成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一般都比较宽敞, 门也比较大,且门口都有一个自动的开门按钮,方便妈妈独自推着童车出入。房间内的标配有:沙发椅(让妈妈可以舒适地坐下来哺乳),换尿布台(有安全带防止宝宝滚落),带盖子的垃圾桶(保证尿布异味不散发),插座(供妈妈使用电动吸奶器),洗手池(洗手液和擦手纸永远都是充足够用的)。
有些母婴室比较大,会有带帘子的小隔间,每个隔间里一张沙发椅,这样更私密、更舒适。有些母婴室配有饮水机,大概是为泡奶粉的妈妈准备的。还有些母婴室甚至配了小小的微波炉,猜想是给需要加热辅食的妈妈用的。
残障坡道、升降电梯
加拿大的残疾人坡道和升降电梯也是公共场所的标配,对于推童车的妈妈来说就方便多了。我的一个朋友带着两个孩子回国探亲,吐槽说家附近的人行天桥造得很漂亮,可是没有升降电梯,她一个人推着童车出门连马路都过不去,悻悻然打道回府。
家庭洗手间
多伦多有点规模的餐馆,女士洗手间内都安装了可以翻下来的换尿布台。如果洗手间比较小,你一下子没有找到尿布台,试着打开洗手间内的残疾人位,很可能就安装在这个小隔间的墙上。大商场、博物馆、机场之类的公共场所还都配有“家庭洗手间”,可以一整个家庭一起进去。里面通常会有一个成人马桶(通常是残疾人也能用的设计),一个儿童马桶,一个换尿布台。所以,妈妈带儿子,或者爸爸带女儿, 上厕所都不用怕啦。带着两三个娃的妈妈,只要把娃儿们都赶进来,就可以从容地一一搞定,不至于弄得自己狼狈不堪。
妈妈的总结:
我再补充一点,加拿大的产假是一年,妈妈们几乎都是自己带娃,没有长辈和保姆帮忙。自己带娃的好处是对宝宝特别了解,最初的两个月比较辛苦,后来就越来越轻松,妈妈可以带着娃去图书馆的“娃娃读书会”和别的妈妈宝宝一起看书做游戏,或者周末和宝宝论坛里同月龄的宝宝妈妈一起逛公园,或者带着宝宝一起去社区健身中心参加母婴瑜伽,去逛街、血拼、和朋友吃饭、喝茶,随时带着宝宝,日子一样可以过得很精彩。
说到出去玩,不得不提到开车,而加拿大法律规定小孩乘车必须坐安全座椅,像宝宝出生后出院回家时,护士必须检查完你的车上是否正确配备了安全座椅后才会让你把宝宝带走。我想,这个就不是单纯的硬件问题了,从小让宝宝学会接受安全座椅,也是轻松出行的先决条件之一,否则宝宝不习惯坐安全座椅,不仅有危险,同时也意味着出门时要有很多大人看管着孩子,加重了育儿负担。
拉脱维亚篇
口述:Julija 32岁,职业律师,宝宝1岁半
文/翁妮
祖辈不会轻易带养宝宝
在欧洲,宝宝们1岁半便可以上幼儿园。因为爸爸妈妈都有工作,所以宝贝早早地就进入了幼儿园。大家可能会问如果宝贝不进幼儿园,那么爷爷奶奶是否可以代养呢?在欧洲,爷爷奶奶单独领宝宝不太常见,父母下了班,大多时间都会和宝贝在一起,对于Julija来说,只有当她单独与老公旅游,或者遇到突发情况以及周末聚会时,爷爷奶奶才会帮忙带宝宝。
充分满足宝宝玩的需要
在拉脱维亚,几乎每个大型商场里(通常商场是三层楼),你可以发现几乎有一整层楼买的都是各个年龄阶段宝宝的用品、玩具、衣服等等。在欧洲对于宝宝的培养是很关注的,对于Julija来说, 3岁以内宝宝的生活主要就是玩,她会买不同的玩具发展他的兴趣爱好,不会逼着他去学习,她家男宝喜欢球和小汽车,她跟我描述说,大到像瑜伽球,小到像网球,家里一共有6个。她的宝宝还喜欢踢球,因此她还特别帮他了买一件迷你版的皇马C罗的球衣。
带宝宝出去旅游是必须完成的作业
除了和宝宝玩之外,作为妈妈,她会每天晚上读故事给宝贝听,给他看各种图片然后跟读。宝贝入读的是私立幼儿园,在当地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的区别,除了师资、硬件更完善外,会重视宝宝的创新才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幼儿园是让宝宝拥有人与人交流的氛围,试图让宝宝和小朋友、老师对话,交朋友,变得更开朗活泼。
有趣的是,学校或者幼儿园会规定父母与小朋友定期的度假,出国也好,近郊也行,这还是一个规定一定要完成的作业哦!
About 宝宝教养:(2P)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妈妈又开始愁着他的教育问题了,到底送到托育机构好不好呢?我该怎么教育宝宝呢?现在,国内有许多关于国外早教方面的书籍,国外真的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吗?
马来西亚篇
文/曹雪梅,宝宝3岁。
不紧张孩子的父母们
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一年多,接触了很多来自不同种族的父母,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父母不太紧张孩子,他们觉得养孩子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情,凭着父母的本能就基本能把这事做好。他们也不会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设置成围着孩子转的模式。
华人和印度人家庭孩子数量会少一些,一般两个,而马来人就完全不一样,我经常开玩笑地说:马来人一家就是塞满一车的数量。经常可以看到三到五个孩子的家庭。每逢周末或假日,他们就会全家到海边玩,大人挖贝壳,几个小孩自己在海水里打闹。
因为父母不紧张孩子,也不要求孩子去学这学那,孩子可以很自由地玩耍,至少在上小学之前,这里的孩子是完全自由的。马来西亚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对别人育儿指手画脚,不会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瘦就赶紧“建议”:“是不是营养不良呀?”“应该补钙”之类。
不沉溺于社交网络,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
我很敬佩马来西亚父母的一点就是:他们不喜欢刷屏,不沉溺于社交网络。这里的父母也会用微信发消息,也会更新facebook,但花在上面的时间很少。如果有闲暇,他们更愿意陪孩子玩。这里白天太热,几乎都不太能出门。一到傍晚或周末就能看到公园里、海边到处是一家子的身影。我一个朋友,每周至少要陪儿子去看一场电影,到海边散步。
马来西亚供孩子娱乐的设施没有我们中国那么多,动物园、海洋馆之类也很少。但这里有很多自然的公园,绿树成荫,大片草坪可供玩耍。许多父母会选择到公园里运动,跑步、散步、打球……最有意思的是,每到周末,马来人会整个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到公共的公园去游泳。大人小孩都在水里扑腾,主要是爸爸和孩子多一些,妈妈就在岸上准备吃的。他们把饮水机,吃的饭菜、饮料、帐篷全部都带去,估计是要呆上一天的样子。这恐怕是一周中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了!
灵活、多样的早教机构,减轻父母的压力
马来西亚的城市里,祖辈几乎不怎么帮忙带孩子的,即使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不一定会帮忙照看孩子,因为祖辈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父母都要工作,没人照顾孩子。灵活多样的早教机构就可以帮忙了。马来西亚的幼儿园,即使全天课程,也会很早放学,孩子回家又没人看的话,就会再送到另一家托幼机构照管几个小时,直到父母下班去接为止。
整体来说,马来西亚的父母在育儿方面还是很悠闲的,从态度到行动,都透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气息。或许,我们不那么紧张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卸下了沉重的负担!当父母觉得育儿是很轻松、愉快的时候,孩子也会被这种心情所感染,自由、开心地成长!
德国篇
文/孙文婷
孙文婷,现居于德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育学学士,曾在上海某示范性幼儿园工作,后远赴慕尼黑,在一所多语言日托机构担任1.5岁~6岁组教师,现任教于一全德语日托机构,年龄组为0~3岁。
德式教养,有何不同?
2012年底,刚进入上海某幼儿园工作了半年不到的我,辞职了,决定拖着大大的行李箱来到德国慕尼黑,为了追求理想中的“为孩子而工作”的信念。在3年多的工作中,了解了不少“德式”教育。那么就来聊一聊我眼中的0~3岁“德式”教养。
在德国,宝宝从出生开始除了母亲有产假之外,父母双方直至宝宝3岁前,都有权利申请“育儿假”。此外,政府还提供父母一定的“育儿津贴”。从政策上看,德国鼓励父母在宝宝开始阶段,至少是在第一年,有一方能够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当然,还是有家长需要工作,那么宝宝们也可以交给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照看。
小知识:
?育儿假:育儿假可以长达三年。在此期间,父母和雇主仅维持雇佣关系,但没有薪酬,直至假期结束,返回原来职位继续工作。
?育儿津贴:育儿津贴是提供给不工作留在家照顾孩子的那一方的一笔补贴。津贴额度根据父母的职业收入情况而定,大约是工资收入的65%,最少每月得到不低于300欧元,最好不超过1800欧元。父母双方总共得到育儿津贴最多不超过14个月。
那 “德式”育儿有些什么特点呢?
? 自然教育
德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对于孩子的自然教育。他们喜欢把宝宝置身于自然中,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这和我们国内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不论是父母自己照看,还是专业机构或人员照看,每天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接触自然,到户外活动。他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在自然中“摸爬滚打”去感受不同的事物、去欣赏植物、去观察小动物,无论阴晴雨雪,对孩子而言这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体验。所以,爸爸妈妈们会为宝宝们购置适合各种不同季节气候的防水防风的装备。
? 父母亲身教育
由于文化差异,在德国大部分的祖辈都和自己的小辈住的相对较远,加上政府对于父母自己照看孩子的鼓励,同时,产妇也没有我们国内所谓的“坐月子”的概念,所以,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都是由自己亲子照看的,这与国内普遍的“祖辈教养”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比起工作,大部分的德国父母更愿意每天花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每个周末安排一些活动和孩子一起体验。这是不仅是因为亲身教育,更是因为这是提供给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珍贵体验。
? 看似“散养”的教育
在德国你会看见孩子们很少会牵着父母的手走在大街上,他们总是在父母周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0~3岁的宝宝,虽然他们像大一点的孩子那样,但是在一定的可能空间中,父母会提供他们更多的独立探索空间。他们重视儿童兴趣的培养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德国几乎没有见过为3岁以下儿童提供专门的语言、艺术、运动等活动。而父母只是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但这并不是散养,严谨的德意志民族父母依然会告诉孩子们基本的规则。
结语:
本期,编辑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妈妈们的养育故事,还请了国外的幼儿老师谈了当地的育儿方式。可实际上,育儿不仅是个体行为,它也被周围的设施、环境甚至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分享这些各具特点的育儿方法或理念,不仅是觉得新奇或有趣,更希望妈妈们在育儿的实践中,不要局限在一种方法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说国外的方法好,而是通过国外的一些理念,而是要从这些理念方法上,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育儿没有对与错,适合的就是好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式适合你的宝宝,那么,这就是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