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3D电影摄影立体空间感的建构

2016-06-13高贺胜付超

电影评介 2016年5期
关键词:空间感景深摄影

高贺胜 付超

传统2D电影在造型和构图上广泛借鉴了绘画创作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将立体现实世界借助传统透视法组织安排到二维银幕上,通过观众欣赏习惯的积累和认知填补效应(格式塔心理)在大脑中完成对三维影像的建构。3D电影与2D电影相区别最本质审美特点就是其对立体空间感的呈现。对于3D电影的空间感,假如以传统2D电影银幕为界,可以沿着Z轴把画面空间分成出屏空间(银幕前靠近观众席的部分)、银幕平面和银幕后空间(银幕后具有空间深度感的部分)。在3D电影的摄影造型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安排好这三部分内容。

一、 3D电影的景深控制

不管在传统照相艺术中还是在电影摄影中,景深的控制都是影响造型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只是同样的景深概念到了3D电影摄影中处理方式却有了根本的不同。在传统电影摄影中,为了拓展画面的空间感,摄影师经常采用安排前后景的方式组织画面,并通过对景深的控制适当虚化前后景,从而达到突出主体、丰富画面层次的目的。3D电影摄影中,景深的运用和控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与手法。众所周知,3D电影的立体感是通过两台摄影机的像差来营造的,这种立体感和人眼观看的现实效果类似,符合人的视觉习惯。观众在观看3D电影时,通过左右两组影像像差的区分度就能够自然感受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效果。因此摄影师在进行3D电影摄影创作时,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大景深,以便拓展两组画面的像差范围和影像清晰度,而不是调小景深。在纵深空间感很强的情况下,前景出屏离观众很近,后景又虚化,这种空间关系会很不舒服,也不符合观众视觉习惯。如果有特殊需要,非要调小景深,那么一般也会通过调小瞳距,使立体纵深变小,这样处理方式观众就不会感到不适。并且观众不但可以深入感受3D摄影带来的立体感,而且可以自由观看整个3D画面,极大地丰富画面信息。此外,出屏的前景,作为离观众最近的视觉元素,为了加强对画面热点的突出,导演一般还会对出屏的前景进行更为细致的处理,不管是CG技术制作的画面还是实拍画面,目的就是使观众能清晰的注意到其质感、体积以及与后景景物的位置关系,这可能会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分散,也意味着导演对观众控制力和引导力的减弱。前景的细致与强化,增强了画面空间感与真实感,这种处理是最接近观众真实视觉习惯,让观众身临其境,甚至有观众在观片时有想伸手去拨弄雨帘,或伸手去接飘落的圣树种子或飞舞雪花的冲动,真实感也是最能体现3D电影美学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透视出来的意境

影像空间永远是按照人的日常视觉习惯还原出的视觉空间,2D电影如此,3D电影亦如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电影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借此,让观众感觉电影中所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进而达到增强影片感染力和观众审美享受的终极目的。

日常习惯中,在人眼前,景物因其所在空间位置远近的不同,总会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饱和远暗淡、近暗远亮等特征,这就是人眼的透视特征,统称为线条透视和大气透视。这是电影摄影中反复运用的手段。3D电影从2D电影发展而来,在这方面延续了影像内容的空间感表现,一般也会利用这两种方法来加强画面的透视效果。

三、 场景建构与线条透视

3D电影与2D电影相比,更为重视场景空间结构的塑造,前后景的配置俨然已成为3D电影立体感造型的重要手段。3D电影由于观众对其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奇观化审美的心理需求,电影题材往往是科幻、恐怖、武侠、动作等题材。题材本身就要求故事场景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往往具有超现实的意味。借助于电脑CG技术,往往不用考虑现实因素,对于故事发生场景的选择与建构可以按其想象随意配置,这也就给3D电影景物结构的配置、强化透视感提供了便利。拿《阿凡达》来说,故事的场景发生在地外星球,片中美轮美奂的广阔异域景色、奇形怪状的动植物都为景物层次的丰富带来了方便。影片的开始,当主人公从休眠中醒来,滑出休眠仓时,就是一个极具空间感狭长而幽深的宇宙飞行器内景镜头,全景深的处理,让观众对飞行器内部一览无余,并且人物在前景飘来飘去,因线条透视而产生的空间感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体验着3D电影带来的审美享受。紧随其后的汤米尸体箱子、飞机机舱内等也都是同样的处理方式,影片后面类似这样借助线条透视和场景特征来强化空间感的处理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此外,前景的运用和遮挡镜头等也是加强线条透视的有效手段。在3D电影中,前景由于距离镜头近而往往处于会聚点前方,从而让前景景物最终呈现于出屏空间中,会更靠近观众。出屏效果是3D电影立体感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前景的运用会极大地强化空间透视关系,尤其是线条透视。电影《龙门飞甲》中有这样一场戏:流亡刺客赵怀安在一艘大船上和雨化田打斗,赵怀安将雨化田压在帆布底下,并准备进入帆布进行刺杀。在拍摄这一场景中赵怀安惊讶的表情时,摄影师把撕烂的帆布安排在前景的位置,这样既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又表现出人物紧张的心理情绪,达到造型和叙事的双重目的。同一场景,当两人厮杀时,摄影师又选择了大船上的绳索作为前景,不但充分利用了现场景物特点,而且四处飞荡的绳索还起到了加强两人打斗激烈程度的作用,突出了影像的空间感。类似用法在电影《雨果》中也是随处可见。毫不夸张地说,《雨果》可以算是运用前景加强空间感集大成者的典型代表。影片一开始,一个运动长镜头后画面落幅就是透过玻璃窗的小雨果,紧接着又是透过钢铁栏杆警察的腿,然后又是透过来往行人腿的前景表现店铺……不胜枚举。

其实,归根结底,利用场景建构或者线条透视来加强空间感,都是为了增加3D电影视觉要素的梯度变化。梯度就是指视觉元素在时空中的增加或减少。按照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观点:“我们能感受到画面所表现的三度空间,就是由于画面中的某些具有梯度的视觉元素创造的。”虽然阿恩海姆的观点是针对2D电影讲的,但是也同样适用于3D电影造型。

四、 大气透视

大气透视也称之为影调透视,是指由于空气中各种介质的影响所形成的画面色彩、影调等有规律的变化,是传统2D电影经常采用的一种营造空间感的造型方法。3D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2D电影的所有造型手法,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延伸与升级,也就是说,即使是传统的2D电影中的造型方法,借助于3D技术的延伸,也会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在视觉造型上,就是表现出比传统电影更为强烈的视觉奇观。

在电影还处于黑白电影时期时,画面元素的大小和影调的浓淡直接塑造了电影画面的空间感,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一直是黑白电影塑造空间感的主要方式。线条是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而影调虽然现实空间也有,但在电影中,往往是利用摄影的造型手段加以控制,比如利用光线、天气条件等。当色彩进入电影的创作,电影在继承黑白电影的造型方法之后,又吸收了色彩的空间塑造方法,如利用色彩的多元与统一来形成空间结构,或者通过色彩的近鲜艳、远黯淡以及近暖远寒等来丰富画面的层次,进而加强画面的空间感。进入3D电影时代,在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方面并没有出现完全革新的手法,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借助3D技术进行了完美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电影《阿凡达》中热带雨林般色彩鲜艳、影调鲜明的纳美森林,仿若中国传说中的仙境一样漂浮的群山,都充分利用了雾气、光线等加强空间感。《爱丽丝梦游仙境》蒂姆·波顿强烈的个人哥特式风格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魔幻剧而有所减轻,奇境中的场景绝大多数利用了大气透视营造奇境的空间感。电影《雨果》虽然讲述的不是一个科幻或者奇幻故事,但是在拍摄火车站的远景和全景、图书馆内景和车站里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时,却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光线和烟雾等来加强大气透视。

五、 3D电影的景别与焦距

电影像其他艺术一样,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而景别是这个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景别的使用规律已经为电影人所熟练掌握,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并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这一问题上3D与传统2D电影的异处则在于,3D电影的摄影师一方面要满足观众多年观影所形成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期待,既要不落俗又要在观影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又要使3D技术更好地为再现现实空间和生活服务,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规律。

对于3D实拍电影来说,和2D电影最明显区别之处就是3D电影摄影是用两台摄影机模拟人的双眼,利用双眼视差塑造立体感,这也就决定了在进行3D电影摄影时,如果摄影师想要改变焦距,必须两台机器一起调整,必须考虑双机同步变焦的一致性。并且,两台机器同时调整焦距,非常繁琐耗时。因为,只要焦距一调整,会聚点、瞳距等因素也得调整,虽然现在有了电动马达,但是依然很麻烦。所以,一般情况下,摄影师在不影响造型艺术效果和导演要求的前提下一般会采用改变拍摄距离的方法改变景别。为了不违反观众的视觉习惯,拍摄3D电影,焦距一般选择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很少采用,因为通常情况下,长焦距镜头由于其自身的透视关系会将背景推向银幕更深更远处。为了保证立体深度的一致性,往往需要缩短一些瞳距平衡画面深度。而使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将背景推向银幕更深更远处这一现象。

在进行3D电影摄影时,一般要遵循双机瞳距和物距的正比例调整关系,以保证视觉的舒适度。也就是说拍摄较小的景别时要把摄影机瞳距要调小,拍摄大景别时,则正好相反。根据这个原理,3D电影的拍摄系统被设计成两种:垂直支架和水平支架。拍摄近景景别时,一般采用垂直拍摄支架,拍摄远景时则与之相反,这是因为水平左右排列系统由于机器自身体积原因很难达到6cm的黄金距离(6cm为人眼的瞳距),而上下垂直系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由于观众对3D电影视觉奇观的审美期待,往往3D电影中,广阔、深邃而又宏大能够给观众强烈的审美享受的远景镜头会相应增加,而由于拍摄技术原因,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小景别镜头相应占比相对要小一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可以用来实现电影画面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电影空间从纯视觉的二维银幕空间到加入声音同视觉空间相结合的新空间,再到3D电影结合数字技术加入嗅觉和触觉的体验,电影的空间一直在发展与变化之中。所有电影摄影师无一不致力于充分运用各种造型元素,来加强二维银幕上的空间“纵深感”,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在二维的银幕上模拟三维的空间立体感,从而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空间感景深摄影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冥想
空间感
浅谈3D电影摄影立体空间感的建构
摄影42℃展版
谈谈景深与超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