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粘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6-06-13徐延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粘虫防治玉米

徐延驰

摘要:介绍玉米粘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以2012年8月华北、东北地区爆发的三代粘虫灾害为例,分析导致玉米粘虫害爆发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减少东北地区玉米粘虫为害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粘虫;玉米;爆发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21-03

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为杂食性暴食害虫,危害玉米正常生长,易造成大面积减产。从范围来看,玉米粘虫害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此,有必要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减少农业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1 玉米粘虫的特征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一条深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呈黑色。

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蛹:呈红褐色。

玉米粘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分别见图1—图3。 1.2 生长特性

玉米粘虫一生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成虫、卵、幼虫和蛹。玉米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为害。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成虫淡灰色或淡黄褐色,雌成虫体长18~20 mm,雄成虫体长16~18 mm。卵半球形,有光泽,卵产在植物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孵幼虫灰褐色,2~3龄幼虫取食嫩叶时,身体前部或大部呈绿色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蛹体长约20 mm,红褐色,有光泽。乱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便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

2 玉米粘虫爆发原因分析

2012年8月上中旬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地区爆发成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8省市发生粘虫已超过333.3万hm2,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发生面积大,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成为那一年粘虫发生的显著特点。现对2012年玉米粘虫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爆发原因。

2.1 粘虫生活习性

玉米粘虫食性较杂,具有迁飞性和暴食性,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蚕食后造成玉米缺刻,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光杆,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和绝收。玉米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遇上持续高温、降雨偏多,对粘虫的发生、繁殖有利。玉米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造成危害,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粘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直接影响其发生程度。

2.2 降雨影响

2012年北方降水量偏多,尤其是7月下旬降水异常偏多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粘虫无法向南方迁飞。粘虫是迁飞性害虫,每年南北往返迁飞,春天由南方飞往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回南方。迁飞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很大。2012年东北和华北的二代粘虫化蛹羽化后,粘虫蛾应于7月下旬向南方迁飞,但该时段降水偏多,连降暴雨及多沉降气流,使粘虫无法迁飞,被迫降落在当地发生危害。这是2012年粘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3 虫口基数大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2011年夏天高温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较轻,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不需要进行防控,使得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为2012年的粘虫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2012年6月发生的二代粘虫防治面积少,造成残留虫量多,这是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内在原因。

2.4 食源充足

粘虫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而东北和华北是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的主要产区,加上降雨多使植株高大繁茂、叶片浓密,加上大量的草荒地,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2.5 用药不及时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爆发性、杂食性害虫,也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且具有隐蔽性,幼虫3龄前不易发现,所以,在幼龄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用药。粘虫被发现时已到5~6龄的暴食期,食量最大,短时间爆发成灾,将作物秆吃光,造成作物减产绝收。加上三代粘虫已多年没有大发生,让人产生了麻痹心理,导致严重虫灾。2012年的粘虫突然大爆发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教训,摸清其发生规律,提高监测和预警水平。

3 玉米粘虫的危害及防治

3.1 危害

粘虫主要危害的作物种类是玉米等禾谷类秋粮作物。粘虫成虫昼伏夜出,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5~6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

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受惊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以二代、三代危害夏玉米为主。一般水浇地、前茬小麦多肥密植田块以及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疏于防治的地块,遇上温湿度适宜条件,极易促进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玉米粘虫为害症状主要是幼虫啃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可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3.2 防治措施

1) 把握防治粘虫最佳时期。最好在3龄之前防治,此时粘虫食量小、抗药性低。粘虫的防治指标为每百株30头。或玉米出苗后,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2) 加强华北地区3代粘虫成虫的监测。粘虫在华北地区可以发生3~4代,如果防治不彻底,气候条件适宜会造成4代粘虫继续发生。因此,应加强监测,开展早期预警,把危害降到最低。

3) 建议国家各级财政事先留出一些突发性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应急防控资金,各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做好农药和药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专业化防控队伍,做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研究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爆发危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5) 针对一些突发性、爆发性的重大病虫害,加强迁飞流行规律爆发危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控制其大爆发。

6)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强化田间监测和预测预报等公益性工作,做到对突发性和爆发性病虫害及早发现及时预警,确保有效防控。

7) 面对灾害性天气日趋频繁及气候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应灵活机动,做好测、防、治的协调统一。

8) 苗期多雨时应及早喷施多菌灵、禾果利防治苗枯病、纹枯病。偏旱年份及时喷施蚜虱净、大功臣等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介体。在粗缩病、矮花叶病等发生初期应喷施病毒A、OS-施特灵、菌毒清等。7月份以后,用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喷雾,10~15 d喷1次,连喷2~3次,可兼治多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若给各种农药添加新高脂膜,可提高农药药性300%以上。

9) 用适乐时、立克莠、玉米种衣剂等为种子包衣,可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预防苗期病害。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预防和消除玉米粘虫为害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但是玉米粘虫的抗药性和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近几年,辽宁省乃至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因此应高度重视玉米粘虫害的防治,以确保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粘虫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秋粘虫来了!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粘虫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粘虫病的防控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