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月感怀,一个永恒的话题

2016-06-13杨懿

参花(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锦瑟意象

摘要:《锦瑟》一诗解释颇多,而其中“月”的意象又为我们所称道。《锦瑟》这首诗中的月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二是政治清明,为月这一意象增加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意象 月 文艺批评 《锦瑟》

望月感怀几乎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客观的物象,但它却成为寄托诗人情怀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内外因赋予了月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解读也让月担任了不同的角色。

月的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的某些象征性意义具有普遍性。月约定性的意象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永恒;美好;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李商隐擅长用典,《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的情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画卷,而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月这一意象出现:

(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以月写思妇的深情。

(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用“月”来比喻这些纯结、美丽的女子;《诗经·陈风·月出》最先以明月喻佳人。

(3)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以月写游子思乡之情。

(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以月写思念恋人之情。

《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引《博物志》“南海外有纹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的传说。另有一说是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对于这句诗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将珠比作痴情真爱,珍藏于心。明月亘古如斯,佳人却已不在,对此愈发感伤。

在这种解读中,把月当做永恒的象征。永恒这一意象最早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在这首诗中“沧海月明”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诗人认为,自己深爱的人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只有这亘古的沧海、明月,只有这无限的辽远、渺茫和虚无才能长久。诗人借明月这一意象,折射出对具体追求的虚无性和对历史真实性的肯定,感叹了人生相对于永恒的世界来说是短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的《赤壁赋》“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对它的继承。

2. 明月映照着空阔的沧海,营造出空明宁静的意境,被遗弃的明珠晶莹圆润,正如盈盈的珠泪。这里作者把珠拟人化,比喻内心的悲苦寂寞,表达怀才不遇的感伤。

在这一种解读中,月创造了宁静的意境,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意义,把月当做政治清明的寄托,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月创造宁静的意境,烘托出“珠”独自呜咽的悲伤气氛。

从这一种解读看,月沿用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意义,即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让人读来历久弥新,并且再此基础上诗人又有所创新。

文艺理论家里普斯曾经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诗人不仅践行了左拉那种“把所观察的照实描写出来”的“严格的客观描写法”,而且夸大并充实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深沉的婉约的美。

根据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到的文学四要素分析,这里的解读是有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的。

从世界的角度看,月是政治清明的寄托:晚唐社会黑暗,朝廷朋党为患,各方势力尔虞我诈,整个社会已经由盛唐时代的如日中天转为山河日下,摇摇欲坠,是诗人创作的客观背景。

从作家的角度看,月与诗人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李商隐一生都无法摆脱党派之争,屡遭排挤。诗人把月当做政治清明的寄托,幻想着政治清明之时,人人各尽其才,各种珠玉都能被发现,而事实上,诗人空有绝世之才华,却被迫卷入牛李党争,终于不为世用。表达了诗人对晚唐黑暗环境的控诉,对自己命运的感伤。这是诗人创作的主观条件。

从作品的角度看,颔联写到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有拒不做官的传闻,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是化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也写到了政治对君主的影响。这是单就诗歌本身来说。

从读者的角度看,诗人李商隐在创作时,将中国晚唐时期的士人,或者说可以把范围缩到更小,只是作者的知己,作为隐含的读者。当时的文人,或者说是儒生,因为朋党之争,往往朋友之间会加入同一个党派,因此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李商隐的知己大都有同样的境遇——左迁,而面对这样的境遇,他们往往会用诗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从读者的角度看,这里的月象征政治清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情。

因此,《锦瑟》这首诗中的“月”,在原有的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含义,即政治清明,更加充实了月这一意象,带给世人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作者简介:杨懿,女,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锦瑟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