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对比
2016-06-13张强方昕侯飞飞
张强,方昕,侯飞飞
(本溪市中心医院 骨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6例,分别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Johner-Wruhs评分比较(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7例;年龄13~62岁,平均(28.1±5.0)岁。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37例,螺旋形骨折24例,横行骨折14例,斜行骨折1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9例,压砸伤21例,坠落伤1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行急诊手术,且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致伤原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先对伤口进行消毒、清创和冲洗,检查并修复各血管、神经。观察组:剥离骨折断端骨膜,清除周围凝血块,在直视下将骨折端牵引复位,观察是否达到骨折复位线。然后选择合适型号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置于患者胫骨内侧,于骨折两端穿针并固定螺钉,安装外固定架,将其放置于离皮肤3 cm处。调整两端的万向节,拧紧各螺母,确保支架固定牢靠,行加压固定。对照组:在完成骨折复位之后,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按常规使用抗生素,按时消毒换药,并积极鼓励患者行下肢康复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当X线片提示骨折线消失即可拆除多功能外固定架。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获6~12个月的随访,随访以门诊复查的形式进行,常规行X线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Johner-Wruhs评分。按Johner-Wruhs评分[1]将患者的疗效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数据录入EXCEL软件后,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数据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86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无失访病例(图1-3)。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指标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Johner-Wruhs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的总体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多功能外固定架材料、设计及穿针固定技术的不断改进,已愈发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外固定架在实际使用中,对局部血运影响小,对骨折周围组织损伤少,属于微创技术范畴[2]。相关研究也表明[3],在处理合并有胫腓骨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时,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为抢救赢得时间。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对照组则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上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与杨勇、彭斌等[4,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我们认为,手术时间少说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对胫腓骨解剖结构的损伤少,步骤简单,易于操作。且手术过程中骨膜剥离少[6],伤口闭合好,对胫腓骨血运的影响也小,促进了患者的骨折愈合。
观察组有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65%,远低于对照组的20.93%,也低于国内学者[7]的报道。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多功能外固定架拥有超强的承载能力,能够为患者早期的功能恢复锻炼提供帮助,也大大减少了延迟愈合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且由于固定钉和骨折端有一定的距离,术后换药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几率也进一步降低[8]。但我们仍需对针孔、固定针等部位采取按时消毒,防止术后感染。
笔者发现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应用是牢靠固定与弹性固定的结合体。通过对骨折端的加压,以促进纤维骨痂形成、软组织修复以及血运的重建[9]。当少量骨痂形成后,即可将固定架调整为弹性固定,使骨折处获得源自肌肉的应力刺激,以提升愈合质量。这些优点都是加压钢板内固定无法比拟的,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Johner-Wruhs评分的总体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即可说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耗时短,患者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图1 术前正侧位X线片
图2 术后正侧位X线片
图3 外固定架固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