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顺之对常州地域文化的影响

2016-06-13吴冬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派古文常州

吴冬冬

(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江苏常州213002)



试论唐顺之对常州地域文化的影响

吴冬冬

(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唐顺之是16世纪的文化巨人。常州古文、诗学的发展以及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形成都与唐顺之密切相关。其文学主张、实学思想及实践对常州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常州学人大都怀有较深的“荆川情结”。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直接推动了明清常州人文的兴盛。

关键词:唐顺之;实学;地域文化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常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后世尊称为“荆川先生”。在16世纪的近世中国,唐顺之可称得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学者,其平生所学及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对其桑梓之地的地域文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常州人文繁盛,流派异彩纷呈,形成了极富常州本土特色,有别于苏州、扬州的地域文化,这与常州先贤唐顺之的影响密切相关。唐顺之对常州本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多元的,其对常州学术流派、文士学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以求教学界贤达。

一、唐顺之对常州古文发展的奠基之功

唐顺之文名极盛,在明代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归有光、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曾指出:“荆川文取道欧(阳修)、曾(巩),得司马迁之神理,久之从广大胸中随地涌出,无意为文而文自至。”在“清人喜诋明儒”之时代,清人仍对唐顺之古文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故于秦汉之文,不似李梦阳之割剥字句、描摹面貌;于唐宋之文,亦不似茅坤之比拟间架、掉弄机锋。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作为“唐宋派”的中坚代表,唐顺之反对 “文必秦汉”的复古倾向,主张古文写作“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然唐顺之并未拘泥于唐宋文,而是进一步提出真精神的“本色”理论,强调独特个体自然精神的流露,彻底走出文学复古的窠臼。这一理论创新与突破,吹响了晚明文学革新的号角。

其实,唐顺之对其家乡古文发展影响深远,美国学者艾尔曼认为唐顺之对常州文士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清代是常州古文发展的顶峰时期,唐顺之甚至被认为是常州古文发展的第一人。

清代学人王士祯在为常州籍散文家邵长蘅的《青门集》作序时,有精辟论述:“毗陵文派始于荆川。……吾友邵子湘氏生荆川之乡,盖尝学荆川之学者,其为文远取唐宋诸大家,或时闯马班二史之藩,而其余洮汰锻炼之工尤深。”①王崇为陈玉璂《学文堂集》作序时也评价道:“毗陵之间继荆川先生者,其掓峰先生乎。”②囿于资料的限制,现在还难以证实在明代文学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由唐顺之创立的“毗陵文派”,但可以确定的是唐顺之确实在常州古文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常州学人学习唐顺之,并深受其影响。

作为“毗陵七子”之一的赵怀玉在其先师毛颖士的墓表中,历数常州古文发展的渊源脉络。“吾邑以文章名者,自唐襄文顺之倡于前,后百余年邵山人长蘅、杨学士椿、蒋教授汾功,相继趾其盛。虽所得不同而挟持既深,信皆可垂于世。吾师毛先生实受其传于蒋先生者也。予从先生游不以为不可教……予之获有知解者,先生力居多。”据赵怀玉列举的人物,基本厘清了在阳湖文派兴起之前常州古文发展的统绪脉络。邵长蘅学荆川之学,为文取法于唐宋诸家;毛颖士授业于蒋汾功,“既见蒋先生,学为韩、欧阳氏之文,工叙事”,且门徒弟子众多,影响广泛,“在门墙者几至百人,经其指授,多掇科第,余亦往往为人师”③。而赵怀玉即毛颖士门徒之一。历数唐顺之、邵长蘅、蒋汾功、杨椿、毛颖士、“毗陵七子”,乃至后来阳湖文派的崛起,常州古文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唐顺之古文影响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友间传习,逐渐在常州地域形成文化影响力,至清中叶最终发展成为蔚为壮观的阳湖文派,后世常州文人士子大都受其影响。阳湖文派创始人恽敬和陆继辂特别推崇唐顺之,对唐顺之《广右战功序》评价甚高,称为奇作,认为该文读之使人如亲临其境,荡气回肠。常州名士钱振煌也特别推崇唐顺之的散文。无论是“毗陵文派始于荆川”,还是“吾邑以文章名者,自唐襄文顺之倡于前”的评价,可见当时的文人学者,大都肯定了唐顺之在常州古文发展中的奠基之功。

二、唐顺之对毗陵诗派的影响

清初,诗人查慎行诗句有云:“毗陵诗国千年事。”常州素有诗国之美誉。唐顺之不仅古文成就突出,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明清两代,常州涌现出一大批诗人群体,常州文人学子在诗文创作上深受唐顺之影响。唐顺之诗学成就突出,不仅在明嘉靖年间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毗陵诗派,而且也对清代毗陵诗派的发展影响深远。

清人吴应奎在论到祖父吴维岳时,有诗云:“少日成名众所希,毗陵诗派早知归。敢因历下持牛耳,遽忘云山旧钵衣。”并有注云:“家中丞峻伯,少受业于毗陵,故诗文多宗法之。”那么吴维岳师承“毗陵”,究竟指何人?据陈书录先生考察,吴维岳受业于唐顺之,《明史·王慎中传》载:“(王慎中)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④汪道昆在为其师吴维岳撰写的行状中也提及:“(吴维岳)师事毗陵唐太史应德。”⑤

由此,明嘉靖年间确实存在一个以唐顺之为首的诗人群体,尽管这还是一个松散的诗人群体,成员也并不局限于武进一隅,还包括常州府在内的无锡、宜兴,甚至常州府周边的丹阳、松江等地的诗人。但据陈书录先生考察,这一诗人群体的文学主张趋于一致,他们都追求师法初唐兼取法邵雍,又追求“本色”的创作特色。他们既有弟子雁行而追随毗陵者;也有联镳并驱而羽翼毗陵者;还有地域结缘而认同毗陵者⑥。

如果说明代以唐顺之为首的毗陵诗派还只是深山中的涓涓细流,影响甚微,那么到了清代,毗陵诗派已发展成为滚滚洪流,影响巨大。根据纪玲妹女士的解释,清代毗陵诗派是由清初“毗陵四家”“毗陵六逸”,及清中叶的“毗陵七子”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诗歌流派⑦。清代毗陵诗派的诗学创作与明代唐顺之诗学理论可谓一脉相承,受唐氏影响匪浅。

唐顺之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摹拟创作,主张诗文创作直抒胸臆,自然流露出真性情、真见识。他在《与洪方洲书》中认为:“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⑧唐顺之重视文学的道德意义,从“文道合一”的观点出发,强调诗品与人品合一,强调诗人的自身修养。

三、唐顺之对常州学风的影响

如果唐顺之对常州古文、诗学的影响还仅是某领域的局部影响,那么唐顺之对常州学风的影响则是多元的、全局性的,具体说来就是指唐顺之实学思想及其实践对常州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影响。

如前所述,唐顺之实学思想及其实践对常州经世学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这一影响具有全局性、多元性,这是最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影响。深受经世学风滋养与孕育的常州文化很快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经世致用的学术特色使常州成为一个涵盖与士人文化有关的各个学术流派的中心。迨至18世纪中叶,常州已是可与苏州、扬州媲美的学术文化中心,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学术流派最终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获得全国性的荣耀与影响力。

四、常州学人的荆川情结

唐顺之对常州古文、毗陵诗派的影响深远,其实学思想与实践对常州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清代常州文化繁盛和学术流派竞相崛起都有着巨大贡献,其人格魅力与学术事功对后世常州学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常州千年文化发展史上的卓越代表,唐顺之对常州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关注,若欲进一步发掘荆川文化,尚有待于同仁的继续努力。

注释:

①王士祯:《邵子湘青门集序》,《蚕尾续文集》卷二,《王士祯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第2000页。

②陈玉璂:《学文堂序》,《学文堂集》卷首,常州先哲遗书本。

③赵怀玉:《毛先生墓表》,《亦有生斋文集》卷十六,道光元年刻本。

④张廷玉:《王慎中传》,《明史》卷二八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24册,第7367页。

⑤汪道昆:《明故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霁寰先生吴公行状》,《太涵集》卷四一,黄山书社,2004年,第877页。

⑥陈书录:《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第48页。

⑧唐顺之:《与洪方洲书》,《荆川先生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陈玉璂:《借竹轩诗序》,《学文堂集》卷三,常州先哲遗书本。

责任编辑:庄亚华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2.001

收稿日期:2015-12-19

作者简介:吴冬冬(1983—),男,馆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2-0001-05

猜你喜欢

诗派古文常州
常州的早晨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常州梳篦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