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与普通昆虫学课程期中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2016-06-13吴梅香徐金汉艾洪木田素芬刘启飞
吴梅香, 徐金汉, 艾洪木, 田素芬, 刘启飞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农业昆虫学与普通昆虫学课程期中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吴梅香, 徐金汉*, 艾洪木, 田素芬, 刘启飞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笔者介绍了农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课程期中考核的改革新模式、创新点和成效,认为以专业知识竞赛替代期中笔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齐心协力精神的发挥;课堂抽签口试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开展田间调查总结、答辩及田间实践技能的现场测试,加强了学生对害虫发生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种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施丰富了期中考核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两门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期中考核;改革与实践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和督促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性很明确。大学考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1]。大学考试注重的是知识体系,而不仅是知识点;强调的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不仅是书本知识的记忆;更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看,考试可以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了解自己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考试制度模式单一,主要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两个阶段,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往往是一次期末考试决定了一个学期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3-4]。结果容易造成任课教师只把期末考试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学生只为获得成绩而参加考试,因而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的整个过程,无法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知识能力的高低[5-6]。
一般期中考试(核)往往被忽略,或采取的考试模式和方法过于简单,往往出现理论考试多,实践技能考试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头论辩考试少。同时考试内容也常常局限于所学的教材与课堂笔记。这种单调、缺乏弹性的考试形式与狭隘的考试内容,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得学生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试的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农业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昆虫学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两门主干课程,分别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承担着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害虫防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7-10]。在福建农林大学,这两门课程均为福建省精品课程,同时也是学校考试改革试点课程。
笔者基于2011年以来的昆虫学课程期中考核模式改革,介绍了以专业知识竞赛替代期中笔试、课堂抽签口试、田间调查总结与答辩、田间实践技能的现场测试4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考试模式,以及取得的良好教学成效,教学改革最终得到了2010~2013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高度评价。
1考试新模式简介
1.1以专业知识竞赛替代期中笔试自2011年以来,已先后在植物保护专业2010~2012级连续举办第12~14届农业昆虫学和2010~2014级第3~6届的普通昆虫学专业知识竞赛。
竞赛组织安排:农业昆虫学竞赛一般在期中进行,而普通昆虫学则在开课第二学期课程接近结束时举行。根据已讲授的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布置安排,提出竞赛的内容范围和竞赛规则和要求,由各班学委和班长组织参赛组及其名单,并随机编排各组的序号。
竞赛规则:知识竞赛题(内容、题序)由教师命题,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包括了竞赛题及其答案和得分)。为了体现公平和排除人为因素,竞赛的题序随机产生,竞赛组的顺序由学生抽签产生,这样基本上保证了公平公正的竞赛条件。
竞赛规则:竞赛一般分预赛或决赛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时间各为两个学时。根据各年级人数进行分组,一般每组3人。竞赛题分单项选择、是非风险题和简答题;每组基本分1 000分;单项选择题各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亮出最佳答案(A、B、C、D)。答对一题得100分,答错不扣分;是非风险题各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亮出对或错的答案,答对一题得100分,答错一题反扣100分,弃权者不得分也不扣分。简答题每次一组,每组作答的学生随机产生,回答时其他人员不得提示,各组按实际回答要点得分。
奖励与评分:根据各组总分高低依次评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三等奖(3组)、优胜奖(1组),并频发奖状和奖品以资鼓励,同时按各组得分的排序,作为个人成绩评定依据(计入期中成绩)。
竞赛由教师命题、主持和点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竞赛方式使学生学习激情高涨,既促进了学习,又加深学生的团结互助和齐心协力精神,教学效果很好。
1.2课堂抽签口试本测试已在植保专业、园艺专业等试行4学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各届学生的高度评价。
时间安排:农业昆虫学掌握在授课学期的第8~11周进行,普通昆虫学原则上安排在开课第2学期的第14~15周开展。
测试内容及范围: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及不同专业拟出测试内容。如植保专业(包括农林创新班)的农业昆虫学测试的内容主要有防治原理和方法、水稻害虫、蔬菜害虫、茶树害虫、甘薯害虫、甘蔗害虫的内容;普通昆虫学测试的内容包括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区别、昆虫的外部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理学等内容。而园艺等专业主要测试昆虫基础部分,如昆虫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及园艺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等。在测试的前一周,提出学生测试的内容及范围,同时说明测试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
测试题型及题量:在复习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验和田间教学的要求,拟出切实可行、符合口头表达的测试题约50~100题,作为课堂抽签的试题。
测试规则及评分标准:学生根据自己复习及掌握的情况,自由选择答题的级别(档次)。如果自己认为复习充分,能掌握所要求的内容,可以选择A档;如认为基本能掌握所要求的内容,可选B档;如认为自己还未能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可选C档;如有特殊原因对教学内容没有把握的学生可以选D档。各档抽查的比例及评分标准见表1。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档次及答题情况评定成绩。
测试时间及顺序:测试全程为2节课,抽答从A档、B档、C档和D档顺序进行,时间一到,测试结束,成绩按所选档别分数记册。
表1 课堂抽签口试规则及评分标准
测试方法:在测试前教师预先准备好学号(姓名)签和题目(序号)签。学号签上每人要写好姓名及学号,以及所选的测试档别,分别放入不同档别的纸袋中;题目签为测试题的序号,装入题目纸袋中,供测试学生随机抽题。
测试时,教师再次宣布测试规则。由学习委员先从学号纸袋中随机抽取,产生被测试的学生,再由被测试的学生从题目袋中随机抽取测试的题目。被测试的学生走到讲台,进行演讲及解答。
评分: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性及表达能力,根据表1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如有争议时,由各班班长及学习委员投票定分。
效果分析:对植物保护专业2010级农业昆虫学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参加测试人数共73人,选A档3人(占4.1%),选B档的67人(占91.8%),选C档3人(占4.1%),选D档的0人,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以有害生物控制方向为例,参加测试人数49人,90分以上3人(占6.12%),80分以上35人(占71.42%),70分以上9人(占18.36%),60分以上2人(占4.08%)。
抽签测试过程课堂气氛好,学生激情高。在测试过程中,整个教室气氛十分活跃。根据各届学生的反馈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测试方法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临场发挥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口才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今后就业面试是一次良好的锻炼机会。
存在问题:经过几年多轮测试,发现期中口试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在答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在选择档别方面,选A档学生的比例偏低,选B档的相对较多;少数学生复习不够充分,存有侥幸心理。
1.3田间调查总结与答辩本测试已在植物保护2010~2013级试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的意义:活动主要结合植保专业校外教学实践(福建永春和尤溪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蔬菜害虫、水稻害虫、柑橘害虫、茶叶害虫等教学实践活动期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病虫害调查感性认识、病虫采集鉴别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每组12~13人)。
田间实地调查、形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病虫现场调查。各组在田间病虫调查、标本采集鉴定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后,撰写调查报告,形成答辩材料(PPT),每组1份。在形成答辩材料的同时,每人必须充分做好汇报的准备,以备随机抽取汇报人选。
汇报、答辩与PK挑“错”:首先抽签产生汇报组顺序,并产生相应的PK组;在临汇报时由教师随机或指定一位学生汇报,汇报时间为15 min;在汇报过程中PK组给汇报组PPT汇报材料中找问题挑“错”,凡挑出1个得1分,挑出2个,得2分,以此类推,统计小组得分。
评委(老师5~6人)提问与答辨:答辨时全组学生均可参与。如该组无法回答评委的问题,其他各组可以抢答(答对1题得1分,记入总成绩)。
评分与得分:评委评分(满分100分)现场统计,亮出最高、最低和平均分。各组总得分=评委评分+本组PK时得分+抢答得分,最后记入期中总成绩。根据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给以适当奖励。
1.4田间实践技能的现场测试本测试已在植物保护专业2010~2012级结合福建永春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5 避免生理盐水冲洗气管插管 生理盐水滴注到气管插管造成管壁生物膜冲入肺内,易形成感染。研究认为,生理盐水冲洗气管插管没有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反而使肺的氧合下降,血压及心率增快,颅内压增高及发生VAP风险增大[47]。
目的:测试学生对农业昆虫种类识别、为害特点以及现场测报与调查方法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试时间安排:在主要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环节进行。
测试内容及范围:根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要求,首先拟出约100题的田间实践教学思考题,包括水稻害虫、蔬菜害虫、茶叶害虫、柑橘害虫、甘薯害虫部分以及其他果树害虫等,供学生在平时田间标本采集或实践教学中检验自己,作为复习范围。
当实践教学某一阶段,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或完成了主要的教学环节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如现场、害虫发生特点等)提出测试的作物类型及考试内容。
方法:测试时,全年段分组(人数少可不分组)测试,每组10~12人,一位教师负责主考。在测试前教师预先准备好两种签,即学号(姓名)签和题目(序号)签,分别放入相应纸袋中。测试时先抽签产生测试学生的顺序,然后根据顺序,由学生自己随机抽取测试的题目,每位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题目的要求,现场演示或采集,同时加以说明。
评分:评分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现场予以评分。
2课程期中考试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以专业知识竞赛替代期中笔试,变枯燥学习为娱乐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竞赛方式新颖,题型多样,周密安排,公平合理,并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竞赛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加强了团队精神。
课堂抽签口试方法独特,测试题量多,方法简化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及气氛好,学生激情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教学与现场演示和测试是考试的新模式。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考试模式既可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检查了学生实践操作和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
3课程考试改革的成效
改革项目自2011年以来,已在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等昆虫类课程实施,先后举行第12~14届农业昆虫学知识竞赛和第3~6届普通昆虫学知识竞赛、6场次课堂抽签口试活动,以及植物保护专业2010、2011、2012和2013级的田间测试和实践教学调研报告与答辩等教学考试改革的尝试。在考试改革实施中,活跃了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2012年6月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笔者作了考试改革典型发言和介绍,得到学校相关部门高度认可,并编入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学事例汇编材料中。
近5学年来,本课程组对主要班级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赞同期中考试的新模式。在这种考试新模式的促进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务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反馈结果:学生对农业昆虫学课程和普通昆虫学的综合评分结果见表2。
表2学生对农业昆虫学课程的综合评分
Table 2Comprehensive scores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nd General Entomology by the students
学年Academicyear农业昆虫学课程综合评分ComprehensivescoreofAgriculturalEntomology∥分普通昆虫学课程综合评分ComprehensivescoreofGeneralEntomology∥分2010~201193.9~94.192.1~94.92011~201291.9~92.393.1~93.52012~201392.6~93.192.9~93.82013~201491.5~92.892.8~93.12014~201592.8~92.991.9~92.9
4结语
2011年以来,昆虫学课程组针对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昆虫学课程的特点,对期中考核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考试改革的尝试,形成了4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考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得到2010~2013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高度评价。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组织邀请高校及行业相关专家对本教学成果进行鉴定后认为,植物保护学院的农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教学理念新颖,方法独特,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该成果对相关课程,如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蜂学专业的普通昆虫学和园艺专业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考试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2] 包锡妹,姬金铎.大学考试改革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0(10):22-27.
[3] 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S1):58-61.
[4] 高宝嘉.考试的教育文化效应与大学考试改革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4):1-4,12.
[5] 党亭军.中国近代学人对大学学业考试制度的质疑、改革及启示[J].考试研究,2013(4):30-38.
[6] 马明生,游传.关于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25(2):93-94.
[7] 艾洪木,徐金汉,尤民生.《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106-108.
[8] 汤清波,赵新成,蒋金炜.《农业昆虫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20-221.
[9] 戴武,花保祯,魏琮,等.普通昆虫学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83-15085.
[10] 陆秀君,何运转,董建臻,等.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3):71-73.
Reform and Practice on Mid-term Test for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nd General Entomology
WU Mei-xiang, XU Jin-han*, AI Hong-mu et al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The new modes, creative views and achievements of mid-term test reform for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nd General Entomology were introduc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replacing mid-term written test b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etition stimulated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promoted the solidify cooper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exertion of cooperating spirit. Oral test by lottery activated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The summary and defense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test of practical skills in the field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perceptual knowledge on pest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as also rais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four modes of examination refor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ect on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nd General Entomology.
Key wordsAgricultural Entomology; General Entomology; Mid-term test; Reform and Practice
基金项目福建省2007年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闽教高[2007]45号);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吴梅香(1969- ),女,福建连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园艺昆虫学等的教学及研究。*通讯作者,教授,从事农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园艺昆虫学等的教学及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4
中图分类号S-01;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0-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