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殿堂
2016-06-13孙宏孝
孙宏孝
在我的心目中,书籍的殿堂始终是图书馆,伴随着我从少年走向老年,半个世纪悠悠岁月,彼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还是懵懂少年,追随成人的脚步跨入张家口市图书馆大门。旧式古朴典雅的楼房,坐落于市中心五一大街一处绿树环绕的清静院落,看上去卓尔不群。馆舍虽不大,书库内木制书架漆已脱落,但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图书,密密麻麻地组合在一起,饱含了知识之深厚积淀,这是知识的海洋、神秘的宝藏,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触动。
学生时代我办了“借书证”,借阅图书就占据了课余时间。那时借书,须从书目检索部小抽屉内查寻,找到书目后连同编号一并写在小纸条上,递交图书管理员。当管理员从书库取到书并在末页加盖印章后,读者才能拿到书。每当手捧着心仪的书时,我像得到宝贝似的喜不自禁。若不巧管理员自书库甩出一句“借出去了”时,就会特别失意和沮丧。这时我非常羡慕图书管理员这份不寻常的职业:工作时间能够看书,好书可以先睹,还书无须期限。长此以往,岂不读破万卷,成就学者,许是学者梦想的激励,使我借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故事集》等大量青少年读物。图书开启了心智,让我有幸进入了一个与凡尘迥然不同的世界。
我与图书馆朝夕相处的日子当数迎战高考那一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们这批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一代闻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由于远离学校投师无门,加上课本、资料匮乏,阅览室就成了我备战高考首选之地,书籍就成了我的最佳老师。每天未开馆,便早早排在门口,为的是占一个座儿;中午自带干粮仍泡在馆内;晚上不到闭馆不离开。感谢阅览室营造的安静而温馨的学习氛围,使我得以凝心聚智地查资料、写答题;感谢书籍这位不会说话的好老师,给我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答案。从而求学梦想终成现实。
工作以后这30多年,图书馆始终是我业余时间常去的好地方。我像对待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一样,时常登门造访。对图书馆的偏爱,即使是外出开会或学习,也不忘探访。首都的国家图书馆,省会的河北省图书馆,北大、清华的校图书馆等,我都一一亲近过、走进过。那恢宏的建筑、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环境、灵活的服务形式、便捷的服务设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图书馆是传播知识、提供精神食粮的公共场所,是公民没有围墙的终身学堂,是求知者朝觐的圣地,是人类从凡尘步入天堂的乐园。
如今,电脑的普及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各类书籍,手机图书馆的海量电子图书随时随地可以点阅,街头的自助图书馆彻底颠覆了多年形成的传统借书模式,但我依然钟爱纸质的印刷图书,依然对陈列着印刷书籍的图书馆一往情深。每次走进宽敞明亮的图书大厅,总有一种步入知识殿堂的愉悦。我喜欢久久地徘徊在长长的书架前,随心翻阅装帧考究、图文并茂的精装新册,着意浏览纸页泛黄、竖排繁体的孤本老卷,然后好中选优挑一两本中意的带回,那是一种无以言状的享受。或是坐在阅览室桌前,抛开世间的纷扰和喧嚣,捧读一卷散发清雅墨香的好书,疲惫和浮躁的心绪会得到休整和净化。我偏好人物传记、散文、小说等社科类书籍,虽不求甚解,但几十年下来累计读书数千册。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富有和文明,人生变得充实和幸福,因为幸福包含生活在文化的、文明的、有教养的快乐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和走向自信、走向成熟。大量阅读经典书籍,是人类获得先进思想和走向社会进步的阶梯。当今以精英辈出闻名于世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每月读书达到一本以上,人均拥有图书量、读书量、出版社量均居世界第一。美国多位卸任总统都捐建一所以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一代慈善巨子、香港实业家邵逸夫斥巨资捐助内地30多个省(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学校项目超过6000个,“但有读书声,即有逸夫楼”成为佳话。
我国年人均阅读图书量并不乐观,图书馆的人均拥有量和人均读书量位于世界较落后位次。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应给图书馆这个传承文明的知识殿堂留出一席之地;在分享财税这块大蛋糕时,应给图书馆这个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切得一小块,使更多的这个不仅包含过去、属于现在、更面向未来的公共场所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人可以亲近随时可以走进,让千千万万人可以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终身学习,在享受知识带给的快乐的同时,精神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健康生活,让读书精彩我们的生活,让读书丰富我们的人生,让书香文明我们的家园,这样我们的城市将成为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我们的祖国将成为书香四溢的文明国度,我们的民族将因此而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民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