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6-06-13戴海荣

民主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进中央全国政协座谈会

戴海荣

2005年11月25日,巴黎传来了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由此引发了国人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反思。2015年11月19日,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文史委共同承办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言献策。

“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明脉络,又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口传身教,得以保留至今。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非遗传承人的日渐老去,一些瑰宝逐渐陷入了传承断代的窘境。文化部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到2015年8月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留住精神“胎记”?在传承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如何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这些问题正得到包括民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5年11月19日,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的全国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举行。此次座谈会由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同承办。作为以文化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民进一直非常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冯骥才,曾长期担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为了筹备本次会议,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密切合作,同时还分别赴全国多地进行专题调研。

2015年两会后, 民进中央即围绕非遗保护议题进行了调研部署,安排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和民进省级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还亲自带队前往江苏、河北、陕西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专题调研。民进北京、河北、江苏、陕西、黑龙江、山西等省级组织也在调研基础上提交了调研报告。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之上,民进中央又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专家,围绕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和人才断层问题、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非遗项目生存土壤、推进非遗立法进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调研中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为的是集思广益,更好地建言献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创新、制度……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汇聚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委员与专家们满怀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坐在一起对话、交流,聚焦问题,各抒己见。会上大家呼吁,要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非遗受众,增强传承活力,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全面调查、建档立案。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完善常态化交流展示基地。二是传承为重、关键在人。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提高待遇,加快抢救性保护进度。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重点扶持,关键在省(区、市)的重视和支持。对缺乏市场支持的非遗项目,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项目,政府要关注它的传承性,加强监督,保护好优秀的文化基因不被破坏。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凝聚智慧。在这里,“协商”因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直入问题,而更加务实、高效。这次协商会形成的成果,会后将书面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供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民进中央全国政协座谈会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