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提升区域地理探究能力

2016-06-13张芳芳�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定位考查特征

张芳芳�オ�

[摘要]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是高考综合试题的命题背景,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要对初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的深入探究,提升区域地理的综合探究能力,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高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21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明确要求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纵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也不难发现区域地理是综合题的必然组成部分,考查长盛不衰,独霸“半壁江山”。高考中区域地理试题的考查方式多以区域为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注重考查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应用。明确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就要对初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的深入探究,提升区域地理的综合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率。

一、授之以渔,整合知识

因为区域地理复习面广量大,加上课时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是: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探究区域发展方向。

首先,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等。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区域地理考查的第一能力,也是目前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空间定位变成了地理考试的“门槛”,树立空间意识,准确空间定位是读图解题的关键。在区域定位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纬线定位法、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和形状定位法(如我国重要行政区的轮廓、重要河流的轮)、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法等。虽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高考中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准确定位可以增加对该区域的认知,从而为探究区域特征打下基础,所以最基本的空间定位方法一定要掌握。

其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区域人文环境特征。在复习区域地理前学生要先掌握区域特征的描述方法,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其成因时,要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以推断某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结合气候和地形可以分析该区域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植被类型以及农业类型等;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可以推断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最后,探究区域发展方向,是分析区域特征的最终目的。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制定区域优势的开发方向和问题的治理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路如下图:

该复习思路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尤其在课前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这个思路在课前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找出主要的问题和疑惑在课上探究。

二、以点带面,深入探究

虽然区域地理复习课知识覆盖面广,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载体,复习的关键是要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点”在课堂上重点探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学习“南亚—印度”一课时,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查,我精选两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探究。

1.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读图甲说出南亚冬夏季季风的风向,解释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2)读图甲思考印度半岛东西两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印度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5月份是印度最热的月份,请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

(4)印度半岛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高,试分析原因。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围绕南亚降水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展开的,后两个问题是关于南亚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冬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掌握。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分析主要涉及必修一的内容,分析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气候成因分析的知识网络,并归纳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得出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图:

2.印度的工农业

(1)读印度的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分布原因。

(2)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并分析其区位条件。

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必修二农业区位分析和工业区位分析,通过探究能看出农业的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工业的分布则与矿产资源、技术等密切相关,而且要强调在进行区位分析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区位因素,不能面面俱到。

三、潜移默化 ,提升能力

2016年山东高考文综将使用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卷的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也是全国卷的一大亮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年第36题围绕“美国大盐湖的卤虫产业发展”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前三个小题的设计从卤虫的生长环境到卤虫产业发展的条件再到卤虫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求考生从题干和文字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调动运用影响产业发展变化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式深入考查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很巧妙地渗透了地理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落脚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考查学生对学科问题的判断表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观。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区域,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时,指导学生按区域地理的分析思路和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画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同知识点,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在课后的习题演练中,应指导学生锻炼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使学生真正成为能自主学习地理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定位考查特征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抓特征解方程组
难与易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