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016-06-13覃洁胡宝清�オ�
覃洁++胡宝清�オ�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强调发现学习,强化学习内部动机,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解读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最后,以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项策略,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布鲁纳学习理论高中地理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19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习理论思想是认知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认为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获得发现的方法与经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侧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达成。布鲁纳学习理论指明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发现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该理论体现生本理念,对推进新课程深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学生发现学习
布鲁纳指出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1]。体现布鲁纳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自学”中学生潜能得以发挥,能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是个人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
2.强化学习内部动机
布鲁纳强调对学科本身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机,学习动机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2]。认为利用奖励、竞争或惩罚等外部动机的方法,对学生的刺激和引诱效果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认知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内部动机变得更为重要。他提倡学习尽可能建立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3.注重学科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3]。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一过程运行好坏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4]。学科知识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基本结构越清晰,就越容易被学习者理解、迁移和应用。
二、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布鲁纳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探索,强调激发学习动机及对知识结构的注重,汲取布鲁纳学习理论有益
和可行性的观点指导我国地理教学,改变过去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布鲁纳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采取的几项策略。
1.创设情境,吸引发现
求知是主动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前人研究的成果[5]。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高一学生较难于揭示事物的表象特征来发现其内在联系。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与学的最佳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火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6]。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形象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自主发现的兴趣。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直接或间接经验相关的情境(见表1)。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出发,结合他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创造此教学情境,学生先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料,得知燃烧玉米秸,能驱烟抗霜。由此激发他们发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得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并获得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新知识。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2.激发动机,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正如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竞争等外在强化。学习主要受内部动机的影响,比如好奇心、上进心、欲望等的激发、指引、促进。地理知识与生活休戚相关,教师不妨将课本中重点、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本节中教师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可以在新课中引导学生做热力环流实验(见表2),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的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烧开的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钢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盆的上方)开一个小洞:4.指导两位学生将点燃的一束香,伸入已开好的小洞内;5.请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通过小组活动,得出结论:1.垂直方向上。冰块上方的烟雾向下运动,是因为这一范围的空气遇冷后收缩,密度增大,浮力小于重力,因而空气下沉运动;反之,热水上方烟雾则向上运动。2.同一平面上。热水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形成低气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烟雾由冰块处吹向热水处,形成空气环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得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的重难点知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较之过去盲目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乐于接受参与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仅应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和领导者,更应是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应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把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学科知识,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
3.总结概括,掌握结构
好的学科结构是尽量简约化,迁移使之拥有活力。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懂得基本原理后更容易理解学科知识。教材的知识是载体,地理教材的编制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教材也有内在的结构,但一般是隐性的。必修一内容,规律原理很多,学生掌握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的性质与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习,学生已理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张白天长发女孩海边的照片,后引出课文海陆风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见表3)。
学生探讨得出,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上增温慢(形成高压),陆上吹海风。所以,长发女孩面朝大海拍的效果更唯美。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便可以迁移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见图1)。理解学科知识结构中最上层的概念、观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生迁移知识越有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知识推理,掌握并记牢知识。
教学案例海陆风→
基本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概括迁移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季风
图1热力环流教学案例、基本原理及概括迁移的关系
在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创设有意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地理新知识;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教会学生迁移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立足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体现“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取对其生活及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适应新课程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9-160.
[2]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
[3]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95-96.
[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2.
[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2.
[6]张占元.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谈教学中点拨时机的把握[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11-112.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