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深化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启示
2016-06-12李正彬翟玉霞资源李天俊张圣康叶
李正彬+翟玉霞+资源+李天俊+张圣康+叶文真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以来,对促进高校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运营成本高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运作模式的总结概述,分析国内外高校后勤所处宏观环境条件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后勤运作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借鉴国外高校后勤成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改革
1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高校后勤由高校统包、统办、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师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历时多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外大学在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在此基于宏观环境对比,通过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我国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2国外高校后勤成熟的运作模式
2.1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管理模式——日本模式
日本采取的是高校与专业机构联办模式,高校基本不设后勤部,高校后勤主要负责物业管理工作,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主要采取合同租赁方式,交由专业性的社会第三方。社会第三方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学生生活协同组织(简称“生协”),该协会属于群众性组织,并得到法律认可。“生协”负责食堂、书店、商店、旅游及有关学生、职工生活服务工作。第二种是社会企业承办,完全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社会企业,同时学校与之签订租赁合同。
2.2学校直接参与型模式——英美模式
英美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由一名或若干名副校长对下设的各种服务机构进行直接参与管理。高校的运作模式比较灵活,对师生的服务工作一般采取自办和引入社会企业两种方式,比如英美高校食堂采取社会企业创办的占比达到40%以上。高校后勤也可采取自行创办服务保障工作。
2.3专门机构负责模式——德法模式
德法模式采取的是专门机构负责模式,不设立后勤部,高校师生的服务保障工作由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门机构负责,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补贴下自主经营,为全国范围内高校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专门机构也可以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德国、法国是专门机构负责模式典型的国家,如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和法国的“大学事务中心”。
3国内外高校后勤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1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比较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较低,在此我们基于指标与高校及高校后勤的关系,借鉴国外高校的后勤服务运行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发达国家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突出的福利性质,为这些国家的高校后勤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宏观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故我们需要对各国宏观环境加以分析。以下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3年世界银行公布数值。
由世界银行公布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在2005—2013年有了缓慢的提升,但是数值却远低于其他五个国家,其他五国的人均GDP尤以美国最高。在高校入学率中,美国入学率与其人均GDP高位相一致,从2005年的81%发展到了2012年的94%,其他发达国家入学率在2005—2012年基本稳定保持在60%与四国人均GDP保持相应,我国入学率从2005年的18%提升至2012年的27%,但是仍处低水平。可得出,我国相当人口相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偏低,而收入微薄也是造成我国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我国低水平入学率需要地方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个国家教育公共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发达国家英美占比最高达到了13%,而日本和德法占比相差不多在10%,我国占比不断提高,2012年占比达到了16.9%。然而截至201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4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2491所,在校生总人数达2468余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以及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位。[1]庞大的基数,要求我国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应该远高出国外发达地区。但我国政府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 1996年的80.34%下降至2011年的50.34%。[1]高校往往将精力投向科研,划拨到后勤的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自负盈亏的高校后勤便侧重于提供有偿性服务,造成高校教育的成本越来越大。
从各个地区的服务和附加值占GDP的占比,这些数据代表着各个国家的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增长,平均占比在42.9%,而发达国家中平均占比在73%。我国服务业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中央+地方”两级拨款模式,但是我国投资高等教育的责任出现了明显的重心下移倾向,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在高层级部分,且中央和地方对高等教育中不同层级的高校分工投入十分显著,[2]为缓解高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和经费的紧张,高校后勤都积极引进了社会投资。社会投资需服务业的有力支持,所以在借鉴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中对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考虑尤为重要。
3.2后勤服务管理的对比分析
在考虑国内外高校后勤面临的不同宏观环境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后勤运作过程中差异产生的原因,可有效提出推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道路的方向,以下是对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政府投入力度上,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分为“中央+地方”形式,中共财政高校投入降低,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往往不足,高校教育投入减少。而其他五国中,政府拨款始终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3]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国家拨款以及高校后勤自主营业收入,物价上涨,运营成本大幅增加,高校后勤面临着巨大压力。国外经验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由此,政府财政投入低是差异化原因之一。
市场主体方面,我国市场主体不成熟。一方面,由以上数据得出,服务业为国外高校后勤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高校后勤运作得到了社会多方面支持,有相当部分的服务工作由社会经济实体承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低,多以高校自营;另一方面,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大多与高校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而我国高校后勤从社会化改革开始,虽然尝试了多种运作模式,但都没从高校依附关系中脱离出来,而我国对产权分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依附关系的因素之一。
服务有偿性上,国外高校师生对有偿性服务广泛接受。但是我国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校园生活市场化、服务有偿化不能完全接受。由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收入低于发达国家,尤其对于地处偏远、收入微薄的居民,无论在客观还是心理上都更青睐于高校后勤的无偿性服务。
4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的启示
第一,通过数据可得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学生靠打工补贴很少,学费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我国人均收入低,高校教育费用负担大,而且高等教育成本呈上升趋势,全国普通高校年生均学杂费也从1996年的 1477.12元上涨至2011年的7849.68元,十五年间上涨了5.31倍。[1]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需学校或是政府贫困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高校直接办后勤,以更优惠的条件提供餐饮、住宿等日常基本服务;可以创办类似于日本“生协”的组织,加大师生对高校后勤的参与管理。
第二,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对高校后勤的管理运作模式,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国外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其有发达的第三产业作为后盾。所以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北上广地区和沿海城市可以采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运作模式。
第三,不管采取何种后勤运作模式,无论是英美的高校直接参与模式、德法的专门机构负责模式还是日本的多方联合模式都有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和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我国高校后勤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和相关法律规定。
5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对策及建议
自2000年1月14日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为标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我国全面启动。在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都高度重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化改革,提出了多项改革的指导性和措施性文件。例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实现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作为后勤工作的结构主线,采用何种模式对后勤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结合我国高校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国外经验提出的适合我国高校后勤运作的模式。
第一,高校后勤企业化运营。高校与后勤没有脱离,但是后勤以模拟企业来运作,自负盈亏,这样可以避免社会企业对赢利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服务质量。模拟企业化运作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放学校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比如人力外包,宿舍、食堂的合同租赁等。
第二,校际联办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我国高校发展逐步规模化,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校大学城的集中态势,这种条件下,可以通过校际联办成立专业化的机构,服务具有规模的高校群体,类似于德国的“大学服务中心”和法国的“大学事务中心”。
第三,独立法人模式。独立法人模式即学校出资、独资或是与社会企业、高校合资控股成立的集团公司。后勤实体与学校分离,具有法人资格,法人实体按现代化运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模式对高校后勤管理更具有自主性,可以对高校后勤资源实现更合理分配,我国高校后勤未来运作模式,主要会朝着独立法人资格模式发展。
第四,双轨运行模式。即独立法人企业化运行为主,行政化运行为辅。英美国家学校直接参与模式中,高校后勤由一名或若干名副校长直接管理,这使高校对后勤可以采取行政指导。结合我国情况,我国高校后勤可以采取双轨运行模式,使得市场化运作与行政化管理相结合。
最后,需要明确不管我国高校后勤采取何种运作模式,都需要结合我国高校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的成熟经验的借鉴中,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模式,避免“一刀切”。同时,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化改革中,始终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以及高校后勤发展中所需要涉及的法律法规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崔来廷,张澄.我国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曹淑江.我国政府之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7(7).
[3]陈学法,王笑笑.我国公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经济,2014(3).
[4]朱静,吕晓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0(1).
[5]柴延松.深化后勤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保驾护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5).
[6]徐振岐.国外高校后勤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比较[J].高校后勤研究,2011(6).
[7]王爽.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其启示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5).
[8]蒋燕燕.浅析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9]田飒.借鉴国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J].生产力研究,2009(17).
[10]李 剑.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电子制作,2013(15).
[11]张路雄.国外高校后勤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及其借鉴[J].红旗文稿,2006(8).
[12]郭娟.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13]于泉.浅谈精益化管理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