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

2016-06-12王思君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友善亚里士多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思君

摘 要: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友爱占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类型,即有用的、快乐的和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理论渊源,对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学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共十章,友爱占了两章的篇幅,足以可见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重要地位。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由繁荣走向衰败的社会转折时期。在雅典鼎盛时期,工商业经济发达,并且国家会对贫苦的自由公民施以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不平等稍微缓和。然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丧失了其霸主地位,民主制度逐渐衰落,奴隶制城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战火所到之地,田地荒芜,家园被毁,农民破产而不得已贱卖土地,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社会财产的不平等不断扩大。工商业经济的衰败,使得大量从事手工业的奴隶工匠逃亡,因战争而破产的手工业者不计其数,城邦渐呈衰退之势。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趁机敛取巨额财富,而中小奴隶主制经济逐渐被吞没,取而代之的是以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战争加剧了古希腊社会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抗空前激烈,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残酷,乃至自由公民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恶化。平等者不再平等,公平的原则被抛弃。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人类传统德性的根基在逐渐丧失”。为了重现雅典往日辉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的城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为,好的城邦需要好的公民来维系,而好的友爱是成为好的公民所必备的,因此好的城邦需要友爱。这种对好的城邦的探索,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花了两章的篇幅来专门论述友爱的原因。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反映。

柏拉图对友爱(爱)的讨论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主要理论背景。柏拉图的友爱思想主要体现在《李思篇》《会饮篇》《斐德罗篇》三篇对话中。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爱与友爱几乎是同一的。爱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精灵,是贫乏神和资源神之子。爱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是一种自身不美不善又追求美和善的欲,这种欲产生于贫乏。并且,爱还是出于贫乏的欲的迷狂的状态。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把爱与友爱简单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爱仅仅是友爱的一种。友爱不是不美不善的欲,而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

柏拉图认为坏人之间因会伤害对方而彼此不可能成为朋友,好人之间因自足而彼此不可能成为朋友,坏人因与好人不是同类且变化多端而不可能成为好人的朋友。友谊只能存在于好的事物和不好不坏的事物之间。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青年人需要朋友帮助少犯错误;老年人需要朋友关照生活和帮助做他力所不及的事情;中年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他们行为高尚(高贵)。”①友爱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还有助于城邦的发展壮大,是连接个人与城邦的桥梁。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的内涵与特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一种德性。友爱是一种德性,主要是为了把友爱与爱、善意区分开来。“友爱与爱的区别就在于,爱只是涉及另一个人的感情或激情,友爱则是对于这种感情或激情的好的处理或好的运用。友爱一定是行动的:它是好的行动的感情。”②善意是友善的,但不是友爱的。对陌生人也可以产生善意,并且不为对方所知道,这与友爱是不同的。善意也不是爱,因为善意不包含倾向与欲求,而这两者总是伴随着爱的。友爱具体包含着哪些德性,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我们可以列举出的是平等、公正、慷慨和友善等。而友善在这些德性中是尤为重要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善是乖戾与谄媚的中道:“以正确方式令人愉悦的人总是友好的,因而其中道就是友善。过度的人如果不是有所希求就是谄媚,如果有所希求就是奉承。而不足的人默认为在所有生活事物上都是令人不愉悦的,是好争吵的,乖戾的人。”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存在于任何两个有感觉有生命的物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的,而这种友爱是以善意为起点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可爱的事物有三种,即有用的、快乐的和善的事物。只有可爱的事物才会为人们所喜爱,继而引发人们善意。善意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希望另一个人好的意向,是尚未发展的友爱。善意可以是单方面的,如果只有一方抱有善意,希望对方是善的,而对方没有回报,或者对方不知情,这就只是善意,而不能称作友爱。只有双方都抱有善意,希望对方好,并且知道对方有善意,这才是友爱。相互性是友爱的特性之一。

相似性是友爱的另一个特性。一方面,相似性是就友爱发生的性质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论是同类人之间还是异类人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是存在差异的性质不同。两个好人之间,由于在德性上相似,相互之间都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真心的希望对方好,而且彼此都知道对方对自己所抱有的善意,所以,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小。两个坏人之间,由于他们的友爱是建立在有用和快乐之上的,一旦有用和快乐不存在了,他们的友爱也会随之消逝。所以,坏人之间的友爱是偶性的,通常不会持久。而好人和坏人之间,众所周知,存在很大差别。另一方面,相似性是就友爱发生的目的而言的,即友爱双方是因相似的原因而互爱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友爱双方期望的都是对方是善,快乐的友爱双方都是期望得到快乐,有用的友爱双方都是因对方彼此有用,这些友爱都是相似的。

友爱是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共同生活是友爱的重要特性。朋友就应该经常生活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如果两个人没有经常的生活在一起,友情会随着实践的推移而慢慢变淡进而消逝。“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显得是友谊的标志(不但那些贫穷的人需要有人周济,就是那些至福之人,也愿意在一起度过时光),他们是最不愿意过孤独生活的人。”④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同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脾气和好社交最能产生友爱,但很多人都不具有,如老年人和古怪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去选择合适的人去共同生活。

三、三种类型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爱的事物有三种,有用的,令人愉悦的和善的事物。与此相应地,就存在三种友爱,即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当人们互爱时,他们之间的友爱因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而发生,并且希望对方更有德性、更令人愉悦或更有用。

有用的友爱,是因为互相有用而为了从对方得到好处而产生的友爱,并不是因对方自身的德性。但有用不是永久的性质,会随着实践的迁移而变化。一旦友爱双方不再互相有用,友爱会随之消逝。有用的友爱常见于老年人之中,由于他们年岁已大,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有用。那些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也是这样。持这种友爱的人,他们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将对方视为获得好处的一种手段。他们不爱交往,甚至不愿意共同生活,除非期望对方能带来好处。快乐的友爱,是因对方能带来快乐,为了使自己愉快的友爱,所以这种友爱也不是由于对方自身之故而产生的。这种类型的友爱最常见于青年人之间。青年人凭着感觉生活,他们追求的是令他们感到愉悦的东西。然而这些令他们感到愉悦的东西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青年人年龄的增长不断改变的。所以青年人经常很快成为朋友,也会很快就断绝往来。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都是偶性的,不会长久。这两种友爱的产生是因对方能提供的有用或快乐,如果他们之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那友爱就不再存在。

善的友爱,是好人之间的友爱,是真正合乎德性的友爱。这种友爱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友爱双方不是为某种目的而互爱,而是因对方自身的原因希望他好。第二,友爱双方既在总体上是好人,又相对于对方来说是好人。因为好人是好又有用的,并且在这两种意义上使人感到快乐。第三,这种友爱是持久的。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都是偶然产生的,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因而也是短暂的。只有善的友爱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去爱对方,一个人自身的品质是长久的,所以善的友爱不是偶性的,而是一种稳定的长久的友爱。第四,友爱双方从善的友爱中得到的东西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有用的友爱与善的友爱的相似之处在于都相互有用,快乐的友爱与善的友爱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能感受到愉悦。第五,只有善的友爱是不受离间的。因为只有好人之间才会互相信任,并且不会相信别人说的闲话。

四、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思想渊源,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之一的友善,既是公民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将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进行比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更好地去践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的根源在于自爱,一个爱自身的理性的善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爱者。因而亚里士多德倡导大家去做合乎德性的事情,做高尚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从个人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友善。友善待己,就是应该明确自己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从物质发面来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进取,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从精神方面来说,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主人翁意识,做一个健康快乐并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快乐的、有用的和善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但是只有善的友爱是最好的友爱,是因朋友自身之故而真心的对朋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从他人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友善。友善待人,就是在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要以诚待人,要尽心的去帮助他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友善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与危机所不可或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离不开共同生活,是连接个人与城邦的桥梁,推动着城邦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从社会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的友善。善待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关心社会情况,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存在于任何两个有感觉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对无生物的爱不能称之为友爱,因为无生物不能产生回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从物的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对大自然的友善。友善待物,就是要尊重大自然,珍爱大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因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现阶段,善待自然、爱护环境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塞尔格叶夫著.古希腊史[M].缪灵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4] 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注解:

①廖申白.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55a10-15

②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94页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08a26-30

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57b18-24

猜你喜欢

友善亚里士多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