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2016-06-12钟磊罗杭春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对策

钟磊 罗杭春

摘 要:以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西藏少数名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过程的现存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学入剖析,探索西藏少数名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条件的制约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地带,领土面积约12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彼邻新疆,居全国各省市面积第二位。该区南起北纬26°52′,北至北纬36°32′,西起东经78°24′,东至东经90°06′。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邻,东隔金沙江和四川省相望,东南部在横断山区和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南部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关口[1]。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

该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全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形复杂、地质多样、山高谷深、寒漠、荒漠、冻土地带多、高山群山多、永久积雪地带面积大。但绝大多数农牧民族却都分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这些区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且大多数地区为多灾易灾区,雪灾、风灾、旱灾、水灾、泥石流、地震等,经常性地发生。恶劣的高原气候给当地农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给农民从事生产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方式多是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他们的生产活动总是摆脱不了这种恶劣自然因素的制约,高度依赖于草地和土地 [2]。

(三)人才供给因素制约

从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人才结构看,现有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当前已接近60%;相比之下,从事各类经营、经济等方面的能人却相对较少。从当前现有的科技型人才素质看,现有实用型人才队伍中,其学历低、年龄偏大,结构也相当不合理。当前所有人员中,高学历者少,低学历者多;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不够,且现有的高级人才多分布在藏区直属机关单位、或者各区直属单位。相关数据整理见第二章。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科技人才中,实用型人才其整体素质不高,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化农业建设服务等的总体要求无法对接。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同样存在,近5内虽不明显,但“十三五”期间这一现象必定会成为严重事实,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二、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

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人才数量少,总量匮乏,二是人才浪费、流失严重。两个问题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严重制约。当前西藏绝大多数县级农业推广、畜牧兽医站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与住宿场所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场所年久失修,根本不适合办公,更不适合人居。科技人员的办公设施落后、现有的可操作科研仪器设备少,或者破损、或者早已严重老化,许多实验根本无法实施,由于长期不去进行具体操作实验,导致科技人员的推广、实践等手段十分落后。从200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报告显示,全区1751名科技人员中,2000年以来改行人数达127人,兼任或担任行政职务的199人,两项合计占现有农牧业人员总数的18.61%。近几年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现有人才的流失与转岗转职是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出现的最大的最棘手的问题。

(二)管理与培养机制相对滞后

藏区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所现代化学校,全区内仅有2000名左右的僧侣和小部分贵族子弟在旧式的官办私塾里学习,广大农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此,一直以来该区文盲率高居不下,有较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达95%以上。1950年,昌都解放。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共同商定,并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根据该协议中“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相关精神和指示,1951年昌都小学建立,1952年拉萨小学成立,1956年拉萨中学成立。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虽然已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却一直处于雏形状态,其发展相当缓慢,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全国各省和部分市的大力支持下,资金、人力、技术等都得到了较大支持,西藏教育事业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教育,且在办学过程中,独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立足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

(三)教育体制发展不完善

西藏自治区一直以来在教育方式上未进行大的调整,而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方法与标准,摒弃自身地区特点与民族特色组织办学和培养人才,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办学模式,并不具备任何特色,对教育的发展也无太大好处,最大问题在于其中忽视了藏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也忽视的了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造成的后果就是藏区毕业生毕业后即使获得了相关证书也难于就业,教育并未解决该地区就业难的问题。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停留于原来状态,未得到革新,从而导致本土化的农村科技人才数量减少,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更少。

三、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对策

(一)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

科技的发展其根本还在于人才的支撑。因此,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和落实藏区人才培养工作的会议精神,坚持“服务大局、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培引并举、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和教育指导方针,全面推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现有农村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为科技人才培养做好一切服务工作,创造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向区外、国外等地区引进农业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坚持用强烈的事业心来向西藏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人才。

(二)把握机遇,增强人才援藏力度

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直向现实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紧紧围绕改善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其收入的目标,充分发挥全国支援优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对口支援路径,加强人才援藏计划的实施力度。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相统一,并作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口,调动全国的科研技术力量,紧扣西藏特色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藏药研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向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推广先进和适用的技术,攻克难关,建设藏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藏区企业和新兴藏区产业。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管理向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改善藏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大环境,拓宽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藏区农村大多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体,自然是以农牧业科技转化为主体的重要载体,因此,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藏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藏区特点,由于受困于本身的教育水平,因而其工作难度大,培养所需的投入更大,但这项工作又必须认真落实,因此,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二是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普及教育工作的推进,三是加大各工教育事业的地方性资金引入与政府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2.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西藏年鉴,2014.

[2] 西部经济崛起之路.陈栋生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 西藏自治区志教育志,201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