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地理课堂回归生活世界

2016-06-12高文澜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育

高文澜

摘 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脱离实际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知识,学生才愿意学,会主动学。本文从“生活”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有关地理课堂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回归生活 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这是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来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以说人的生命就是由生活组成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要学以致用,让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生活。人们生活的世界精彩纷呈,它蕴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这包含万象的地理课堂可以带你领略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酸甜——初尝的青涩,融化的甘甜

学生刚刚接触地理知识就如同咬着青涩的果子,酸溜溜的,带着一份好奇,这颗果子的结果是被丢弃还是接着品尝,全看地理课堂给予学生的是怎样的调味料。地理课堂的传统教育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很少关注知识点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抛弃这颗青涩的果子,不再愿意尝试。地理学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学科之一,时代在不断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学生的引领者,帮助和引导学生爱上地理课堂,继续品尝这颗果子,成熟后必定甘甜如饴。

1.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陶行知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绝不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综合型人才。我们教育的学生,不应该是只能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口诀的机器人,而应该是会将其运用到平面示意图的绘制中的生命体;我们教育的学生,不应该是只知道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的“背”多分,而应该是会在出门旅行前自行准备所需行李的活生生的个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不是一串串字符和口诀,而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的工具和方法。

地理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情怀的学科,自然科学中地球、天气、气候这些抽象的空间概念,学生大多难以理解,更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单单讲解这些枯燥的知识,学生难以接受,不能理解,这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必然的。

2.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可行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地理生活化,突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着重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七年级上册开篇《与同学们谈地理》,以一种聊天的方式告诉大家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生活处处有地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更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教材中“活动式”内容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无处不在”的特点,感受到了地理是一门能够真正运用到生活中的学科。这些改变说明新课改为地理课堂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

二、苦辣——艰苦的改变,“辣手”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随处可见,重结果轻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杜威强调:“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的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无疑是课堂,课堂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更要求抛弃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回归世界。因此,如果能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将其适当加强、提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则课堂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地理,从而终生受用。

1.情景化教学,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脱离情景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知识的学习应该在一定的生活化的,符合学生经验的,较为自然的情境中展开[1]。情景化教学,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可以将形式化、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比如,一位教师给了学生一段描述“穿长袍,吃糌粑,处帐篷,养牦牛,种青稞”,学生根据描述讨论“衣食住行”及生产特点与高原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区域背景,一个情境,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总结,从而理解地理位置决定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人文环境的规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接触到形象的、动态的信息时,大脑皮层更容易兴奋,思维就更活跃而具有想象力。所以,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完全可以通过大量图片、音乐和视频,拉近学生与世界各地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化教学,生活问题迎刃而解。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不用心思考,不会解决问题,那么他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便是无用的。问题化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问题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问题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世界真实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极地地区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极地地区的视频、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气候环境有感性了解。在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情况后,教师还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组建一支考察队,作为南极考察队的成员,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讨论激烈,愿意思考和在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回到生活中他们知道在南极带手电筒是因为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带雪车是交通工具;戴墨镜可以防止眼睛被白雪反射的阳光灼伤,等等。学生有了此次经验,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论去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携带自己需要的物品。

3.活动化教学,生活的意义得到体现。

地理活动化教学是以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达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2]。活动寓地理学知识于学习,寓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地理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以活动促学生发展是地理学科教学特点的需要。

镇江一位名教师在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将整堂课设计成游戏。结合生活中流行的“开心农场”游戏,稍作改编,出现了开心牧场、开心渔场、开心园主和开心农场四个场主,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各分担一个场主的角色。教学环节设计成开心竞聘、开心竞拍等游戏环节,整节课精彩纷呈,学生全部参与其中,积极竞赛,努力答题,课堂气氛活跃却又不失规则。通过这场贴近生活的竞赛,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了农业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又如,学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谈到北京城的发展和保护时,可以让学生事先查好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分别扮演学生、政府人员、学者和城市规划师等展开一场大辩论,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生动的活动中了解北京城发展的现状。

总之,让地理课堂回归生活世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地理课堂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趋势。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充满了活力和亲切感,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有用武之地,让地理课堂回归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杨旭昌.地理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8.

[2]曾庆斌.地理活动化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环境,2000,8.

猜你喜欢

生活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