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几个问题
2016-06-12庞明珍
庞明珍
摘 要: 高等院校肩负着创新社会新型文化、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各种知识文化充斥大学校园,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相互碰撞,并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增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并进一步提出当代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大学生道德养成 提升策略
养成是指受教育者在前辈的教育培养下,自己通过实践与涵养而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大学生道德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经常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使之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其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很难从实际生活中体生活的艰辛,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自律,道德控制能力较差,道德内容理解肤浅,责任意识淡化,集体观念淡薄,同时缺乏艰苦朴素观念。对他们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有利于保证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才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与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要求是相一致的。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目标,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道德养成过程中认清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1.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共精神。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到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发展具有后发性。很多思想观念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民众普遍缺乏公众意识。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中国社会无法合理、系统地在社会生活中实践公共精神。
我国的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三十几年,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实践,人们的公共精神在逐步上升,在我国的人民群众之中,存在“公关关怀的空间”,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扩展性。在当下的社会中,公共关怀的时间仍然欠缺,总的来说,人们对公共权利、意识、舆论和相关问题缺乏基本关注。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民缺乏公民意识,缺乏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意识,然而在现代化中国的建设当中,我们需要有“公共性思维”、“公共伦理责任”和现代社会构建所必需的“公共精神”。
当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公共意识的现今代表,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大学生公共精神建设不是由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他们在校外的不断实践中培育出来的。通过道德养成唤醒他们的公共精神,在与社会融合中体现出责任心与同情心,训练大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公共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由于经过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持续的一遍遍的道德教育强化教育,到大学时已经有了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大学生的自制力和约束力还是不够,知行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很难按道德要求行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脱离人的显意识,成为人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的生活、事业都起到永久性的影响作用。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纳入人的道德资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会汲取好习惯的精华。人的行为会影响到习惯,习惯会影响到性格,性格最终会左右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
3.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他们的尊严和个性都应被教师肯定。每一位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得到民主化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应得到释放,让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有价值地存在,更健康、快乐地成长。道德养成教育直面多元化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冲突,在道德养成教育中,帮助学生解决道德问题,拥有评判选择的武器,提高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选择,直面自己的人生。让大学生在道德养成教育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习惯融入性格,让性格充满道德的熏陶,从而实现对自我品质的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合成一体的过程,因此道德养成要从道德发展的各个环节确定培养内容。
1.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一个人的道德形成过程要从感知、理解和掌握慢慢推进,从低到高一点点深入,让抽象的信息得到具体加工,最终形成道德观。正确的道德认知可以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这是道德观对人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所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道德概念的形成是从领悟、掌握和道德表象上逐步形成的行为准则,以及最终要落实在实际行为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领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形成对荣辱观的强烈对比,从而加深理解。
道德评价是正确掌握道德准则的一个过渡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做出示范,为学生实行道德评价,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的要求和道德榜样事例,组织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评价、分析,引导大学生逐步由外界评价变为自我评价,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评价习惯和能力。
2.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
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可以改变和增强一个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能力不仅体现在决策上的能力,而且体现在行为强化上。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地影响其道德选择。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它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人们自觉地调节言行和情感,克服内外部的各种困难障碍,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养成行为习惯。当一个人坚持某种道德的正义性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出现问题,往往不是道德认知出现了问题,而是道德情感模糊和道德意志的缺乏。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和道德信念,促进其行为方式更加规范化。
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策略
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掌握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探索如何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有效机制。
1.重视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首先,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载体,探索更多职业素养的教育模式。每个人的认知、个人素养都不是由单方面因素决定的,它是由多个因素组合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正式、专业的课程教化,才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熏陶作用。马克思曾强调,认识是一个实践和认知反复的过程,在认识和实践中交替往来,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验证方法,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人的道德养成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得到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大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习惯、思想内涵。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实践活动中,思想能够得到充分升华,个人修养得到充分提高。
最后,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大学生的行为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公德习惯等。道德养成教育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对人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的优化。只有认识到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将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教育养成过程离不开实践过程,实践过程离不开具体的理论熏陶。实践和理论在此得到双双印证。养成教育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对事物实践的情感,体现出最佳意志,这是最不容易被改变的教育形式,这也是对大学生品质培养的根本途径之一。
2.激励大学生加强道德的自我锤炼。
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是其道德习惯养成的印证。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相应的理论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培养,注重学习和思考的集合。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的一切合乎情理的活动都是与理性和知识共同存在的。所以,实现道德养成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相关的知识,对道德知识、人生哲理加以思考和反思,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最终实现对道德的实践。除此之外,就是内在修养。内省作为使人进步的重要方法,孔子对此就提出了内心的本质是“自我省察的道德修养”,通过对内心的不断省察,让自己的忧虑和恐惧消除,从而实现对品格的再次塑造。儒学家曾经提出“慎独”的概念,这同样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所谓慎就是小心谨慎,保持戒备;所谓独,就是指人独处的时候。这个概念说明了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更要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标准行事。每个思想成熟、具有道德的人,都应该做到“慎独”,坚决对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给予纠正。
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实践和检验,再经过反复的选择和权衡。行为方式塑造是道德养成的途径,当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不良表现时,就要试着分析道德养成的根源,探索这些不良问题的背后。如果能在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初期,给予纠正和引导,就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在行为上的冲突。
3.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大学生思想评价体系,实现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高等院校必须结合科学的方法、理论实践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强化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一方面要结合道德知识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考核,从行为和认知双重角度考核,最终落实到教师的综合考核,全方位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实施监督。为了更进一步保障大学生行为塑造,应完善大学生道德行为档案的建设。
建立健全评价体制,实现政治思想教育与实践的体制化融合,并完善相关考核体系,践行考核制度,以此作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进步。大学综合评价机制,往往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需要加强对当下大学生评价机制的完善,将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评价体系当中,根据学生的成绩、思想性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颁发相应证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需要融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实现这几个方面的交互与促进,共同构筑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和体系。只有真正地把握当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冯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2]高健.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3]韩丽.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着力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4:146-148.
[4]李珣.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范例的养成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杨凤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5,1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