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2016-06-12黄韶海

考试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

黄韶海

摘 要: 在一系列研究咸丰帝的人物传记中,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可谓其中的精品之作。咸丰朝虽只有十一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因此,对于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及其施政方针做一番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茅海建先生在本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翔实的史料生动刻画了奕詝这么一个身处末世的苦命天子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入分析了咸丰一朝的内忧外患及中西不同文化接触的碰撞与冲突。作者以茅海建先生的这部作品为主要文本,力求对咸丰帝进行客观的评述。

关键词: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茅海建 太平天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一朝的11年,是公认的清朝历史上极纷乱、动荡的一个时期。在内部,它遇上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外部,它又摊上了英法联军攻占京师、火烧御园的奇耻大辱。当时的大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急需一个坚毅果敢、胆略非凡的人力挽狂澜。但可惜的是,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清文宗奕詝,却是一个平庸之人。他空有励精图治之心,却无收拾山河之能,现实的残酷一次次无情地打击这个年轻皇帝的治国热情。最后,“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①,他终于自觉无法控制局势,便开始松懈、放纵了,慢慢地放弃了皇帝的责任。他“以醇酒妇人自戕”②、以绘画丝竹自娱、以“益寿如意膏”(指鸦片)自我麻痹。当敌军兵临城下之际,皇帝无奈地携妻带眷“木兰秋狝”。在热河期间,他似乎忘记了京城中苦难的百姓,眼不见心不乱,过上了乐不思蜀的逍遥日子。咸丰这是在不断地逃避现实来换取内心片刻的安宁。但是残酷的现实终究还是要面对的。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悍然烧毁了皇帝的夏宫圆明园。当噩耗传到避暑山庄,此时已身患重病的咸丰除了朱批“览奏曷胜愤怒”之外并无任何办法。可以说,咸丰帝在位的11年间没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而沉重的压力令他在31岁的年华过早地失去生命。奕詝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奏响大清国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演绎苦命天子的一段凄婉故事。

一、四无皇帝——咸丰帝的特质

历史上对咸丰帝有一个“四无皇帝”的评价——无远见、无才能、无胆识、无作为。总而言之,平庸是这个皇帝最主要的特质。根据茅海建先生的《苦命天子》这本书,笔者认为咸丰皇帝在用人施政上突出表现了三个平庸之处,这同时也是人君大忌。

1.遇事缺少主见

咸丰帝是一个缺少主见的皇帝,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奕詝刚登大宝之时,做的第一个决定是“以上书房为倚庐,席地寝苫”③。他选择上书房作为给父皇守孝之地,就是为了方便召见自己的师傅杜受田,遇事听取他的意见。正如茅海建所说,奕詝这么做,“犹如一位离不开母亲的孩子”④。当咸丰正式登极之后,他立即加封杜受田为协办大学士,令其参预机务。从这以后的一年多,清朝各项大政的背后都能看到杜氏的影子。“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咨而后行”⑤。咸丰二年(1852年),杜受田病逝,皇帝悲痛万分,说:“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流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⑥这话充分体现了咸丰帝对老师的敬爱与依赖。但同时,它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奕詝是一个遇事缺少主见,缺乏独立决断国事能力的皇帝。

在外交事务上,由于缺少主见,咸丰帝全权委托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他在给叶名琛的上谕中说:“叶名琛在粤有年,熟悉情形,谅必驾驭得当,无俟谆谆教诲也。”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皇上本人并无定见,叶名琛可全权处理。”⑦正是因为如此,叶名琛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清朝对外政策的实际决策人。不懂近代外交的他擅权自专,谎报军情,讳败为胜,一直牵着皇帝的鼻子走,导致局势一坏再坏。1851年1月27日,广州有军报抵京,完全被蒙在鼓里的奕詝还以为又来了好消息,结果看到的却是广州城破,总督叶氏被英军俘虏的败报。咸丰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深为信任的疆臣竟然一直在欺骗自己,他在折子上批道:“览奏实深诧异!”⑧由此可见,咸丰帝之缺少主见,缺乏明察能力到了何等地步,实是令后人唏嘘不已。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愈演愈烈,军费开支越来越大,而国家财政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怎么办?身为皇帝的奕詝又没了主意,只要能够弄到钱,他全听大臣的,完全受他们的摆布。官员们提出了许多办法,包括削减俸禄、大开捐例及铸大钱、发纸币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财政危机,却会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咸丰帝顾不得许多,一一照准。刑部侍郎雷以诚提出要兴办厘金,即征收商业税,奕詝也同意试行。很快,厘金之政遍行大江南北。厘金在一方面帮助清朝渡过了财政危机,但在另一方面却使清朝的财权由中央下放到了地方。从此以后,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便有了经济基础。如此重大的财政改革,我们却发现咸丰帝在其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他只是不断地在顺应时势,只要能弄到钱,他就批准大臣们的任何建议。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说,在这件事上奕詝“形同傀儡”,他“毫无己见,一切放手”⑨,而这与咸丰的皇帝身份恰恰是极不相符的。

2.用人不明

茅海建先生在书中多次指出:“‘用人是天下君主的第一大政。”⑩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咸丰帝为后世诟病处却颇多。咸丰初年,他先后任用了祁寯藻、奕?、文庆、彭蕴章为领班军机大臣。以上人物性格行事各异,甚至互相抵触。由此可见,咸丰帝用人时“心中无数,没有定规”{11}。

在东南海疆,咸丰帝以为叶名琛是处理外交事务的绝佳人选,便全权委托给他。其实叶氏完全是一个传统的旧官僚,处理内政尚可,对外交涉却绝非好手。在“亚罗号事件”发生后,他一方面欺瞒朝廷前方情况,一方面把“夷务”办得一团糟。他被时人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12}咸丰重用叶名琛主管外交,被历史证明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太平天国起义促成了曾国藩和他所率湘军的崛起。面对农民起义的汹汹烈火,咸丰帝一方面不得不重用曾氏,但在另一方面却一直对其保持着戒心,并竭力压制之。1854年10月14日,湘军克服武昌省城,皇帝在喜悦之余准备授曾氏以署理湖北巡抚之职。这时,有军机大臣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13}奕詝听闻此言即开始对曾国藩和他手中的私人武装——湘军产生了深深的忧虑。皇帝收回了成命,只令曾氏以兵部侍郎的虚衔指挥湘军作战。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奕詝都不肯把地方实权交给曾国藩,即使1857年曾氏赌气丁忧,他也不曾退让。但咸丰帝这次又看走眼了,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曾氏是“挽救大清朝的天字第一号忠臣”{14}。试想,奕詝当年不肯放曾国藩以实权,导致其无法集统兵筹饷于一身,做事处处掣肘,胸中抱负无法尽施。倘若皇帝具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放手让曾国藩大干,也许太平天国就不会困扰清朝那么多年了。

“在咸丰朝的汉族官员中,曾国藩是咸丰帝最为疑忌的重臣,叶名琛是咸丰帝倚为长城的疆吏,两人正好形成对照”{15}。对于无力担当重任的予以过分的宠幸,对于忠心耿耿的却怀着多疑的猜忌,这也许充分说明了咸丰帝的用人之道。

3.缺乏政治韬略

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咸丰帝缺乏政治家应有的韬略。面对英法联军的汹汹来势,他战和不定,举措多有失当,导致事态不断扩大。1858年联军侵入天津城郊,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咸丰帝被迫与侵略者订立了《天津条约》;次年僧格林沁在大沽口重创联军舰队,咸丰帝“对清朝的军事实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估计”,竟然单方面宣布条约“作为罢论”{16},从而给敌军再度进兵提供了口实;1860年英法卷土重来,咸丰帝再度服软,竟然寄希望于下级官员“嘴皮子的外交”来消弭战火{17};交战双方通州和议,值此关键时刻,心有不甘的皇帝竟然指示桂良和载垣拿获英方代表巴夏礼,这对西方人而言是公然违反国际法,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三个“竟然”充分说明了咸丰帝指挥的无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高统治者,奕詝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他将他的王朝、他的人民带入了万丈深渊。

二、君主华夷——“天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强大,中国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接受着万邦来朝的盛典。但是到了咸丰帝所处的时代,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天朝”的崩溃。可惜的是,奕詝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他依然在倔强地维护着“天朝大皇帝”的尊严。

我们发现,在咸丰朝的中外交涉中,皇帝最敏感之处便是西方提出的“公使驻京,亲递国书”的要求。在他眼中,尊贵的大皇帝绝不该见到不肯行三跪九叩礼的“夷狄”之辈,维护天朝的体制和尊严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咸丰皇帝的外交决策。《天津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但奕詝以“公使驻京”为最害,他甚至荒唐地提出以全免外国商品进口税的条件换取英法放弃驻京权利的承诺。争所不当争的,放弃所不当放弃的,这真是惊人的误国之举。{18}好在这一主张后来未得实施,否则将会给中国遗留多大的祸患。在太平天国肆虐南中国的局势下,奕詝本不愿与英法作战,而希望和平解决争端。他在战争进程中的几次主战,往往就是因为不能容忍公使进京面圣而情绪激动。“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许,如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19},看起来是多么的气壮山河,但作为一个大国君主如此草率地做出决策也就可想而知战争的结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北京条约》与圆明园之殇,咸丰皇帝就此被钉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此时躲在热河的皇帝已经无力反对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他依然要留京议和的恭亲王全力阻止“夷人”亲递国书。《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丢掉了大片领土,但令人吃惊的是奕詝对此毫不顾惜,他只对恭王未能获得俄方放弃“亲递国书”的承诺而破口大骂。“丧地事小,丧礼事大,这是咸丰帝心中称出来的分量”{20}。幸运的是,奕詝最后死在了避暑山庄,他终于没有见到不知礼数的“夷人”,他维护住“天朝大皇帝”的“尊严”。

从今人角度看,咸丰皇帝的举措是多么的荒唐。“公使驻京,亲递国书”问题体现了奕詝对外政策的一个方面。应对外国人,咸丰的办法主要有抚剿并用、用民剿夷和以夷制夷三策。毫无疑问,这些办法只能对付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边患,而无法阻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正如茅海建先生的观点,咸丰帝的脚已经迈入了新时代,而他的头脑却还停留在旧时代{21}。中国将走向世界,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咸丰帝却竭力维护旧有的中外体制,从而不可避免地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显然没有做任何深入的反思,无论是道光还是咸丰,他们还在用传统的方法来对付那些可恶的“夷人”,更遑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对父子的统治之下,中国的近代化被整整推迟二十年。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索。1873年6月29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外国使节终于实现了以西方礼仪觐见中国皇帝(咸丰的儿子同治)。大清“天朝”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而咸丰帝也以“天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被载入史册。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22}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情结论和深刻启示。

三、一杯冷酒千年泪——天子的悲剧人生

奕詝初即位时,诏求直言,宵衣旰食,颇思振作。这个时期的咸丰,生活有度,自我约束力极强,颇有圣主气象。但是在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下,国家的情况越来越差,内有“长毛”,外有“洋夷”,弄得九州大地好不太平。更关键的是,“圣哲聪睿”的天子无力制服他们。一个皇帝最大的悲哀,是想做一个好皇帝却没有办法做成。面对海内鼎沸的局势,面对不可胜计的失败,咸丰帝消沉了。苦命天子开始沉浸于后宫,找寻那哪怕是片刻的快乐。野史中流传了许多传奇故事,例如皇帝的“五春之宠”、汉族寡妇的三寸金莲、内务府收藏的烈性春药{23}。这些事件的真实性现已无法考证,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体现了皇帝的沉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乱世天子悲苦的内心。咸丰晚年好酒,他曾口占一句:“一杯冷酒千年泪,数点残灯万姓膏。”{24}众人莫叹皇帝好,只有皇帝自己知道,那宫廷的御酒是多么的冰凉。

咸丰帝所面临的王朝危机实是清代两百年社会矛盾积累之后的总爆发。当时的大清朝已走过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岁月,呈现出一派衰败现象,而原先埋藏在盛世光环下的社会矛盾全都暴露无遗,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贪官污吏遍布大江南北,土地兼并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几成家常便饭,所有的一切都将人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此外,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更是加重本已十分严重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材质平平的奕詝可谓呕心沥血、尽心竭力,却无力回天。他一个人承受了祖辈所有的苦难,却没有办法重现先世的荣光。他消沉了,逃避了,在醇酒中,在温柔乡中,他找到了人生的快感,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死,对于这位苦命天子来说正是一种解脱。

最后,笔者想引用《苦命天子》这本书的介绍语结束全文:“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注释:

①②小横香室主人[M].清朝野史大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卷一:68.

③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0册:68.

④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第2版:29.

⑤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册,第385卷:2996.

⑥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34.

⑦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62.

⑧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册:130-132.

⑨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22.

⑩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75.

{11}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233-234.

{12}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76.

{13}太平天国学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8-182.

{14}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96.

{15}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75.

{16}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201.

{17}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207.

{18}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92-193.

{19}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第三册:86.

{20}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263.

{21}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308.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卷:716.

{23}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45-148.

{2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8册:3945.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浅析从鸦片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论太平天国语文教材体现的革命精神及其局限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浅析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也说“国”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