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2014-11-24洪阳
洪阳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十三年,兴盛的时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天平天国北伐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重要的军事战略,获得了累累的战果,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导致它失败的原因有:军事上的失误,气候的影响等,虽然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了,可是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1853年3月9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统治,将太平天国运动胜利果实推向全国,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定都后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式很严峻,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向荣在东郊紫金山扎下“江南大营”,1853年4月6日,钦差大臣琦善率兵万余在江北扬州城扎下“江南大营”。北伐军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解决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包围,而是为了攻打北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据《清史稿》中《洪秀全传》记载,北伐军的任务是“师行其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夺地糜时日。”近年来,史学界对北伐战略目标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严夫章在《关于太平天国北伐战略决策的问题的考察》一文中,提出了战略目标应该是天津,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战略目标应该是北京,实际的行动路线也证实了这个判断。
太平天国北伐军战果辉煌。在两年时间里,北伐军先后跨越了六个省市,横扫城池数十座,击杀了七万多清军,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林凤祥部在连镇被灭,李开芳在冯官屯覆灭,北伐军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就北伐军在军事上的失误、气候的影响、北伐军孤军深入、清政府的镇压这几方面,探讨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一、军事上的失误
(一)太平天国领导人决策上的失误以及北伐军的骄傲心里,导致北伐失败。太平天国领导人从金田起义,经历一系列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占了南京,在南京建都,并改名为天京。从此,天京成为了革命的中心。但钦差大臣向荣很快在东郊的紫金山扎下了“江南大营”,1853年4月,琦善也率兵万余在江北扬州城外扎下了“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在没有击败江南,江北大营,定都天京的政权还没有稳固。政治、经济、文化都还没有完全的稳定的情况下,再加上清政府的重兵的威胁,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式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决定了北伐和西征。一方面由于连续的胜利,让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认为清政府是很容易推翻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清政府的实力。事实上清政府当时虽然吏治腐败,军队松弛,但是清政府仍能倾全国之力去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太平天国只是偏居一隅,北伐军还是孤军深入,和清军的力量对比中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定都后,从太平天国北伐将领到北伐士兵都产生了一种骄傲心里,在北伐过程中,北伐军一路穿城过邑,所向无阻,更产生了一种轻视清军的心里,但是在进攻怀庆的时候却受到了阻拦,多次久攻怀庆不下,让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更产生了一种愤怒的心里,认为这个城池是一定到攻下的。据《方略》中48卷中提到:“据盘获奸细供称:逆首林凤祥志在四面围困,待怀庆城中粮尽,断无难破。”[4]林凤祥本来打算围困怀庆的清军,让人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北伐军再杀进城内,但后来清军的援军大量到来,让林凤祥作战计划失败。《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中平定咢寇记录卷二中提到:“贼败于怀庆时,南阻黄河,北隔太行山,东避重兵,惟西首黄河太行山之间有小道……直穿山西之垣曲。”林凤祥在没有攻下怀庆的同时,又受到了来援清军的包围,北伐军不得不撤退,在怀庆撤退的路线上,南方有黄河阻碍,北方有太行山阻碍,东方有清军的重兵把守,只有取道防御较空虚的西方,继续向京挺进。从北伐的全局来看,怀庆的失败让北伐军不仅没有得到粮食弹药方面的补充,反而虚耗粮弹,损兵折将,更重要的是推迟了北伐军的进军时间,给北伐军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二)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指挥的误制,导致北伐失败。虽然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都是精锐,但是由于进军途中作战指挥的错误判断,让北伐军多次陷入了清政府诱敌深入的圈套中。僧格林沁是对抗太平天国北伐军的一员猛将,在和北伐军对抗的过程中,他曾多次诱敌出战,并取得多次胜利,就在林凤祥在连镇被灭之后,僧格林沁移兵高唐州,在高唐州诱敌出战,最后收复高唐州。据《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中平定咢寇记录中卷四中提到:“正月二十九日夜,密令南面守镇官兵分开列队,停止更筹,故作疏防状,贼果疑城外无兵,全股南窜,曾王伏兵余前,与追兵合击……遂复高唐州。”僧格林沁在围困北伐军之时,密令南方的守镇官兵分开列队,做出防守疏松的状况,北伐军将领以为城外的守军较少,全兵突围,却遭到了僧格林沁早已准备好的伏兵和追兵,伤亡惨重,不得不在冯屯官据守。
二、气候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军北方的途中,北方冰寒地洞,大雪纷飞,导致交通的不便和后勤补给的不足,加上太平天国北伐军没有寒衣的准备,严重影响着北伐战士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导致北伐失败。北伐军进军速度过快,没有带足寒衣寒具,北伐军中的南方战士,尤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老战士,在北上的途中气候、水土不适应,严重削弱了北伐军的战斗力。在北伐军占领沧州的时候,想要下一步攻打天津,但是由于水路的船只不够,只能水陆一起进攻,李开芳编木为筏,水陆并进。据《方略》卷62中记载:“10月30日,攻达据天京城10里地区。”这是北伐军到达的最远之地。据姚宪之的《粤匪南北滋扰纪略》中提到“时值冬腊,天严寒,冰毙者尸枕籍。”北伐军在没有冬衣的情况下战斗,再加上北伐军腹背受敌,大水泛滥,交通不便,造成了粮食和后勤补给的困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北伐军的战斗力。而清军的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此消彼长,太平天国北伐军由进攻转变为防守。
(二)气候对北伐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北伐失败。后勤补给是一个一场战争成败的基本因素。自古作战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形式的战争,只要后勤补给不足,就代表了这个军队丧失战斗力,这些都说明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北伐军所采取的的后勤补给方式是临时筹措军需,北伐军只有占领一个地方才能有后勤补给,这种后勤补给方式只能维持短期的速战速决的战斗,如果战斗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就很明显了。北伐军没有根据地,只是不停地向前进攻,后勤补给不足也是一个必然因素,如果北伐军能稳扎稳打,建立几个根据地的情况下,结果就不会是北伐军的全军覆没。夏季华北地区属于干旱的气候,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缺乏粮食,只有小麦等面食能供北伐军补给,加上旱灾,天气干旱无雨,广大农民也都缺少粮食,北伐军的补给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局多次受到气候影响而导致战场的失败,据《粤氛纪事》记载:“初营于汴梁城外,值是夜雷雨交作,风拔大树,省城居运河之下游,霎时,城壕水添数丈,贼移高处而火药已湿,不能军,贼之被压而死者数千人,不战而创。”据《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中平定咢寇记卷三中提到“贼见官军冲过连锁,即驾小划而遁,我军追及,梭穿于千百贼船之中,迅如飞鸟,纵火大烧,烟炎蔽天,正值东南大风,贼舟不能下行……或反攀战船求救,被官兵刺杀,或缘登贼舟,贼亦抽刃斫之,不能相顾。北伐军在多次战役中,由于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战役的失败,如大风大雨天气,火药不能点燃,导致北伐军的战斗力的削弱。清军将领充分利用气候的因素对北伐军加以打击,开封城守将是代理河南布政使司沈兆云,按察使司林扬祖,僧格林沁都利用气候对北伐军的不利影响进行战争。僧格林沁在连镇俘虏林凤祥时,利用雨水增大这一有力条件,水淹北伐军,而北伐军在连镇的粮食被水淹,更加雪上加霜,导致最后被俘虏。天气还对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方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据《粤匪滋扰纪略》中记载“城外壕深数丈。”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常常挖穴攻城和地雷攻城,在开封遇到了困难。开封近郊没有大村落,不能掘隧道埋地雷,军备火药又被狂雨打湿,使得北伐军传统的攻城方法无用武之地,北伐军只能正面攻城,导致北伐军战斗力损失极大。
太平天国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转战六省,称得上是一个壮举。北伐军失败了,导致北伐军失败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是北伐军的孤军深入;两次北伐援军的失败;以及清政府的镇压、围剿。北伐军的孤军深入,让清军围追堵截,北伐军没有有力的后援,只能一路摆脱清军的包围,还要时刻牢记北伐的目标——攻打北京。清政府调动了大量的兵力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让北伐军不得不与数倍的敌人战斗,但是北伐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北伐军在战略战术、作战方法上都有明显欠缺,北伐军有明显的农民生产者的局限性,不能将政治和军事密切联系起来,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北方气候寒冷,华北地区正值暴雨时期,严重削弱着北伐军战斗力,这些都是北伐军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俞国.浅析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尹福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战略重点究竟在哪里[A].太平天国北伐史论文集[C].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