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卷讲评课中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的应用
2016-06-12罗妙珍
罗妙珍
摘 要: 应用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是高效的初中生物试卷讲评课的一种新的尝试。学生通过完成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课堂中及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考试中的易中难三类错题分层次找出错因并加以纠正,以改变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试卷的积极性、知识迁移能力及解题能力。
关键词: 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1.问题的提出
本校每两周进行小测验,每学期有三次大考试,每次试题都有代表性,重难点突出,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性,考完试后,一般要进行试卷讲评。试卷讲评的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和培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所以试卷讲评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脱离繁重而又低效的题海战术。在试卷讲评课上,老师常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一是按照序号逐条讲解;二是错题统计,先讲错题再讨论剩下的题目;三是分类讲评。无论哪种方式的讲评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齐答为辅。不管哪种讲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考完后学生只关心分数,教师的讲评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相同或相似的题目教师刚刚讲过,在下次试卷中学生的答题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学生这次没掌握的知识,下次还是不会,大大减弱试题的作用。笔者所任的班级中强力推行“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在小组合作方式下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地解决试卷讲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题能力。
2.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的设计与实施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和潜能[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为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实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据。人本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师而应该做一个教学过程的促进者(Facilitator)。他们重视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过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2]。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到自信与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前提。应该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到这种学习资源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单独或与别人合作)制订学习方案;创造真诚、关心、理解地促进教学的气氛。所以,学生考完试,首先要自己填写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做到自主学习,然后把错题分成几类加以解决,这符合人本主义理论。
2.1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的设计及填写
为了改变试卷讲评课的枯燥无味、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多次编写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得出下面这一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这份表格分四部分。这份报告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也注重提高解题能力。考完试拿到教师批改过的试卷后,学生先对着试卷填写《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
2.2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的实施
2.2.1小组合作形式下分层次解决问题
考试中的错题分三类解决:第一类是自己能解决的一些较容易的题目,称为一类错题;第二类是自己不能解决的,难度中等的题目,由小组解决;第三类是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难度较大的题目,统一由教师指导解决。
在填好《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的前提下,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有些题目是审题粗心或是知识遗忘的一些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形式,再认真审题或是查找书本知识,可以自己纠错的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是比较容易的题目,称为一类错题,通过自主学习高效解决。
建构主义的特色是重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当有些题目是不会看图或是不理解的,在上课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由于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同,知识的难易不同,有时单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因此,对于“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错题,难度中等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当然,小组成员同组异质,确保每组都有好中差三类同学。维果茨基强调,只有当儿童同环境中的人们及其同伴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起作用而激起各种各样的内部发展过程;学习不是发展,但组织适当的学习导致心理发展[3]。皮亚杰学派认为,在适当的任务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加深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小组成员间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将会使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使课堂焕发生机。
例如:下列人体的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摇?摇)
A.男性的神经细胞?摇 ?摇B.精子
C.男性成熟的红细胞?摇?摇 D.卵细胞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对男性才有Y染色体有一定的了解,D答案不能选。很多学生会想到精子有Y染色体,很容易错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精子染色体是22+X或是22+Y,故B不能选。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不含染色体,所以C也不能选。这样就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A。
最后,在组内讨论认为都不会的、不理解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归为第三类错题,每组组长把题号写到黑板上,这样的题已不多。教师会根据这些题目进行深入的讲评。教师要把试卷上的内容和课本的知识点或是中考的考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形成层层展开、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这样解决一道题实际就成为解决一类题。
2.2.2展示错题卡——提高解题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在个人单独学习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适合于其现有发展水平的帮助,从而使学习者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构建认知模式。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他们的认知图式会更加精确、复杂,当认知发展到一定水平,先前的认知图式还会发生改变。学生利用有关的知识背景使问题情境命题与他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所面临问题的性质与条件。在教师把第三类错题深入讲评之后,每位学生选择一道自己的第三类错题,按要求在《考试个人分析报告》中分析,把题目的知识点真正掌握之后,自己编写一道变式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提炼、知识迁移和解题能力。展示错题卡:
例如:题目: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摇?摇 ?摇?摇生殖,如果你的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30分钟一代计算,最理想状态下,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应达到1600个。
考点:细菌的生殖方式及如何计算。
3.实践意义: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
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知识、能力的主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分析学情,研究学情,把握学情,根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考试个人质量分析报告,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高效回顾知识点,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自主拓展、变式,使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知一法通一类,真正提高其解题能力。
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分析报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教师从点燃激情唤醒灵魂出发,从研究学生入手,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教师把精力和智慧放在全方位研究文本和研究学情上,放在目标和方法的设计上,放在调动学生深层参与上,放在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上,让教师敢于放手,甘当幕后英雄。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少了,但课后花的工夫却更多了。
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分析报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确实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自主思考错题的错因,自主尽自己能力纠错,向组员寻求纠错的办法,还有向老师提出请教,最后的错题卡展示都是学生要自主。跟以前的传统讲评课比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空前提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要耐心、虚心、诚心。在小组互动中经历了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学生彼此间更团结友爱。
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分析报告,转变了课堂结构。课堂由教师的一人堂到现在的预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实践,大部分错题由学生自主提出,学生内部自行解决,只有少数错题由教师帮助解决。互动方式走向多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小组交流等。课堂教学更强调网状协同、生态化、个性化、弹性、去中心化。教学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互动合作的开展及主体的学习生态的建设等。
4.反思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分析报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每次考试后都有所收获。但是也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是这份考试个人分析报告的设计和填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比如初一学生用和初二学生用就有所不同。初一学生要加以引导,有些错题不用一定纠结如何时填写这个表中的错因,重要的是,找到错因,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小组合作不是小组成员简单地聚在一起,每个班级都要分析学生情况,综合多种因素,将学生分成6至8人学习小组。对于小组成员的构成,则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第二类错题解决的作用。学生要多次进行,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如果只是这节课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就有可能过于胆小不敢面向其他同学,第二类错题也当成第一类错题,不了了之。三是教师要注重辅导,有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对于第三类错题不能理解,可以不强求,让他尝试做第二类错题的错题卡,尝试编写出变式题。教学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这样学生才不会失去信心。
小组合作下的考试个人分析报告可以说是传统的试卷讲评课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实践中看到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自主学习形式下它可以使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并能纠下一部分简单的错题。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纠正错题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一部分中等难度的错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度较大的错题,最后运用知识点解决难题,还动手编写变式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个人分析报告改变学生考完试只在乎分数、不想听老师做试卷讲评的旧局面,能很好地利用好每一次考试的价值,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17.
[3]郭裕建.“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心理科学,2002,1(2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