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2016-06-12唐芳
唐 芳
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唐芳
前段时间执教了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两小儿辩日》,对初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难点,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生动又有趣?在分析故事情节的时候,萌生了使用课本剧表演的念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篇选自《列子·汤问》的文章篇幅不长,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两个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辩斗无果,请教孔子,最后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文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在读准字音、读出韵味之后,是按部就班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体会人物形象?还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辩论表演,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我选择了后者。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时的课本剧编演,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盎然,也是一种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理解手段。运用得好,它会帮助同学们全面理解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节课的课堂片段如下——
师:我们要想学好文言文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要完成这个目标。(出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达到这两个目标?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要想把文言文读出韵味,首先要把字音读正确。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遇到了哪些拿不准的字词?
生1:“为”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应读wéi,还是wèi?
师:还有哪些同学被这个字难住了?(多数举手)那我们把有“为”的句子都划出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这个字的音应该怎么读?
出示: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⑶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觉得⑴⑵句中,应该读wéi,翻译为“是”的意思。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时候,读作wéi。
生2:第三句在课下的注释里,是“以为、认为”的意思。所以应该读作wéi。
师:能根据意思猜字的读音,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接着来说,还有哪些字?
生1:“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应该读zhī,可课下的注释里标注的是同“智”。究竟该读什么音?
生2:这个“知”是一个通假字,同“智”就应该读zhì。
师:大家通过交流,已经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怎样读出韵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
师:观察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前两句是反问句,第三句是疑问句。
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口气。
师:我们来和同桌扮演一下文中的两小儿,看看他们争论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分别扮演文中的两个小儿,进行辩斗。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抽一组学生来表演。(以原文对话)
师:两个温文尔雅的男孩,不急不躁,却又各不相让。我们还可以翻译过来,用白话文来表现他们的争辩?
(再指名一组学生表演)
师:一对急脾气,争辩得好激烈!到底谁对谁错,还得以理服人。老师也参与进来,来做孔子。我们再来一次。
又一组学生表演,教师扮演孔子。“孔子”答不上来,全班同学大笑。
师:两小儿留步,你们刚才笑话我,那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二生齐说:孔子啊!
师:那你们对我有哪些了解,说来听听。
学生交流对孔子的了解。
师:既然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二生笑)
转向多数学生,师:博学的孔子被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地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你想对孔子说什么?
生1:我很佩服他,很诚实。
生2:他能实事求是,就像他说过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师:那他们两个究竟谁说得对呢?我们还得把这个故事演下去。剧情发生了变化: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也表达了对孔子和两小儿的敬佩之情。那么,要想演好这一个剧集,我们要有哪些准备呢?
生:背诵课文,查找资料……
原本枯燥的一节文言文教学课,通过生动有效的课本剧表演,不仅调动了学生了积极性,还使学生全心研读课文,用心灵去触摸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文中读懂字音、读出韵味的教学目标很容易就能达到,可是怎样体会文中出现的人物特征呢?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
佐滕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即学习的过程分为认识实践、交往实践、自我内在的实践。他提倡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显然,作为教学活动的课本剧,也应当符合以上特征。这节课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发现,开展多样化地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但是,编演课本剧仅仅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怎样才能为学习课文更好地服务呢?我觉得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基于对文本原有的学习认知
演课本剧不能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它应该建立在学生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这节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借助自己的原来的学习认知读懂意思,读出韵味。首先要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面对新知识,儿童会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如果我们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就会丧失学生的兴趣。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强调的也是文本的整体性,不是分解的字词,而是节奏和音律。接着,学生交流对孔子的简介,这检测的是学生对文化名人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能否将自己储存的关于孔子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为自己辩论所用。最后的环节,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两小儿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这不仅建立在对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同时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认知结合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
二、促进课堂上学生的交往实践
真正有效的课堂交往,不应该只存在于师生之间,更多的应发生在学生之间。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互相探究、交流,进而有更多的启发。不仅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语言表达。在这节课中,学生对文章的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让他们畅所其言,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再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来读懂课文。比如“为”字的读音,“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篇文中究竟怎么读?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解答,要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要记得更深刻。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而去诵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现欲比较强,他们会通过和同桌的配合,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既梳理清楚课文的故事情节,也准确地把握了自己饰演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形象与自我内在的调整
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文本人物与自己有一个对话的过程。我即是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要把人物读活了,在“演”这一过程当中才可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地加以表现。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进入表演之后,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无意识中,学生会把塑造的形象与自我进行对照,进而去不断调整充实内在的自我,这比单纯地说教更具意义。
一节本枯燥的文言文课文,通过编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生动活泼了许多。但表演只是解读文本的手段,怎样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实践探讨。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市山城区第九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