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影响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2016-06-12付国柱王媛
付国柱,王媛
(北京化工大学 1学工办;2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 硕博论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影响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付国柱1,王媛2
(北京化工大学 1学工办;2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调研大学生社会化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而指导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方面综合素质。通过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1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中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环节中,立足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的根本立场,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高质量人才。
一、基本概念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指出:“希望高校的广大青年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不仅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也体现着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构建完善的培养体制,培养大学生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素质,具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大学生社会化是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指青年由学生逐步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众所周知,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在学校接受各种教育,究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文明化程度得以提高,服务社会从而使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最终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反映了高校是否站在社会需求的立场培养人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指导高校教育教学的标准及导向。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培养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而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质量,则能直观反映其在社会化身份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从而间接反映大学生本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程度。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毕业生如果不具备基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现阶段就不具备爱国、敬业、富强等家国使命;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一名优秀的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一定会让自己有能力承担好社会角色,为国家发展贡献应尽之力。因此,在大学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从而内在地、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身肩负的社会使命,提高自己的社会化质量。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增砖添瓦,又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讲,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核心和理论依据,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培养学生具备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意识。同时高校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了解学生的融入社会能力,力求通过大学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具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家国理想。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为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及可行性论证。
(一)样本情况及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了北京化工大学在读大三、大四本科生,通过保证调查对象对就业有更多深入的思考以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93.8%。调查对象涵盖了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8个学院所有专业,所涉及专业包括文法理工专业,范围较广。调查问卷共15道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主要调研大学生在就业实践环节中,对步入就业岗位之后自己的职业素养的预期,从而了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实际状况。
(二)调查数据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变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甚至出现了 “毕业后啃老”、“毕业等于失业”的怪现象,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1.高校学生融入社会的职业能力调研。对于大三、大四这些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都有一定的就业定位,其中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自己进入职场最重要的砝码,但是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一般。同时,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的欠缺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相关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数据反映了学生对这三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的诉求。大学生对就业困难都有一定的预期,就业困难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经验、社会竞争太激烈、就业期望过高,而紧随其后的就是自己能力不足。针对就业的困难,在学习期间着重所做的努力排在前三的主要是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准备或正在学好专业知识、通过兼职或志愿活动等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对就业困难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通过学校的教学环节、学生自身的努力等途径在努力克服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2.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调研。针对学生掌握的基本就业素质情况,问卷重点选取了基本就业素质中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规则意识等能力,来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而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集体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表1),缺少宽容、友善等品质,相对应的,勇于担当的品质及社会责任感相应有所欠缺。第二,缺乏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部分“4+2+1”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长期养尊处优,对制度规则、法律规章不了解不遵守,表现为考试作弊、国家助学金贷款还款违约、大学生犯罪等,拥有“我爸是李刚”自我高于法律意识的学生并非个案。第三,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不强。由于从小被溺爱,高校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节制的吃喝玩睡、室友关系紧张的情况比比皆是,没有主见、情绪失控、过分脆弱的情况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近50%的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会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状态。
3.高校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调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考量是综合的,社会拒绝只有高智商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让学生具备担当责任意识,以国家发展为己任,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表1 常在团队担任何种角色
总体来说,部分大学生对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认知有所欠缺,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功利主义或是“不主动、不担当”的思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及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用钱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部分大学生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而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的状态,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认为在职场中最重要的素质中“责任感”远远胜于其他品质,被大学生认为是在职场中最重要的素质,当然还有诚信、敬业、友善等品质。但是也有30%学生功利心思较重,认为自己的敬业程度会与单位给自己的工资成正比,工资低自己就不会敬业;甚至4.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到月开工资就可以了”。
针对人的尊严与金钱关系(表2),88.7%的被调查认为人的尊严重要,或者决不以人的尊严去换取金钱。在物欲浮躁、拜金风气浮夸的当今社会,高校要积极教育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
表2 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概括来讲,大学生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心理社会化、知识与能力社会化等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指导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社会化过渡培育其社会责任感,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融入生活”就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营造成日常学习生活的氛围,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全程把控,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效果监督,立足需求,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
(一)重视实践课程与实践效果,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职业能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实践,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大学生社会化培养体系要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强调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环境育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在大学生社会化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效果的检验监督,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自己所欠缺的职场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通过企业进校园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会的压力,真正实现“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零对接;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及各种学生活动,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自觉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
(二)营造环境育人的大学校园,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职业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友善、诚信、自由等高尚的品质,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而部分大学生特定的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决定了家庭教育不能完全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需要于细处、小处落实教育,营造全环境、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大学校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锻炼学生与自我相处、与他人相处、在活动中的担当等具体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教育。
(三)打造积极正面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需要学生突破狭隘的自我观念,站在国家、社会角度考虑问题,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需要在四年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自我”与国家的关系;需要积极打造正面的社会环境,树立正面的典型榜样,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为国奉献。如在学生面临毕业的最后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素质。通过开展 “感恩母校”主题展览、“我身边的榜样评选”等系列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化质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指导,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机制,通过全程化的培养教育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大学生社会化培养体系的作用分析.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
[3]于影.影响青年社会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4]王德强,等.大学生社会化的学校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责任编辑:陈九如)
Effec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u Guozhu1, Wang Yuan2
(1StudentAffairsOffice; 2SchoolofHumanities,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the pres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iming to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reating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cluding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ardent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passionate dedication to work.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vit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making China a powerful, democratic, highly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land of happines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 stud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20
基金项目: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项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效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国柱(1977-),男,北京化工大学学工办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王媛(1986-),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