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
2016-06-12彭家明吕小林
彭家明 吕小林
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
彭家明 吕小林
目的 分析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方法 选取急慢性白血病患者46例,按照患者的病情,分为慢性白血病组和急性白血病,各23例,并选择2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检验,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健康人血液中如ALP、HBDH、GGT、LDH等血清酶、如锌、铜、铬等相关微量元素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2组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微量元素、血清酶含量在血液生化检验结果中,均显示比健康人的水平高,在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相关微量元素以及血清酶除了铬含量没有得到恢复外,其余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急性白血病组患者的ALP(72.0±6.2)μ/dL、HBDH(153.0±19.2)IU/L、GGT(60.1±9.6)U/L、LDH(256.1±11.4)IU/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LP(46.1±1.6)μ/dL、HBDH(107.2±17.5)IU/L、GGT(26.9±4.1)U/L、LDH(149.0±2.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相关微量元素、血清酶的含量,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其进行血液生化检验便于制定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案,并能在一定程度是上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判断。
急慢性白血病;血液;生化检验价值
尽管当前的医学条件正在不断的进步与成熟,但是在近年来对白血病的医学研究中,均没有对白血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诱发病因有个明确的判断,相关医学研究者认为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血清酶和微量元素与白血病的发生有某种关联性[1]。本研究以急慢性白血病患者46例进行血液生化检验,对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与血清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46例,按照患者的病情分为慢性白血病组和急性白血病组,各23例。慢性白血病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4.68±2.72)岁;急性白血病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5.45±3.56)岁。在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9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14例;在2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中,有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1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另外选择23例志愿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60±4.30)岁,对照组健康人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均正常,均无其他疾病。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在患者入院治疗之前,对所有白血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人,在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的静脉血,经离心后进行低温保存[2]。之后,在所有患者入院治疗1周之后,进行第2次抽血,将所抽取的血液样本,采用原子光谱吸收法等方法,将患者血液中的锌、铜以及铬血清酶含量,以及利用速率法将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等的水平进行生化学的检测,然后进行血常规检验测定。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液与对照组的健康人进行血液生化检验,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健康人血液中如ALP(亮氨酸氨基肽酶)、HBDH(a羟丁酸脱氨酶)、GGT(r谷氨酰转移酶)、LDH(乳酸脱氢酶)等血清酶、如锌、铜、铬等相关微量元素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血清酶以及相关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其血液中的血清酶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治疗前,2组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ALP、HBDH、GGT、LDH等含量均偏高,在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患者血液内的相关微量元素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缓解,在治疗后,患者血液内的铜以及锌元素含量均明显下降,另外的铬元素含量水平却出现提升。患者血液中的相关元素和血清酶在治疗前后的与对照组健康人的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组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液血清酶与微量元素的对比情况(x±s)
3 讨论
白血病患者疾病恶化,主要是由于血液系统出现恶性病变,从而导致体内原有的血清酶以及微量元素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3]。在本研究中,根据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显示,对白血病患者血液中血清酶、微量元素进行明确的了解,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未接受治疗前,其肝肾以及心肺功能处于正常水平,白血病患者血清内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以及γ-谷氨酸转肽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与健康人的相对应酶都偏高[4]。血清酶中LDA含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患者LDA活性增加,才能得以大量的合成,从而满足肿瘤恶变细胞的生长。另外对乳酸脱氢酶水平的检验,是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病情得以不断的缓解,在水平降低的同时,能有利于白血病治疗效果进行判断,而明显的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能够成为患者治疗预后判断的参考标准[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后,白血病患者体内的锌、铜以及铬等金属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也是不同。在治疗前,2组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微量元素、血清酶含量在血液生化检验结果中,均显示高于健康人;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除了铬含量没有得到恢复外,其余均显示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接受治疗后,患者血液内的相关微量元素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缓解,且患者血液内的铜以及锌元素含量均明显下降,铬元素含量水平却出现提升。而在人体内金属酶,大约占参与人体各种重要生化反应酶总数的1/3,这就表明锌、铜以及铬元素的变化与疾病有着一定的关联[6]。其中,血铜对人体的造血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是由于铜影响人体内造血过程,铜通能够吸收铁,运用铁以及运输铁,人体血含量的变化随着铜蓝蛋白的变化而变化,而铜蓝蛋白在人体受到炎症等刺激的时候,就会大量的合成[6]。另外在肝脏内合成的铜蓝蛋白能够被神经氨酸酶在其通过干细胞表面时将其分解,将铜释放后排出,然而这一过程如果受到其他原因的抑制,就会增加患者血清内的铜蓝蛋白、铜水平[7-8]。而白血病的发展情况与血铜含量水平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血铜含量水平的变化经常发生在白血病临床症状体现出来之前。因此,在对白血病患者给予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血铜含量水平的状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并帮助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对策,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判断价值。
[1] 张廷胜.分析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9):44.
[2] 张进辉.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36例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3):16-17.
[3] 许薇.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2(6):75,59.
[4] 徐燕华,杨春梅,钱文斌,等.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SBHA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41(5):491-497.
[5] 陈家东.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医药前沿, 2014,4(25):153-154.
[6] 石耿利.急慢性白血病46例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9):109,111.
[7] 骆芸.25例白血病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的对照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3(5):220.
[8] 张刚强,冯利得.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7):8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33
江西 341400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彭家明)33000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吕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