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语文版初中教材所选古诗文里的“闲”
2016-06-12刘利
刘利
摘 要:探“闲”,说“闲”,我这闲人之闲。古人闲,今人闲,各有各的闲;古诗文里,“闲”字不闲!
关键词:初中教材;古诗文;“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31-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初中教材所选(以下简称“教材”)的《记承天诗夜游》《观刈麦》《游山西村》《行路难(其一)》等几篇古诗文,其中都有一“闲”字。细细探究,这“闲”字确实不闲。
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选入教材的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认真品味其“闲”字,细想:苏轼为啥闲?张怀民为啥闲?“吾两人”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吾两人”真的就“闲”呢?
原来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做一闲官,闲吧;张怀民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到黄州,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也闲吧。虽然,苏轼与张怀民被贬到黄州的时间不同,前后相差四年,但同为被贬之人,加之两人喜以山水怡情悦性,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能闲在一起,亦或是同病相怜啊。至于“两人”闲到什么程度?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由此看来,“吾两人”也确够闲的。
那么,是不是“吾两人”真的就“闲”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从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综上赘言,这“闲”字,“闲”得真妙,可谓“闲”到家了。
二、“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材所选的《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因为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正是其复杂心情的最好表述,意思是说: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从中可以感受到: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同时,这样的结尾,婉转地吐露了诗人的心绪。这两句诗中的“闲”字,可了不得。诗人因罢官回归家乡,人赋闲在家,但心里始终不闲,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以“闲”游山村,与农人叙谈。谈什么?不得而知。但细想: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无非也不外乎国计民生。“闲”吗?不闲;不“闲”吗?闲!似“闲”非“闲”,“闲”字确实耐人寻味。
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教材所选《行路难·其一》以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成为《行路难》三首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被后人列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内容看,这首诗应该是写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说“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前一句用姜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后一句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此时的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愤郁和不平,但他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诗人增加了信心,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诗句中的这一“闲”字,也可谓不闲。被“赐金放还”,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真是够“闲”的了;但反过来一想:诗人“闲”吗?不闲。为什么不闲呢?心里不闲呀。处在人生低谷,还在想着报效朝廷报效国家,还在以姜尚、伊尹的经历进行自我慰藉,还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被重用的“闲”与心中的“不闲”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见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在急遽变化交替着。“闲”字用得好,好在突出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好在展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探“闲”,说“闲”,我这闲人之闲。古人闲,今人闲,各有各的闲;古诗文里,“闲”字不闲!
参考文献:
[1] 陈国明.《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语文学习》2012年12期
[2] 曹津源.怎一个“闲”字了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心绪轨迹探寻.《语文知识》2002年08期
[3] 韩守满.题目·情节·主旨——《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