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6-12丁雅晴
丁雅晴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构成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丁雅晴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三大构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成艺术这门学科的基础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及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存在,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该文尝试从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完善国内高校构成艺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构成艺术;教学;创新思维;传统文化
0引言
世界上最早设计教育通行的专业基础课由包豪斯创立,平面、立体、色彩的研究被包豪斯独立成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设计教育界从国外引进了“三大构成”的教学体系。从此,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共同组成了设计教育的基础[1]。构成艺术是研究形式和造型规律的基础课程,单纯化、抽象化和高度概括的形式美是构成的基本特征。对这些基础特征的认识,是从事任何艺术设计都应具备的能力。就像学习写文章时,必须先学习单词、造句、文法,并了解不同的体裁,才能着手写作―样。如果这个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精细,在今后的设计创作活动中必然寸步难行。鉴于构成艺术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有必要对于目前的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知识结构。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构成艺术教材来看,内容往往是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这种编排很难体现不同专业的 “个性” 需求[2]。视觉传达专业是平面设计,主要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而环艺专业是空间的,主要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构成教学的每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以体现出实用价值[3]。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并没有针对授课学生所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在内容上有所偏重,学生不知道构成学原理如何与平面设计相结合。长期反复进行同样的课题训练内容,如色彩构成中的单色推移、立体构成中的半立体纸浮雕练习等(图1),已成为市面上大部分构成教材的“保留节目”[4]。这种不能反映艺术设计的时代发展性的僵硬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图1 半立体纸浮雕(网络资源)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每学期分开授课,导致三大构成课程被独立开来、缺少联系。部分院校意识到了把构成教学分割开来的弊端,于是开设了包含三大构成内容的构成艺术课程,但是也存在着问题。构成的教学总课时被压缩,课时安排快餐化。比如专升本学生开设的构成艺术只安排了42个学时,是为期3周的单元制授课。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们的基础层次不齐,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5],留给学生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明显不够。
1.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只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及掌握程度,这样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摆放了大篇幅的文字,缺少图片和其他的生动内容。这样授课方式就没能好好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只是节约了板书时间而已。学生在课堂完成作业时,有的教师不沟通不交流只顾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了创意不知如何实现,导致积极性下降,作品想象力和表现力也不高。
1.4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定势
过去的艺术教育,绝大部分是从既有物出发进行模仿和再现,而构成是创造一个新的形式。创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从无到有。授课针对的这部分学生群体,过去的艺术教育都是写实教育,因此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具象思维习惯上。从几次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拿来主义”,盲目模仿西方设计风格,不能把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去。
1.5学生的评分标准不合理
老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几乎全是以最后做出来的作品为评价标准,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夸大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平时作业质量高,考试作业表现力稍微差了一些;有些学生在完成考试作业过程中非常认真,创意新颖,但是结果差强人意,逐渐失去信心放弃作品。包豪斯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实践的过程,以及在实践之后得出的思考。当给出一个题目的时候,不应该误导学生把作品当成最终答案,应该激发学生去做尽可能多的尝试[6],在尝试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得到启发、收获经验。
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2.1根据专业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当注意教材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否充分反映艺术设计的当代特征和发展走向,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不同方向的教学内容也应当具有针对性。例如,构成艺术的思维方法与视觉元素的创造方式是视觉传达专业后面所学课程必须用到的基础方法[7]。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构成设计的各种法则,能使建筑产生-种简练、明快的现代感(图2)。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一些室内的空间处理、织物的装饰以及灯和家具的造型处理,天棚墙面和地面的处理都运用了构成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如对比、重复、肌理等。
图2 栖息地67萨夫迪(网络资源)
经验表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自己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时,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专业化设计体系奠定一定的设计创造思维基础。
2.2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构成艺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二维、三维形态、色彩及光的构成原理、形式美的规律以及表现形式,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学习的好坏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重大。作为学校,要为该门课程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务部门和系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参考其它院校好的经验以外,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在总课时安排、每周授课时间、教材选用等方面,征求相关专业教师的意见。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要根据学生专业方向,认真细致的研究构成艺术教学内容,要抓住重点,有所取舍和侧重。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2.3.1网络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可以把学生的视、听、触觉充分调动起来,使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8]。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设计资源,收集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学科前沿的资料。PPT课件制作风格可配合所授课程,对某些用文字、 图片等表述不清楚的知识环节,可把动画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引进教学方式中[9](图3)。虽然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如果能运用好的话,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需强调的是,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授课各有利弊,不能完全抛弃其一,要把两种授课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图3构成艺术动画(作者自制)
2.3.2增加课堂互动
构成艺术相对其他课程较为枯燥,为了讲好这门课,不至于让学生翘课、睡觉,保证出勤率,老师不是在点名上花气力,而是从自身下工夫。每一次课,教师要提前阅览大量的资料,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契合点,让学生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课堂互动。比如上学期立体构成授课时,加大训练学生对于材料的熟悉和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并且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去完成作品,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此外,学生可5~7人组成一个小组,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建议其解决的方法,协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件构成作品,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几分钟的展示和分析,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又加强了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益。还有,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5]。所以要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首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其缺点和不足,采取 “扬长避短” 方式进行辅导。这样学生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完成作品,作品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2.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4.1从模仿走向创造
首先鼓励学生多看设计网站上发的作品,然后进行模仿练习。很多学生在练习时会发现,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竟然做不出来,比如某个地方为什么用红色,为什么某个区域的形状是这样的,有些效果明明淡得几乎看不出来为什么还要放……[10]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前疑惑的问题会慢慢清晰起来,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意味着之前的模仿开始收获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坚持练习,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没有模仿的积累,创造无从谈起。
2.4.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设计最能够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态度,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追寻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乡风民俗、传统工艺、地方风味等传统文化到处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设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和市场,这两个因素都与地域文化和时间息息相关。作为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进行模仿设计,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生在构成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元素,首先要了解他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其次要用现代人的生活来感悟思考,寻求新的切入点,赋予一个新的意念。
2.5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
大部分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都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效果来进行评分。这种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实际上,学生正是在制作和创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除了本课程授课教师之外,可从教研室选择另外两位教师,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作业分别打分,适当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最后取平均成绩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评分机制,可以克服个体的片面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
3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实际构成艺术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且依据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解决的方法。构成艺术作为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如果不能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出的设计专业学生就会机械化、类似化,那么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认真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注重内涵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书华.构成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张海峰.《设计构成》课程之“设计的参与”教学设计[J].价值工程,2014(4):220-221.
[3]吕焕琴.《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反思与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4): 259-260.
[4]王平.艺术设计三大构成的课程统整与优化[J].艺术教育,2012,(11):143-144.
[5]马利广.三大构成教学存在问题及教改建议——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 9(2):102-105.
[6]李万英.构成艺术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 2008(31):224-224.
[7]陈会利.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46-147.
[8]刘筱芬.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0(3):79-80.[9]张威媛.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误区[J].电影评介,2007(4):110-111.
[10]VIK JAR.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误区[J].电影评介,2007(4):110-111.
收稿日期:2016-02-26;修改日期:2016-03-02
作者简介:丁雅晴(1990-),女,硕士,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81(2016)01-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