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策略初探
2016-06-12王敏
王敏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学习、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向社会生活领域延伸。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综合实践;途径;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6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是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有趣、丰富的学习方式转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收获。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组织综合实践课的基础
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师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前,应积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赏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例如:采用自评、他评、组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重过程,轻结果,重视体现评价的阶段性、过程性。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创新的乐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给每个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平台,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由于我们的学生惯于从课堂获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机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探究的资源,这些做法,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组织探究学习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明确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可也从以下几方面来组织:
1、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如: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知道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个位肯定是“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2×……×99×100所得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末尾‘0”的探究主题。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捕捉确定探究主题的意识。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具有探究性价值的主题。
2、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方案。在确定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主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探究方案。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中、低年级,主要以引导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拓展延伸为主。例如:让学生拟定探究目的、探究的内容与方法、探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探究结果内容等。制订探究学习方案,可以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3、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要渗透合作意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被动参和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与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4、引导学生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问题、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等。
三、优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1、在组织数学综合实践课活动的时,应转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不能把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课程评价理念则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因此,我校部分年级在评价中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性的多方协商评定法,使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人。
2、在评价内容上,由过去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而以往的评价内容,只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考试的内容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评价的内容除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丰富评价内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展开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素养,而不是通过学习所获取的学习结果。因此,我校在评价上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会数学综合活动的主人。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学习、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向社会生活领域延伸。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