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2016-06-12黄飞
黄飞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面对个性化非常明显的90后的大学生,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本文就高校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管理;价值;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69-01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重任,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教学实践质量等因素外,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尤为重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中。构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
1."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一切活动的本源;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最根本的是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独立、个性的个体;"本",是将个体看作一个主体,强化个体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要求把人放在主体的地位之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站在"人"的根本利益之上。"以人为本"将促进人的全而发展作为要求,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而的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实现学生的全而身心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而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弘扬学生的价值,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完善。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学生管理不应是制度化、标准化、行政化的教条式管理,应明确职业性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同时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学生需求,学生管理模式应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由此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本质的体现和客观的需要。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呈现下滑状态,特别是心理素质,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进行新生心理测试,该测试呈现高职学生心理年龄偏低,成熟与幼稚、自尊与自卑并存的矛盾特征,具体表现为有理想、无目标,缺乏奋斗的坚定毅力。种种问题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客观上要求对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加以剖析、改进,采用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目前,高职教育无限突出技能培养,这是高职教育异化现象。技能本位的高职教育,订单式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某种程度偏离了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不是发展性的职业教育概念,面临这样的情况需要高职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为本的特征分析
由上述人为本的内涵可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其具有柔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
3.1从管理理念来看。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多以学校稳定发展为重,通过制度来实现既定目标,将利益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忽视;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则在学校利益基础上对学生个人的需求更为重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学校随着学生的良好发展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3.2从管理方式和原则上来看。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多通过控制和约束来命令学生服从,这种管理方式与我国人才需求现状有较大矛盾,其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制度大大限制了管理方式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管理原则来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管理。
3.3从管理目标与内容上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够在强健的体魄下掌握扎实的知识水平,突破原来高校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视,以情感交流手段来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与情感健康积极。
4."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开展途径
4.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立足于学生的根本利益,根据学生的成才需求和健康成长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不仅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贴和关怀,还应为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学生管理工作应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将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学生为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通过对信息化的全面推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同时开展现代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科技信息手段的运用,而实现一种系统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4.2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1)自然环境。环境能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的主要阵地。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己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地丰富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除了美观之外,还要注重实用性,满足师生生活、学习和休闲的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人创造环境,环境培育人"的效果。(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等总体规划布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喧闹的体育场应与学生宿舍、图书室分开布局,等等。(3)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多种多样的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书法、诗歌、演讲、歌舞比赛等,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和人文关怀,以达到理想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4.3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实施关键。没有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任何制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贯彻,政治素养好、道德品质高、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是该队伍具有的特征。同时学生管理队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论,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促进学生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管理具体工作涉及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最好具有专业背景及较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心理辅导经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采用交流学习,培训,科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管理者的思想、学校环境、管理者的素质等多方面入手,保障"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的顺利实施,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飞鹏. 以人为本,尊重为大——浅谈对"精致化"管理的理解[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62+66.
[2]张亚龙. 浅谈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6,02:18.
[3]吕鹏飞,吴琼石,封杨智千.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 经营与管理,2015,08: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