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全面发展
2016-06-12陈高
陈高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58-02
前言:很多年以来,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基于考试成绩和分数。认为成绩好了,分数高了这个学生什么都好了。就是个好学生!如果成绩差了,分数低了这个学生什么都不好了。就是个差生!不能够全面的评价学生,不能够看到学生除成绩考试以外的优点。这种唯成绩论我个人认为是相当不正确的。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很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越来越不象"教育"了:上级用考试分数(升学率)考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用考试分数(升学率)考评学校,学校用统考分数(升学率)考评教师,教师为了职称、工资待遇甚至岗位,再简单地说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必须(只能)死盯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了考试分数教师无可奈何地、加班加点地、残酷无情地"死整"学生,学生为了迎战考试被迫死记硬背、题海奔命,甚至弄虚作假!为了考试分数,学校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强迫师生补课(或辅导),于是,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快没了,每天从早上天不亮苦干到晚上十一点左右。这还不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必须"以考迎考",于是"周测月考"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轮番轰炸。
现在内江十中的情况大家都有耳闻。我们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差等。说白了就是比起其它好学校的学生起点就低了很多。但是以后他们出了社会不可避免的要和这些好学校的同学竞争。那么他们用什么去比去竞争呢?我认为他们除了继续努力学习以外,更应该把学习放到课堂以外,通过活动平时的日常生活来不断完善"成绩"以外的一些东西。比如办事能力,为人处事,道德素质,说话方式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靠这些方面来和以后的同龄人竞争。不用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而是建立更多别人没有的优点。所以对于培养学生不应该只是看他们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应该转化他们的注意力。把对于学生的培养除了学习以外,更多的要放在这些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但对于家长,看重的往往是孩子考试的一个分数,也以分数来衡量你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如何,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应该知道,考试学生差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孩子,他们的身上也有不少的闪光点。
考试成绩差的孩子往往被我们视为"后进生",由于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友谊,更得不到父母的宠爱,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悲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做不好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被老师斥骂,受尽了同学们地白眼。殊不知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多大的伤害,给孩子童年添加了多少阴影,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我们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将学生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唯一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话,就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把学生放到未来社会发展中去考虑,放到社会需要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单以学生在校学习考试时的成绩来考虑。以成绩为指标"量"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工人;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在社会中都用得到。我们的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每一个孩子都独特才华的。 事实上,有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成熟,这样的孩子,老师就可以培养他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与老师共同管理班级;有的孩子在劳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没词老哦是不知任务都能按时完成,这样的学生就可以成为班级里的卫生委员;有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那他就可以成为班里的调味剂,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发光发亮。
虽然基层学校无法改变高考制度"成绩崇拜"的现状,但这对于多元教育理念的实施落实却有众人拾柴之效。在对学生进行多元赏识和多元评价方面,仍可以出台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改革措施和培养通道。这种多元评价的目的很明确,,注重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服务于公共福利的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教育一定要告诉孩子,发挥你们的强项,张扬你们的个性,这是你们的发展权利,也是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优化设计。"兴趣是最大的生产力",长期发展下去,孩子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人格熏陶以及社会性情、社会道德必将得到极大提高。知识崇拜将会受到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思维、个性能量以及创造活力的增强和社会性元素的加大。达到成绩和能力素养的双重提高,成为未来的强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当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什么是"剩下来的"?就是知识以外的精神收获、人格收获和道德收获,通俗一点就是学生从老师、教育那里继承了某种习惯,学校给学生制造了宝贵的教育无形资产。正如文园中学校长王桂莲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发现感动、传播感动,在全校掀起弘扬正气、歌颂真情、倡导真善美的热潮。"多挖掘"剩下来的东西"的教育内涵,而不仅仅满足于成绩的雕琢和分数的提升,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换言之,那些创造性强的学生,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那些实践性人才,那些善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那些道德高尚者,就是成绩不够高,也能得到了赏识机会。这会激发学校、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跳出智能崇拜,强化孩子服务于公共事业的品格和思维;跳出单打一思维,强化多元思维和发展。素质教育自然就能得到落实和积极推进。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为别人服务的一面,都有被他人重视的一面,而后,老师要以这一闪光点作为他今后成功的起点,慢慢培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共同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会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