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课标下“舞蹈与音乐”模块的教学构想
2016-06-12卫玮
卫玮
摘要:石柱县中小学在新课标颁布之前,是没有舞蹈课的,也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引起了全县广大音乐教师的广泛关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音乐教学模块的设计,丰富和完善了音乐课程的内容,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给我县广大舞蹈教师指明了方向。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六个教学模块的研究与设计应是每个舞蹈教师操作的重点。其中,"鉴赏"模块有原"艺术欣赏课"的基础,比较容易操作;而课标中新设计的另外五个模块因无模式可循,则更需要舞蹈教师在学习课标的基础上,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下面结合课标的学习,具体谈一下"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设想。
关键词:新课标;舞蹈;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21-02
课标中关于"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定位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姊妹艺术……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修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舞蹈鉴赏与舞蹈常识:鉴赏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并对其不同特色、风格和音乐作出评价;了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体裁与舞种、表演形式等知识;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
2.舞蹈表演: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情绪情感;根据指定或自选的音乐即兴舞蹈;表演舞蹈或舞剧片段等。
3.舞蹈创编: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
根据上述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在设计教学和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处理好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精征
舞蹈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亦是时空艺术。舞蹈艺术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1动作性。舞蹈以人的形体动作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用来表达一定含义的舞蹈动作,被称为"舞蹈语汇"。舞蹈语汇由空间、时间和力度三种元素构成,并有着程式化、雕塑性、韵律感等特点。舞蹈动作的程式化,是舞蹈艺术经过长期积累和提炼形成的,是舞蹈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体现,如民族舞蹈中的动作"探海"、"卧鱼"、"鹰展翅"、"金鸡独立",芭蕾舞中的动作"阿拉贝斯"(迎风展翅)、"弗耶得"(单腿旋转)等。舞蹈动作的雕塑性,指相对静止的动作造型,这种富于美感,充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吸引人们反复观赏品味,有如活的雕像一般的造型动作,能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联想、启迪和审美享受。舞蹈动作的韵律感,主要体现为舞蹈同节奏的一种协调关系。舞蹈动作必须具有韵律,要求在一个统一的基调上连贯、流畅、有节奏地发展,体现为一种"律动"。
1.2情感性。舞蹈同音乐一样,是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在具体形式上,一般有表达情绪的和表现情节的两类。情绪舞没有具体事件或情节,只是表达、渲染某种情绪,如欢快热烈的《美丽的草原》、激情火爆的《安塞腰鼓》、清新秀美的《茉莉花》等。而包含一定事件并在某些情节基础上展开抒情的舞蹈则同"情绪舞"不同,一是此类舞蹈具有叙事性,二是大多有一个概括与提示事件的标题,如《金山战鼓》、《天鹅之死》、《再见吧,妈妈》等。
1.3审美性。同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形式美亦是舞蹈艺术的法则之一。美是舞蹈的第一要素。形式美对舞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形体动作的程式美,这是按照美的法则在长期舞蹈实践中形成的结果,是舞蹈审美规律的客观体现。其次,表现为动作和结构上的对称美、均衡美。同样的动作,向左做一次,一般也再向右做一次;双人舞中,男的跳一段独舞,一般也会女的再跳一段独舞,不然就失去了均衡;此外,人数的安排,男女的比例,一般也都要求对称和均衡。再次,表现于场面上的变化统一美。舞蹈场面(特别是大型舞蹈)于变化中求统一特别重要,缺少变化,会平淡无味;不能统一,则杂乱无章。
2.注意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乐论指出:"舞蹈,乐之容也。"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气质,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与表现力,因此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2.1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音乐是源头,是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 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感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
2.2音乐课程与"音乐与舞蹈"教学模块之间的关系。音乐课程是本体,是旨归,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音乐与舞蹈"是从姊妹艺术的角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了解与掌握舞蹈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最终目的还是体现在音乐学习上,是为了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音乐与舞蹈教学中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3.生动的肢体语言
老师用微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那用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请记住,我们快乐的音乐盛餐的客人是一群6至7岁的小学生。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约为20分钟。那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变换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来代替语言,如:有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演的时候会比较害怕,这时老师给一个鼓励的眼神支持这学生,就会比用语言鼓励效果要好;在教唱一些小动物的歌曲或带动作的儿歌,如《十只小猪过河》、《小毛驴》、《在农场里》、《做早操》《向前走向后走》时,我用了直观的、形象的方法,模仿小动物的形象,或带着学生挥舞手臂、跺跺小脚,这样就吸引到学生的注意,整节课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上课时同学的注意开始分散,这时老师的一个严肃的表情作为提醒,这比用语言批评他们更有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老师生动的肢体语言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少,在欣赏抽象的音乐时,他们很难理解到音乐的含义,这时如果老师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如学生在欣赏不同情绪的歌曲时,老师的眼神和表情可以表现的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和表情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欣赏舞曲时或表现动物不同形象的歌曲时,老师可以边听边跳着舞或边听边模仿着动物形象,这样都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学不枯燥,逐步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8):2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