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
2016-06-12张是泽
张是泽
摘 要:匾额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匾额既富于审美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它传承着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见证了历史的更替与变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艺术品种匾额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花朵弥足珍贵,如何守得住传统文化的根,做到古为今用,薪火相传,是每一位书法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国民的分内之事。
关键词:匾额 传统文化 匾额制作
纵观古今,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达官显贵或文人墨客,由此可见古人对匾额极为重视。当今社会,各种艺术形式与时俱进,匾额的材质、制作方法较之古人也有很大变化,比如匾材逐渐由传统实木为铁板、铝板、不锈钢板、亚克力板、钛金板等现代合成材料所取代;制作工艺机器雕刻也代替了传统的手工镌刻。这一现象具有时代性,既是技术的丰富与进步,满足人们追求新鲜产物的审美心理,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但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并失去了匾额应有的艺术美感与审美价值。
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匾额的艺术之美与笔者在创作时梳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试图重新唤起公众对匾额艺术的关注与传承。
一、 匾额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所谓匾额,有叫扁额,扁牍,也有称之为牌额的,或者叫做扁,匾或额,它是一种装饰构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将书法文字书写下来,可在木头、石头或者砖质的材料之上,高高的悬挂在建筑的大门头上,标记处建筑物的名称和它代表的性质、意义,将标志题在匾额上,表达出赞扬的含义,充分的表现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恰到好处的体现人们的情感。匾额的设计具有制作精美的特点,有着极其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匾额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即横和竖,竖匾是古代早期最常有的形式,形状是长方形为主,也有接近方形的。古代的晚期多数为横着的方式,这样形式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制定的,因为匾额在古代大多材质是木质的,所以早期的匾额留存下来的并不太多。我国现金存在的建筑匾额除了汉代、晋朝以及南北朝的华表和石庙上有相以额题之外,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上的匾额,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之阁”。根据考证,此阁是近代统和二年建造的,它的匾额则是同时立的或者稍后立的。最早匾额应该发生于先秦,在汉魏时期就有所萌芽,在唐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盛行阶段。一般对书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秦书八体”中“署书”指的就是匾额上延续到现在的大字,也就是榜书,其书法特点是大气磅礴。其书法代表是沙孟海先生、刘炳森先生。然而匾额最早是在汉高祖六年的。萧沙提写“苍龙”、“白虎”两字匾额,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而也说明在秦汉时期,匾额就开始使用了,在《太平广记》一书中记载:“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并好,宜祝点正之,因危惧以戎子孙,无为大字楷法。昭令仲将大为题器,以为永制。”
在中国的文化中,一致的能反映中匾额文化的历史足迹,也有的研究者发现,早在3100多年前周文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匾额,那么最迟在三国时期匾额已经开始出现了,台湾的张振辉教授认为,汉代的望楼型明器必然属于当时的楼阁建筑,由此可以推断匾额在汉代已经萌芽,在秦汉以后匾额又有了新的用途,也赋予了新的意义,也被赋于美意悬挂起来,起到表彰人物的贡献的作用。在《后汉书》记载在当时能够官府的扁表示着一种很高的荣誉。到了唐宋时期,匾额的作用就更加的广泛了。这个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喜欢在居所悬挂匾额,不光为了取一个名字,而是更为表达一种清新高雅的状态,给人一种“入门见匾己不凡,推窗纵观清可掬”的全新之感,到了明清时期,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也多元化起来,匾额的作用也变得非常的广泛,内容页渐渐的丰富起来,书法也非常的精湛,镌刻非常的精美,形式花样也随着越来越多起来。匾额上四周也开始有各种各样的雕饰花纹,还有镶嵌珠宝的,具有极其华贵的特点,也宣扬了匾额所赋予的社会地位。
唐代以后,楷书成为这一时期匾额为主的字体,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有时候也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被刻入匾中,但无论哪种书体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实有茂密沉厚,雍容大气端庄的气魄,既要体现帝王般的威严,厚重,壮大的富贵之相,让人看了有种肃然起敬的情感。匾额的书法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构成最能表达思想情感、理念志趣、修身恬性之最具文化色彩的艺术空间。匾额制作之前,先请官员或者名人将书法写在纸上,人们称为“匾式”,从明清时期匾额遗存的状态来看,除了圣旨匾是原原本本椅子不懂地将皇帝办法的圣旨可在匾额上外,其余的匾额都是有一定的规范格式要求的,匾额的书写格式都试从左到右,居于右侧的文字为上款,右边的构成下款,中间的正文是题词。上款和下款部分的文字也称作款识。在书画作品中,题上作者的名字,创作的时间,钤上作者的印章,以此表示郑重。匾式的书写格式与书法的写作格式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在款识部分加上题匾的官衔,这也是明清时期匾额的一种习俗。款识的文字对于现代人鉴别匾额的年代和题写人的身份提示有一定的作用。
少的是两个字,字多的能达到十个,其中多以四个字为主,主要根据受匾人的身份,处境等情况定的。
匾额是一门艺术,它融入了诗文辞赋书法篆刻,建筑艺术是集文字,印,雕,色于一身的一门文化艺术,充分的反映但是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情,为我们充分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物例证意义。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也在不停的进步着,艺术匾额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早传统的文化花园中盛开怒放着,它的价值弥足珍贵。也带给我极强的信心,做好匾额更好的研究匾额艺术,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匾额艺术。如何更好的守住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是每一位书法工作者的一项重任,也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一项分内之事。匾额艺术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相信还会继续发扬光大,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匾额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欣赏这一艺术门类,匾额艺术也将创造更多艺术奇迹。
二、匾额的艺术之美
1.书法之美
匾额以简约的文字,深厚的内涵,优秀书法,悦目的漆饰集于一身,高悬于门首与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庄重之美。匾额艺术之美首先体现在书法,匾额的特殊性决定了匾额的题字多为名家高手所书,故伴随匾额而生的匾额书法备受人们瞩目,匾额书法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用,为使书法与高大建筑,浑然一体,符合环境美学要求,我们不妨纵观古今匾额上的书法,多以庙堂之气象,这种风格在视觉和心理上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趣味,已深入人心,视为匾榜大字之正统,正宗。笔者习惯将书法与匾额融为一体来观察,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匾额才拥有超凡的艺术效果。
2.用刀之美
用刀如用笔,形成固有程式的刀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大面积为排列整齐的刀法,整齐划一。仔细观察:错落有致,刀法丰富,八面出锋,长短互补。犹如一幅既有写意又有写实的山水画。
总之,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为古建筑起到画龙点睛一意。以匾研史,可得史证,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研书,可的书韵。匾额中的题字,古代大多是科举名人,文人墨客泼墨书写,现代我觉得应以品德端庄,有书法功底,为人大气,镌刻者所书写,这样更能刻出书韵,即便刻其他书家的字,也是能刻出笔者的笔法,笔意,笔趣的,笔气的,这跟不会写字的工匠起到决定性的不同,这与古代镌刻也并不相同,这是历史的改革,文化发展的延伸,这是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的进步。书家题字,一笔一划一瞬间书写完成,刻字则需一刀一色将书家一瞬间书写而成的抽象之美还原到匾额上,这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制作过程。
三、匾额制作与体会
我喜欢老物件,尤其是废旧木料,他们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低碳环保,比如在海上驰骋百年历经风雨千层浪的旧船木,百年前的老门板,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镌刻材料的首先佳品。经过长时间的反思,与大胆尝试与创作,以及学术调研,我想让大家重新认识匾额。
1.设计:
根据书写者的章法构图,利用科技辅助,将原作扫描,进行艺术设计,如同绘画,构图,调整字体大小,以及摆放空间,空白分割,最后复到木头上,进行镌刻。
2.镌刻:
首先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书法作品的用笔的提按顿挫,用墨的醮,浓,淡,重,清,字的姿态,整体的气韵,对照着原作进行镌刻,力求与书法原作丰茂一致,刀刀有如积点成线,点如高山坠石,刀如笔,笔有情,有意,有形,有爱,有气。千刀万刀归于一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雕凿但不能有雕凿之感,笔者镌刻一块匾额,是将其当做一幅字去写,先造型后造境,即见刀,又见笔,立体感强,艺术性强,白文刻,却出朱文之效果。刀分大小,刀分圆刀,切刀,角刀,大字或者密度较大木料,可运用辅助工具,如橡胶锤子,一手刀,一手锤,正常则只需握刀如握钢笔,令一只手扶刀,起稳定作用,防止跑刀,大拇指和中指用力较多,其次是腕子,这是坐姿,站姿则因人而异,大臂小臂均可发力。
镌刻时需熟悉木料的特点,木料分顺茬和呛茬,须沿着笔画的外延先刻出边界,再刻笔画之深度与细节,否则密度不高的材料用刀时容易超出预计的笔画范围,得不偿失,因而飞白处是最为难得,前期可先将看似纷乱的飞白归纳成有规则的点与线,这要有一定的书法理解和刻字经验,需长期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我将用刀总结如下:行刀如用笔,刀法如书法,也独特且奇妙,书法的修为在镌刻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飞白是匾额的亮相之处,打动人之处,需认真临帖,细心研究,仔细镌刻,做到理性分析,胆大心细。即忠实原作,又有舍有得,残破有度。还要有艺术加工,根据书写者的提,按,虚。实,来取决用刀的深浅,力求不失古法,又有深邃的刀刻内涵。刀功刀法刀的风格特点显得格外重要。
3.打磨:
古代匾额的制作中的打磨工艺,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打磨其实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打磨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艺术品位的独察,更重要的是对木头的敏锐,用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也是能够成功,能够打动人的原因,在打磨过程中,将这一实效展现的淋漓尽致。
用打磨机在刻好的匾额上进行打磨,这也是制作过程中唯一用的上机器的环节,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从粗沙粒到细沙粒,从粗糙的木头到细腻的木头,过程是令人享受的,结局是令人称赞的。打磨的意义是将木头尽可能的展现独有的自然的木纹,也将为上色埋下伏笔,而且在镌刻过程中,跑刀或者搬运途中出现的坑可以通过打磨进行补救。选择木料是不可忽视的,而打磨木料将为木料景上添花,木的质感,雕刻效果,艺术品位,都重在一举,需不耐其烦,功夫不到“苍古浑厚”难得。
4.上色:
古代匾额常见的用色方案“金字红底”,即字体选取明亮显眼的金色,而板底色常选用中华文化中最经典的红色,表达一种喜庆吉祥的寓意。时至今日经过历史岁月的冲刷,现存匾额的颜色早已凋谢,已还原了匾额原有的颜色,质朴而沧桑的同时又显得自然和真实,带有着历史岁月痕迹,这种效果被现代人所接纳所喜好,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喜欢古老的器物,匾额的颜色也是越古越好。现代匾额的上色与以往并不相同,首先匾面和字体的颜色都较为丰富,颜色则根据主人的喜好和大环境所致,匾额与字体的颜色要和谐,自然,之前说过现代人喜欢真实古朴的颜色,那么本事颜色深的木料将不上匾面颜色,只图字体或者不涂,而颜色较新的木料需上底色,常见的有咖啡色,深黑色,红木色,总之都取深的,而字体则更为丰富,常见的有果绿色、金色、白色、天蓝色。搭配起来是这样的,文人书房一般已匾面咖啡色、字体白色搭配,画廊、茶城一般以匾面红木色、字体果绿色活着天蓝色搭配而成,带有文化气息的饭店或者公司已匾面深黑色、字体金色而成。
上色环节需要有美术的知识储备,对颜色的敏锐和对笔的控制力,用笔如同中国画中的白描,需一丝不苟,不可懈怠,上色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三矾九染,不可急于速成,需反复渲染,由湿到干,由暗到亮,由浅到厚,色泽光鲜,清新脱俗,不易褪色。
颜色的材料也是有所突破的,丙烯颜料的诞生,为匾额做出重大贡献,由于丙烯的特点是湿的时候易溶于水,干了以后不易溶于水,所以匾额挂在户外将不惧历史的冲刷,保存的完整性也将更为完整,可为后人的传承与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但金箔作为传统匾额的制作工艺,至今仍然备受好评和今人接纳所使用,但金箔的造价昂贵,这是他的特有属性,具体制作工艺,是将字体涂上无色清漆,将金箔纸贴到涂过的字体处,说来简单制作复杂,对艺术的审美与制作的经验是对艺人的考验。
匾额融诗文辞赋、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于一体,集字、印、雕、色于一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信息,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艺术品种匾额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之花朵,弥足珍贵,我有信心做好匾额事业,也请大家关注匾额艺术,如何守的住传统文化的根,做到古为今用,薪火相传,是每一位书法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国民的分内之事,匾额艺术发展至今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相信还会继续发扬光大,未来将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匾额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书刻匾额艺术,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匾额艺术。
参考文献:
[1]林声.中国匾文化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1995(6).
[2]柳林,姜媛媛,刘俊骏.中国传统牌匾文化内涵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13(3).
[3]李艳华.简论传统匾额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4]杨芳. 匾额历史一席谈[J]. 东方收藏,2013(7).
[5]姚远利,尼松义. 匾额: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兼谈科举匾额的历史作用[J]. 东方收藏,2013(11).
[5]祁郝.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 文化月刊,2014(12).
[6]苏显双. 匾额书法简论[J]. 文艺争鸣,2013(7).
[7]李艳华. 匾额文化初解[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
[8] 赵京娜. 从传统刻字看当代刻字创作之缺失[J]. 书法赏评,2010(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