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淮南鸿烈》中音乐教育思想

2016-06-12刘嵬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刘嵬

摘 要:《淮南鸿烈》是由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主持他的门客们集体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其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使它在美学上拥有了深广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阐释功能,从而在许多美学问题上都做出了超过前人的建树,其中也包容了关于音乐教育思想的流露。由于《淮南子》中未曾单独的提及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而是将其观点透过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表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音乐教育思想加以论述。

关键词:《淮南鸿烈》 音乐教育思想 人性本体论

一、概述

《淮南鸿烈》是一本论文集,该书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他的门客们集体撰写完成,因其主持者为淮南王刘安,故又有《淮南子》、《刘安子》之称。该书共著录五十四篇,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二十一篇论道,外三十三篇杂说。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各派的思想,是一部战国时期到汉代初期黄老理学体系的代表作,为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起到了不可获取的作用。

高诱在《叙目》中指出该书写作的主旨时说到:“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从这点中我们不难发现该书是在黄老之学的基础上,以清静无为作为旨趣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道家学派。除继承道家思想外,它还注重仁义礼乐、修齐治平,有时还明确反对“无为”的观点,认为“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修务训》)。这说明本书虽继承黄老,但又不完全复制,而是采取了一种包容性与综合性的理论观点。《淮南子》所谓“讲论道德,总统仁义”,或“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览冥训》)等观点,便充分说明了其对道、儒等各派的思想倾向的包容特性。

《淮南子》中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使它在美学上拥有了深广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阐释功能,从而在许多美学问题上都做出了超过前人的建树,从中也包容了关于音乐教育思想的流露。由于《淮南子》中未曾单独的提及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而是将其观点透过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表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音乐教育思想加以论述。

二、音乐教育思想

《淮南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其书中其他方面理论观点一样,体现了包容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吸收了儒道各家之所长,同时又不恪守古法、居于一意,而是将各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加以融会变通。

《淮南子》因其综合性特点,所以他在阐述问题上与道家和儒家相比更加多方位、多角度,更为全面。在音乐教育思想中继承了老子提出的关于“大音希声”、无声之乐、“清静无为”的音乐美学思想,即“无声者,声之大宗也”(《原道训》),认为没有声音的状况,是声音的根源。以及老子所提出的“非乐”的音乐思想,“……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譁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趋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精神训》),他认识到五色、五声、五味、取舍不定是人的本性,然而就是因为这四件事又成为人生的累赘,这与老子所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的命题相似,老子认为,人因为有了欲望,所以产生了纷争,纷争后则乱。原本五声、五音、五味是用来满足人的目、耳、口的欲望的;可是在他们的眼里成为了足以伤害人的目、耳、口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相似的命题上二者观点又有细微的差别,老子为了顺应道法自然的原则,为了保全“真”和“朴”,则全力反对五声、五音、五味,虽然他也看到了这种方法不尽合理,但是他所希望的不是要解决这种矛盾,而是阻止音乐的发展;而淮南子除了看到了不合理的方面以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目好色,耳好听,味好味,接而说之,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宁于体,听之不合于道,视为之不便于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诠言训》)。这句话说明,从本性来看,人是具有欲望的,色声味作为欲望的表现,是不知利害的。若想要达到食听视合乎自然的法则,就要靠“心”的“以义为制”。

《淮南子》中记载“……逮之衰世……性命之情淫而相胁,以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是故,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乐者所以救忧也。……由此观之,礼乐不用也。是故……和失然后声调,礼淫然后容饰。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本经训》)。从上述段落中我们发现淮南子将道德、仁义、礼乐、作了由高至低的排列,其重要等级程度依次递减。教化人的最高手段是道德,仁义、礼乐是为其服务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问题上淮南子与老子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老子彻底地否定礼乐,而淮南子融合儒家的礼乐教育思想,认识到礼乐教育有其本身的教化作用。

“……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 (《本经训》),本句说明音乐是用来招致谐和的,而不是用来使人放纵的,在这一观点上他对老子认为的音乐是导致社会败坏的重要因素的音乐观点做出了否定,他提出“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乃使始为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失乐之本矣。”(《本经训》),音乐的本意是用来调和节制的,表现为一种流离失所的心情就失掉了音乐的本意了。只有统治阶级英明,社会和睦,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才具有本身的意义,即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实行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重视音乐教育方法的运用

《淮南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方法的运用,其提出音乐教育学习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其一、重视基础的重要性。“欲学歌讴者,必先徵羽、乐风,欲善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说山训》),“同日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人间训》)这里指出学习音乐首先要打好基础,即使是愚笨之人,如肯多加练习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二、学习音乐要进行反复的练习。“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徵,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修务训》)学习音乐要进行不断的练习,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取得进步。其三、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原道训》)学习音乐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即使勉强学习最终的演奏也会不入人耳,学习的兴趣是学习效果最大的动力。其四、学习要达到精通。“人做一事而遗后世,非明弗能见者何?万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之。”这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能做的尽善尽美,在学习中应专其长,但不是说就学习的越少越好,对自己所擅长的方面,还要“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这就要求要精通与通达的有机结合,才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人性本体论

人性本体论是《淮南子》提倡音乐教育的思想基础。书中认为音乐教育应当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是针对人自身所具有的欲望而言。这种观点与秦汉时期道家音乐教育思想存在相似之处,首先从“皆象其气,皆应其类”(《坠形说》)“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精神训》)的观点来看,认为所谓“真人”应为生理和心理皆合乎于“道”,具有自然本性的人。而关于自然本性,书中又加以解释,“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劳。心常无欲,可谓恬矣,形常无形,可谓佚矣,游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佚天命。” (《诠言训》)肯定人所具有的天性本能,从而主张人的天性欲望的合理性,不主张禁欲主义思想。但是这种不主张禁欲主义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天性的自由放纵,《原道训》中指出“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音乐审美的相对论,认为对于人的欲望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行为加以节制。

《淮南子》除继承了道家音乐思想外,还博采众长融汇贯通的对其他各派音乐思想进行了吸取,从而构筑了新时期音乐教育思想特征。《淮南子》在音乐教育思想上受儒家学派“因时变而制礼乐”音乐教育观点影响较大,但其并不是对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完全复制,而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下面将《淮南子》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乐记》进行比较,二者都提出了关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观点,《原道训》中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而至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已,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这段话成为了本书“人性论”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要想做到“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就要“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礼乐教育对于人性培养的必要性观点不谋而合,但二者对于“天之性”含义理解却并不相同,《乐记》中所指的“天之性”,有仁义道德属性(“德”)的意义,而《淮南子》中所指的“天之性”,具“清静恬愉”(“道”)的意义,除与先秦儒家的思想不同外,其实这也是说明了《淮南子》与汉代初年道家道家与独尊儒术后的汉代儒家的区别所在。《淮南子》中的这段话,在《礼记·乐记》中又重新经过再次深化理解成为了人性论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为《礼记·乐记》音乐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最终确立了其音乐思想(包括其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淮南子》一书虽未成篇讲述关于音乐思想的部分,却在多篇文章中提及关于音乐思想、音乐教育的观点,其学术思想体系十分庞杂,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又糅合了儒家、法家、阴阳诸家的思想,使得其成为了一部“杂家“著作。在音乐教育思想上融合儒道,但又区别于儒道,即继承又别于儒道的音乐教育思想,这一点也正是秦汉道家思想所具有的历史性特点,使其成为了继《吕氏春秋》之后秦汉道家的又一力作,其音乐教育思想也为后世音乐教育思想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不韦,刘安等,高诱注,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

[2]陈广忠,等付译注.淮南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修海林.汉代的音乐教育思想[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