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

2016-06-12张白露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

张白露

摘 要:《艺术的意蕴》是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丛书之一,作者陈旭光先生从新的视野对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了艺术与人的本质关系问题,启迪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思考。艺术与宗教一样,都是人类精神的追求和体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以特有的原始歌舞或岩石壁画等形式来表现和传达内在的精神渴求。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等实物上已经普遍出现了抽象性的几何纹样,这是人类审美意识逐步发展的结果。随着阶级的出现,有了专门化的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的门类越来越丰富。现代艺术更是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当代的艺术教育应首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让艺术真正成为人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艺术 艺术的意蕴 艺术教育

《艺术的意蕴》是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丛书之一,读着这本关于艺术的新作,给人一种清新爽快的感觉,该书在立意和写作方法上较之以往有许多独到之处。过去有关艺术与审美教育的书籍多是按照抽象性的概念进行纯理论的分析、阐述,更多关注艺术本质的空洞描述,章节板滞,脱离实际,这种干巴巴的艺术与审美教育的课本,多半缺乏阅读的趣味性,也很难使学生对美和艺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致和更深刻的理解,以致于无法达到艺术与审美教育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与以往不同的是,《艺术的意蕴》这本书的作者陈旭光先生以平实、简易、又优美流畅的文笔,从新的视野对艺术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作者借鉴当今世界关于艺术与美学研究的新成果,直面现代艺术新难题对艺术学的挑战,始终围绕着艺术对于人的本体性意义和人文价值,深入探讨了艺术本源、艺术创造、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等问题,既切合当代文化艺术的实际状况又不失理论的深度,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对当今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想就此书中关于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形象化的历史。”①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人类形象的留存和表现主要依赖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技术等方面,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有所改变,唯一不变的是:艺术作品永远都是特定时期人们对于形式的思考和理解,是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外化与表现。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通过砍、砸、敲、击等手段开始了对木、石、骨、兽皮等自然物的加工活动,使这些自然物改变原有的形状,并按照人的意愿形成合目的的新形式和形状。尽管形式的加工改造是为了实用目的,与人类的物质性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但是,在生产工具的制作中,逐步产生了人类的设计概念,比如原始时期的石斧,不仅主要用于砍伐的目的,又要符合人身体的使用性需要,要用起来方便、顺手,也因此必然会包含着对形式的思考和设计,正如本书作者所写:“广义地说,最早的生产工具也有审美的萌芽,工具也因而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原始实用产品和劳动工具,也是人类制作的第一件艺术品。”②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劳动工具成为人之为人的关键,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分水岭,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人类不仅确证了自己的属人性,也暗含了人类审美意识将相伴而逐渐产生。

制陶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变化改变自然物属性的开始,是人类科技史、艺术史重要的一页,陶器的出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材料,原始时期的陶器在造型、功能、装饰三方面达到了完美与统一。新石器时代,陶器等实物上已经普遍出现了抽象性的几何纹样,这种带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形式创造是人类审美意识逐步发展的结果。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装饰形式具有某种意义,至少可以使他们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或者美好的感觉,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陶器的储存、煮饭等功能,陶器的造型与装饰也要美观悦人,这是人类爱美天性的表现和人类精神情感的需要,也正是这样,处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先民才会在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陶器用品和千变万化的漂亮图案,创造了最早的原始歌舞、壁画、装饰物、抽象符号等类似文明时代人类的艺术形式。

随着阶级的出现,文字的产生,人类步入了文明的历史时期,作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人类,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本能性需求之后,自然就有了对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更高级的精神追求,于是,便出现了专门进行艺术品生产的活动和艺术家,伴随着专门艺术生产的出现,艺术的门类越来越丰富,艺术技法也越来越成熟,艺术和宗教一样成了人类可以寻求的精神家园。

艺术最大的魅力是它的审美(乐)功能,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荀子·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也以创作书画自娱、抒情,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超越,艺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艺术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艺术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孔子要求艺术“尽善尽美”,老子、庄子崇尚朴素自然之美,反对伪美、饰美、华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要求诗人和画家一样要模仿好的人和事。显然,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视艺术美与善的统一。基于艺术对于人的重大的感染力和影响作用,古代思想家还特别重视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人性和人格的完善。孔子就非常重视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君子的伦理道德意识和人格魅力,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同样,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也主张“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20 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受康德、席勒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影响,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方针,美育主要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美育和艺术教育基本上可以互换,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使人在艺术欣赏中获得人性、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艺术呈多元化的现象,形式更为丰富,题材越加多样,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艺术样式,比如电影、电视、广播、摇滚乐,流行歌曲等成为现代最普遍、最受大众欢迎的休闲艺术。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新的艺术样式还将层出不穷。较之过去,现代艺术更接近了普通人的生活,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更充足的休闲时间,给更多的人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机会和条件,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任何一个大众提供了随时参与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艺术化生存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现代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商品经济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人文精神滑落、人性的扭曲也是当代文化的一大景观。有人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将艺术与人类的互为性关系进行排斥,部分年轻的艺术家画家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甚至梦想一夜成名,借助媒体网络大肆操作宣传者不乏其人,以至于造成人们对艺术欣赏和判断的日益麻痹,正如作者对现代艺术的评价:“人们仿佛忘记了艺术与人类的互为依存的本体性关系,忘记了艺术是人类的精神果实和文明之花,是为人而存在的……”。处在多元发展状态下的现代艺术,各种形式光怪陆离,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艺术审美标准模糊混乱,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对艺术存在进行反思,追问艺术对于人的本体性意义和人文价值,回归艺术传统的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当我们欣赏贝多芬创作的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观看毕加索创作的以表达人类良知与人类和平愿望的《格尔尼卡》,欣赏中国清静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读读中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我们从中获得的就决不仅仅是艺术美的快感,而是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等人类存在的最深层的体悟。艺术的魅力不仅仅是美的形式,艺术是真善美的协调和统一,艺术的美给予人的快乐和美好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善,艺术作品往往以表现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人、启发人、教导人。庄子在《人间世》和《德充符》中描写了大批形貌丑陋,畸形、残疾的人物,但因为他们的人格美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戴。只有充分关注人的生命和生活,给予人类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和道德寓意的艺术才是人类真正的艺术创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精神创造,艺术始终以人为本,为人而存在,离开属人与为人的根本特性,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价值,人类整个的文化发展都是为了使人类自身更完善、更完美,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真善美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由于爱美的天性,人类创造了美的建筑、美的工艺品、美的生产生活用品。今天,物质生活丰厚,人们更加重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艺术设计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美的设计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正因为艺术与人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艺术给予人类的意义是如此的重大,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和未来艺术家的重任,在艺术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的培养,更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艺术观念和为人文而艺术的积极态度,引导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让艺术成为现代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②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艺术
纸的艺术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