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相关问题调查与分析
2016-06-11张映芹许易
张映芹 许易
摘 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何做到真正的社会公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大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认知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公平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提升当前社会的公平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认为现今社会不公问题较多;政府应是解决不公问题的中坚力量;充分就业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消除贫困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公平 政府责任 充分就业
社会公平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社会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的发展要求,社会公平是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因为公平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因为公平本身就是人们的基本权利。社会的公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幸福程度。社会公平是人类永远执着的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相关文献回顾
在对社会与个人公平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西方学者关注时间较长、涉及领域较广。边沁在《政府片论》中指出, 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 保证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776)。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从行为学角度提出公平的概念(1965)。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利用契约论论证人们所要有的平等,契约达成各方共同遵守的正義原则(1971)。马克思与恩格斯非常重视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研究社会公平,他们认为,如果不把公平放到经济学领域中加以研究,就会引起工人阶级思想上的混乱(1881)。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写到“平等地对待人们与试图将人们变得平等,这二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1997)。阿马蒂亚·森从能力赋予角度出发, 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就要看每个人是否被赋予了完成了某些基本活动的能力, 这更进一步解释了决定每个人是否能获取机会的能力(1999)。世界银行出版的《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指出,公平性—其基本定义是人人机会均等—应成为任何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减贫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儒家还提出 “重均平而抑分化”的“均平”思想。儒家这些思想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美好设想,实质上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社会公平的最初构想。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针对我国国情和现实问题对于社会公平开始进行探讨。朱光嘉在《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书中比较了贫、富两方面的差距,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源,强调我们要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中的作用(2002)。西林指出,与他人的比较影响了公民对公平的感知(2003)。方盛举认为,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实现的效率是以实现公平为目的的效率,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公平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和有效率的公平(2003)。张玉霞、吴江认为经济利益分化引发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激化,诱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社会推向不稳定的边缘(2004)。青连斌在《公平分配的实现机制》一书中提出了四次分配的理论(2010)。吴忠民在《社会公正论》一书中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探讨了研究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的重要性(2012)。
二、调查内容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知影响着当前社会的安定和未来发展,为了清楚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公平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我们团队组织对36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研, 回收360份有效问卷,其中包括农村176份,城镇184份。问卷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基本情况,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司法、贫困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平的总体评价。当代大学生对公平问题关注和较为关注共272人,不关注仅有7人,不太关注共81人,城镇户口的学生对公平问题关注度略微高于农村户口学生。当代大学生对现今社会的公平程度认知为,不太公平的评价最多,共200人,接下来有111人认为当今社会比较公平,认为不公平的有46名同学,仅有3位大学生认为现今社会非常公平。可见,将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现今社会公平程度有待提高。有200位同学认为现今教育较为公平或非常公平,共占比56%,有126人认为现今教育不太公平,34人认为不公平,共占比44%。现今社会就业公平问题较为严重,有203位同学认为就业情况不太公平,51人认为不公平,共占比72%,认为就业公平的仅有3人,占比1%,认为就业比较公平共93人,占比27%。当代大学生认为收入分配不太公平有210人,不公平有60人,共占比75%,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有待提高。社会保障公平调研中,共61%的同学认为还是存在不太公平的地方,39%的同学认为公平或比较公平。当代大学生对司法公平的评价为,公平与比较公平占比54%,略微高于不太公平和不公平的46%。
2.贫困原因及解决措施。关于贫困问题,当代大学生有117人认为分配机制不公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经济不发达、缺少教育资源、个人不勤奋及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于消除贫困的措施,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和就业有关,调查大学生中认为就业培训和提供工作机会能够消除贫困共328人,占总人数的91.1%,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创造价值。财政补助和社会保险虽然不能消除贫困,但可以给予贫困人群一个兜底的保障作用,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四、结语
1.当代大学生认为现今社会不公问题较多。据较为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城乡居民对社会公平状况持基本肯定的态度,有62.3%的居民认为我国社会很公平或者比较公平。但在我们调研的360名当代大学生中,共有246位同学认为当今社会不太公平或不公平,占比68.3%。社会不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领域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上。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与市场体系不健全,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二、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核心和基础。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之间。三、社会领域的不公平。社会领域的不公包括社会领域中的歧视现象及社会政策的欠缺。歧视现象在就业问题上非常明显,很多企业不以求职者的能力作为招聘依据,而是以身份、性别、外貌或是社会资源拥有状况作为依据,对求职者进行“区别对待”。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农村低保政策,享受政策者往往并不是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居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公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公平感知和幸福指数。
2.政府应该是解决不公问题的中坚力量。社会不公问题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不公问题甚至还会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社会不公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加快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尽量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其次,政府需要调整社会结构,如人口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来支撑社会的公平正义。再次,政府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应以增强公平性、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建立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住房制度体系。让社会更加公平,人民真正的安居乐业。
3.充分就业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和就业是公平的基础,认为就业培训和提供工作机会能够消除贫困共328人,占总人数的91.1%。“充分就业”的实现就是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目的,他明确指出政府对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仅仅用经济增长来判断国家发展实景不符合社会整体的价值判断,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回答“为谁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劳动者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并不能仅仅被视为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其自身的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就业是劳动者实现自身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也是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急需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政府可以通过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建设、改进其服务供给能力,转变传统观念,鼓励灵活就业,建立和完善促进充分就业的政府责任体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模式,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
4.消除贫困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贫困问题是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问题影响着社会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提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这一主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目前,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的西部山区,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扶贫目标是“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贫困必须从以下角度入手:一是通过精准扶贫真正的扶贫到户,分类扶持贫困家庭;二是普及基础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三是促进创业和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支持;四是完善市场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五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救助体系。
參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6-97.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刘玉琼.正视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理论与改革,2005,(2).
[4]边沁.政府片论[M].商务印书馆, 1997.
[5]姚慧琴,徐璋勇.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黄潇.如何预防贫困的马太效应—代际收入流动视角[J].经济管理,2014(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制度正义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公正建设的价值研究”(12XKS020);陕西省2015年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启示”(15JZ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