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危机的研究
2016-06-11席慧娟
摘 要:金融危机以来的欧债危机及其欧元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各界纷纷讨论欧盟对于此次危机的货币救助方案以及是否应该加入或者退出欧元区。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相关文献综述;第二、三部分,阐述了欧洲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第四部分,依托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欧元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五部分,对欧元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 欧元危机 货币政策
一、引言
欧元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欧元区的建立开创了不同的主权国家使用共同货币的先例。欧元区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蒙代尔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它研究了在经济金融上具备一定条件的一组国家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在经济金融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其后,麦金农(McKinnon,1962)、哈伯乐(Haberler,1970)、等经济学家也提出最优货币区的其他判断标准,如贸易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率相似等,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发展。“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大部分后续研究不过是蒙代尔原始洞察力的深化和改进”(Rose,2000)。
二、基于单一标准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围绕评判最优货币区的标领域内提出了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最优”的诸多条件。
1.产品多样性。凯南(1969)提出把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衡量标准。他认为,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比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更能承受这种外部冲击对收支和就业的影响。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多样化国家和不同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相互交叉足以消除国外需求波动。所以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有助于稳定国内投资和对外部冲击的调整。
2.金融一体化程度。英格拉姆超越了实物标准的分析,提出把金融一体化作为一个货币区域最优规模的衡量标准。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特别是长期资本市场高度一体化,那么只要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发生小幅变动,就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从而可以减少汇率的波动。由于降低了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区域内贸易条件的需要,因此,適宜实行固定汇率制。
3.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偏好的相似性。 GHaberler和JMFlenling强调只有通货膨胀率非常相近的国家才可以彼此保持固定汇率。他们认为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虽然通货膨胀率相近并不能保证经常项目的平衡,但是固定汇率制不可能在通货膨胀率相差极大的条件下得以长期维系。因此,采取措施使得通货膨胀率趋同是建立一个货币区域的必要条件。
4.政策一体化程度。Tower和Winett(1970)年提出应以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佳货币区的衡量标准。他们认为,一个具有不太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的货币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的看法以及对这两个指标之间交替能力的认识是否具有合理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一个不能容忍失业的国家难以同另一个不能容忍通货膨胀的国家在政策取向上保持一致。他们主张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
三、加入成本收益分析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成本收益分析。一国参与货币区最显著的效益是货币有用性得到了提高。
1.1收益分析:最优货币区域内汇兑、储备和支付成本的降低、金融资本流动加快地区间收支不平衡的融通;区域内固定汇率减轻本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官方储备以及消除投机性资本流动等方面。
1.2成本方面:参与货币区的主要成本就是该国会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称为经济稳定性损失。
2.克鲁格受GG一一LL模型。克鲁格曼认为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主要来源于放弃汇率政策,但Bulter(2000)经过研究指出:名义汇率的变化只能暂时改变一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汇率贬值会导致国内成本和价格的上升,其竞争力又恢复到贬值前的最初水平。长期来看,汇率政策无法解决源于各国商品市场差异问题。从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放弃汇率政策带来的损失将大大减少,LL曲线会向左移,利于各国结成货币联盟。
四、从最优货币区到欧元危机的理论分析
1.需求转移理论到欧元危机。蒙代尔(Mundell,1961)的最优货币区理论采用需求转移来说明最优货币区的合理性。然而,现实经济是非均衡的动态经济,各国经济结构随时随地在变,货币的价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币值的不稳定性并不会因为货币区的成立而消除。当不同国家存在制度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差异时,受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可以长期超过另一个国家,从而导致一国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另一国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从而导致均衡汇率持续上升。由于现实经济的价格刚性把一国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劣势长期锁定,货币区内部的非均衡无法通过名义汇率的变化得到及时调整,致使资本和人才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流动和集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就业增加、增长加速、税收增加,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失业增加、增长速度下降、财政赤字增加、债务率提高。当一国政府债务积累到无法偿还时,债务违约风险就会集聚,导致货币危机。
2.经济高度开放到欧元危机。麦金农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开放的基础上,他的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区内的国家经济高度开放,经济结构相同,经济周期同步。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存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分,不存在严格区分高度开放、经济结构同质化和经济周期同步的量化标准。在现实中,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开放度和经济结构都是随时随地变化的。就欧元区来说,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时基本上满足赤字低于3%和债务率低于60%的标准;但是,现在很多国家已经不符合这个条件。
五、对欧元区未来发展的预判和建议
本文仅讨论欧元可能面临的三种发展趋势。
1.欧元区解散。欧元区因债务危机无法解决,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国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而破产,欧元区解散,欧洲各大银行因债务违约而陷入银行危机,甚至引发全球规模的经济危机。
2.成立统一的财政部。欧元区各国在政治和财政上实现统一,成立统一的欧洲财政部,各国以极大的牺牲精神挽救陷入危机的国家,从此,欧元区可能像美国和中国一样成为主权统一的国家。但是,从目前看,各国政要想拿出一个政治解决方案来是不可能的,要想欧元区17个成员国的民众一致同意更是困难。由此可见,短期内实现政治和财政统一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3.欧元区内部注资解决危机。欧元区的国家达成一致意见,各国不惜一切代价给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等国注资,注资的方式可以是财政状况好的国家不好的国家提供贷款,这可能在短期内缓解债务危机,但由于欧元区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没有解决,注资方式治标不治本,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弄不好会加剧各国主权债务负担,将来会发生破坏性更大的危机。在欧洲大国负债率大都超过80%的情况下,欧元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总之,在我们看来,欧元区不过是人类对货币制度的一次大胆尝试。由于没有统一财政和政治制度,欧元区是一个失去独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联合体,一个放弃补救市场缺陷的联合体。通过固定汇率机制而自我强化,欧元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导致欧元区两级分化。工会的力量、价格刚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使欧元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很难得到纠正。在救助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债务国违约并由此导致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大增。从短期看,对欧元区成员国的金融救助滋长了道德风险,为将来更大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从长期看,欧元区面临两种前途:一个是崩溃或者解散,另一个是建立统一的政治和财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希腊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和借鉴[J].经济学动态,2010(7).
[2]资料来源:转引自陈雨露、边卫红:货币同盟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衡量标准的进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作者简介:席慧娟,女,天津市,高级规划分析师,大学本科,现所在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